《南怀瑾:修行人的三大禁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06:39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南怀瑾先生《禅学讲座》《太极拳与静坐》

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融通儒释道三家,对修行人的指导可谓字字珠玑。

在他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见过无数修行人在静坐路上跌跌撞撞,甚至误入歧途。

南怀瑾先生总结出了修行人最容易犯的三大禁忌,这些禁忌看似简单,却是无数修行人的致命陷阱。

第一大禁忌关乎修行的根本动机,第二大禁忌涉及修行的方式方法,而第三大禁忌则直指修行人内心最深层的恐惧。

那么,这三大禁忌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多的修行人会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栽跟头?

南怀瑾先生常说,现代人学习静坐,犯得最多的错误就是带着一颗求取之心。

这便是修行人的第一大禁忌—— 心有所求

凡夫俗子皆有欲望,这本是人之常情。

可一旦将这种求取之心带入静坐修行,便如同在清澈的水中投入泥沙,再难澄清。

有位弟子曾满怀困惑地向南怀瑾先生请教:“老师,我每天静坐两小时,已经坚持了半年,为什么总是妄念纷飞,毫无进展?”

南怀瑾先生看着这位诚恳的弟子,微微一笑问道:“你坐的时候在想什么?”

“我想开悟啊,想得神通,想早日成佛度众生!”弟子一脸虔诚地回答。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南怀瑾先生摇头道,“你坐的不是禅,是在做生意。”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无数修行人。

用时间换开悟,拿功夫换神通,这种心态下,坐一百年也是白坐。

南怀瑾先生常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说,想要看清水底的鱼,你越是急着看,越是搅动水面,水就越浑浊,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静静等待,不起波澜,水自然澄清,鱼儿自然显现。

静坐最忌讳的就是带着成佛、参禅、求道的心理。

有所求的心一起,心就不静了。

越坐越急躁,越急躁越容易出问题。

南怀瑾先生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明确指出:“静坐时最忌的是心有所求,在静坐中不要有成佛、参禅、求道的心理。”

他进一步解释说:“有所求心而坐,坐久了,不求出个神经病才怪呢!”

这话听起来严厉,却是血淋淋的事实。

多少修行人正是因为求心太切,最终走火入魔,甚至精神失常。

真正的静坐应该是什么样子?

南怀瑾先生说,要像菩萨一样,面带笑容,现出一团祥和之气。

坐时要尽量轻松,悠闲,不求什么,也不想什么。

这种状态下,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修行也要顺应这个自然法则。

不要刻意去求什么,也不要强制自己达到什么境界。

就像春天来了,花自然会开;时候到了,果自然会熟。

修行也是如此,功夫到了,境界自然显现。

第二大禁忌是现代修行人中极为普遍的问题—— 拘泥于形式

很多人以为修行就是要闭眼盘腿,垂眉低目,装出一副得道高僧的样子。

南怀瑾先生对此最为反感。

他常说:“我一生很怕学禅学佛学道的人装模作样,无论任何场合都垂眉闭眼的,给人家一种讨厌的感觉。”

这种装腔作势的修行态度,不但无助于修行,反而会增长我慢和虚伪。

真正的禅定修养,重在内心的锻炼和自律,不一定要拘于静坐的形式。

南怀瑾先生经常在各种场合入定。

电影院里,火车上,甚至在飞机遇到强烈气流颠簸时,他都能进入很深的定境。

有一次,他在飞机上遇到严重气流,整架飞机剧烈颠簸,乘客们都惊慌失措。

只有南怀瑾先生神色如常,内心如如不动,甚至在这种危险时刻进入了深定。

这不是炫耀功夫,而是要告诉弟子们, 真正的定力是不受外境影响的

“道是自己内心的修养与境界,不必表现在形式上。”南怀瑾先生常这样教导弟子。

他特别强调,要训练自己做内心工夫的时候,不要闭眼睛。

因为真正的道,是要在睁着眼睛的状态下,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如果只有闭眼时才能入定,那这个定就太脆弱了,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南怀瑾先生还喜欢提起五百罗汉的例子。

在寺庙里,五百罗汉的塑像千姿百态。

有的在掏耳朵,有的在捏脚,有的在说话,有的在大笑。

他们无论在任何形式之下,都可以得定,这说明真正的定,是不拘形式的。

禅宗讲究“平常心是道”,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工作时工作,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

不需要刻意做出修行的样子,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道场。

南怀瑾先生在《禅学讲座》中明确指出:“不要只把打坐的时间视为打坐。”

尤其禅宗的禅定是不拘一切形式的。

无论是在上班还是工作,就那么自然的坐着、歪着,或者靠着都可以“打坐”。

不一定要闭起眼睛,不一定要摆出特定的姿势。

禅的静坐修养,是着重在内心的锻炼、内心的自律,不一定要拘于静坐的形式。

真正有功夫的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修行。

行住坐卧,无不是道场;说话做事,无不是修行。

这种不拘形式的修行理念,正是禅宗的精髓所在。

南怀瑾先生根据过去的经验,电影院、戏院最吵杂的地方,汽车、火车、轮船甚至飞机上,对生命有危险关连的时候,正是静坐入定的好机会。

这一种静坐,不拘形式,随便那么坐着或者躺着都可以。

真正的“道”,如行云流水,如霁月光风,是那么自然,那么天真。

所谓天机是活泼泼的。

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我们一切要尽量任其自然,如果有一点勉强,都不是“禅”的境界。

南怀瑾先生强调,讲到静坐,除了像入伍训练要严格养成固定形态以外,平常随时随地,都可以做静坐的工夫。

同时要认识清楚, 入“定”的不是身体,而是“心”

过去大陆上寺庙都有五百罗汉的塑像,他们无论在任何形式之下,都可以得定。

由此可知真正的“定”,是不拘形式的。

现代人最流行讲的第三大禁忌,便是对“走火入魔”的过度恐惧。

南怀瑾先生对此总是哭笑不得,他说:“其实没有什么火,也没有什么魔。”

但这第三大禁忌的真正内涵,以及南怀瑾先生如何彻底破除修行人内心最深层恐惧的智慧方法,却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三大禁忌背后竟然隐藏着修行的终极秘密,而这个秘密,正是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

南怀瑾先生深知现代人对“走火入魔”的恐惧心理,这正是修行人的第三大禁忌—— 对超自然现象的错误认知和过度恐惧

这种恐惧心理的产生,往往源于对修行理论和方法的不清楚,再加上下意识里的神秘观念。

很多人把修行想得过于神秘,以为会有什么超自然的现象发生。

一旦静坐中出现一些特殊感受,比如听到声音、看到光影,就以为是走火入魔了,吓得不敢再坐。

南怀瑾先生曾遇到一位弟子,惊慌失措地找到他说:“老师,我静坐时看到了佛光,还听到了天乐,是不是出问题了?”

南怀瑾先生淡然一笑:“《金刚经》怎么说的?‘若见诸相非相’。知道一切是幻境,不理它就好了。”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些现象并不是坏事,是静坐进步当中的一种表现。”

南怀瑾先生指出,这些幻声幻象大多是心理作用所影响,也有一小部分是由生理内部变化所引起的。

就像做梦一样,梦境再奇异,也不过是心识的幻化。

如果当成真的,当成有神通、有鬼神,就是迷幻成真,反而容易出问题。

南怀瑾先生常举宋明理学家的例子来破除人们的迷信观念。

那些大儒们都讲究静坐,像朱熹、王阳明等人,个个都有深厚的静坐功夫。

但从来没听说谁走火入魔过,为什么?因为他们静坐的要旨重在养心,讲究的是思想纯净。

没有那些神神鬼鬼的想法,所以没有什么走火入魔这些鬼话。

真正容易出问题的,反而是那些怀着神秘心理,想要追求神通感应的人。

他们在静坐中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特殊能力,或者担心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才是真正的“魔”。

正如《楞严经》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所谓的魔,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和执著。

南怀瑾先生从更深层次揭示了这三大禁忌的根本问题: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执著

执著于求取,执著于形式,执著于现象,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根本障碍。

真正的修行是要破除一切执著,回归到本来面目。

当我们深入理解这三大禁忌时,就会发现南怀瑾先生真正要传达的修行精髓。

第一大禁忌“心有所求”的破解之道,在于学会“无为而治”的修行理念。

不要刻意去求什么,也不要强制自己达到什么境界,越放下,心越轻松;心越轻松,越容易入静。

第二大禁忌“拘泥于形式”的超越之法,在于明白“心地法门”的重要性。

真正的修行在心不在身,在内不在外,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采用什么姿势,只要心静了,就是最好的修行。

第三大禁忌“恐惧心理”的根治之方,在于建立正确的知见。

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现象,都不要执著,也不要恐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南怀瑾先生的这三大禁忌教导,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

从动机的纯净,到方法的灵活,再到心态的平和,每一步都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如《心经》所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当我们不再有各种挂碍和执著时,内心自然清净,智慧自然显现。

这正是南怀瑾先生一生所追求和传授的修行真谛,也是他留给后世修行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南怀瑾先生的教导尤其珍贵。避开这三大禁忌,我们就能在修行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接近那个清净自在的本来面目。道在平常日用中,最深奥的道理往往就隐藏在最简单的生活里。

南怀瑾先生的智慧,正是要我们在简单中发现不简单,在平常中体悟不平常。

‌‌​​‌​‌​​‌‌‌‌​‌​​‌​​​​‌​​‌‌​​​‌​​‌‌​‌​‌‌​​‌‌‌​‌‌​​‌​​​‌‌​​​‌‌‌‌‌​​​‌‌‌‌‌​​​‌‌‌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