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庄子》《金刚经》等传统典籍
人生苦短,为何我们总是在斤斤计较中消耗生命?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古代禅师们又是如何看待计较这件事的?
他们的智慧,能给今天被各种烦恼缠身的我们什么启示?
唐朝有个叫赵州从谂的禅师,人称赵州禅师,活了一百二十岁,是禅宗史上最长寿的大师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更留下了无数让人深思的禅理故事。
有一年冬天,赵州禅师已经八十多岁了,雪花纷飞的日子里,一个年轻的僧人急匆匆地跑到他面前。
这个年轻僧人满脸愤怒,气呼呼地说:“师父,我实在忍不了了!”
“昨天我在挑水的时候,师兄说我动作太慢,今天我加快了速度,他又说我毛手毛脚。”
“刚才吃饭的时候,我多盛了一勺饭,他竟然当着大家的面说我贪心不足。”
“师父,您说我该怎么办?”
赵州禅师慢慢抬起头,看着这个年轻人,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你知道门外那棵松树吗?”
年轻僧人愣了一下:“知道啊,那棵松树长得很高大。”
“它长了多少年了?”
“大概有几百年吧。”
“这几百年来,它遇到过多少风雨雷电?”
年轻僧人想了想:“应该很多吧。”
“那它有没有因为风雨的批评而改变自己的样子?有没有因为雷电的指责而弯腰低头?”
年轻僧人摇摇头:“没有,它一直都是那个样子。”
赵州禅师点点头,然后伸出手,在年轻僧人面前掐了一下:“就是这个。”
年轻僧人更加困惑了:“师父,您这是什么意思?”
“我问你,我刚才掐你,疼不疼?”
“疼。”
“那你现在还疼吗?”
年轻僧人仔细感受了一下:“不疼了。”
“为什么不疼了?”
“因为您已经松手了。”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那别人的话呢?他们说完了,你为什么还在疼?”
年轻僧人一时语塞。
老禅师继续说:“别人的话就像我刚才的这一掐,说完就过去了。”
“如果你一直记着,一直在意,那就是你自己在掐自己。”
年轻僧人似乎有所悟:“那我应该怎么做?”
“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就像那棵松树一样。”
“风来了,就让它吹;雨来了,就让它下。”
“松树不会因为风雨的存在而停止生长,你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话而停止修行。”
这个故事在寺院里传开了,很多僧人都从中得到了启发。
但是,真正能做到不计较的人,却少之又少。
过了几年,又有一个女尼来拜访赵州禅师。
这个女尼在当地颇有名声,修行多年,对佛法也有一定的理解。
她一见到赵州禅师,就直截了当地问:“师父,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禅师听了,也不回答,直接伸手在她身上掐了一下。
女尼大吃一惊,立刻后退了几步,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师父,没想到您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禅师淡淡一笑:“不对,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女尼一愣:“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刚才掐你,你为什么要生气?”
“因为您的行为不合适啊!”
“什么叫合适,什么叫不合适?”
女尼想了想,说:“男女有别,这样做有失体统。”
赵州禅师摇摇头:“你口口声声问佛门最秘密的意旨,佛法中有男女之分吗?”
“有体统不体统之说吗?”
女尼开始沉思。
“你刚才问我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我已经告诉你了,就是刚才那一掐。”
“那一掐代表什么?”
“代表你心中的执着。”
“你执着于男女之别,执着于所谓的体统,执着于你的名声,执着于你的修行成果。”
“这些执着,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女尼恍然大悟:“您是在告诉我,要放下这些执着?”
“不是我告诉你,是你自己告诉你自己。”
“刚才那一掐,如果你心中没有执着,就不会有任何感觉。”
“正因为你心中有执着,所以才会产生反应。”
女尼点点头:“那应该怎样才能放下这些执着?”
赵州禅师指了指窗外:“你看那些落叶,它们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有没有留恋过枝头?”
“有没有抱怨过秋风?”
女尼看向窗外,正值深秋,片片黄叶飘飞。
“落叶顺应自然,不留恋,不抱怨,这就是无执着的境界。”
“人也应该如此,该来的让它来,该去的让它去,不强求,不计较。”
这次对话让女尼深受触动,她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修行者。
经常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
其实,关于不要计较的道理,古代的圣贤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是处处与人计较。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但是它能够战胜最坚硬的石头。
为什么?
因为水从来不与石头硬碰硬,它总是绕过障碍,寻找自己的路。
庄子更是把这个道理说得透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正达到高境界的人,不会执着于自我,不会执着于功名,不会执着于名声。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什么这么多人明知道计较没有意义,却还是忍不住要计较呢?
有一天,一个商人来到赵州禅师面前,诉说自己的烦恼。
“师父,我在生意场上总是吃亏,别人都说我太老实了。”
“昨天有个客户欠了我很多钱,到现在还不还,我心里很不平衡。”
“我想去找他讨要,又怕撕破脸皮,以后没法做生意。”
“我想算了,又觉得自己太吃亏。”
“您说我该怎么办?”
赵州禅师问他:“你做生意是为了什么?”
“为了赚钱养家啊。”
“那你赚钱是为了什么?”
“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你家人过上好日子,你就快乐了吗?”
商人想了想:“应该是吧。”
“那你现在快乐吗?”
商人摇摇头:“不快乐,总是为这些事情烦心。”
“你看,你为了快乐而赚钱,为了赚钱而计较,为了计较而烦恼,为了烦恼而不快乐。”
“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商人一愣:“那我该怎么办?”
“我问你,如果那个客户永远不还钱,你就永远不快乐了吗?”
“那倒不至于。”
“那为什么现在要为这件事情烦恼呢?”
商人沉思了一会儿:“可是,这钱确实是我的啊。”
“钱是你的不错,但快乐也是你的。”
“你选择要钱还是要快乐?”
这句话让商人陷入了深思。
过了很久,他才说:“师父,您的意思是说,我应该放弃那笔钱?”
“我没有说要你放弃,我是说不要让这笔钱成为你的负担。”
“该做的努力要做,但不要执着于结果。”
商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赵州禅师接着说:“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烦恼吗?”
就在商人满怀期待等待这位百岁禅师给出答案的时候,赵州禅师却沉默了。
这位活了一百二十岁的智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究竟领悟到了什么样的终极智慧?
他关于“不计较”的最深层次解答,能否彻底解开我们内心的困惑?
而南怀瑾先生那句“人生如戏”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让人醍醐灌顶的人生真相?
赵州禅师看着这个满脸困惑的商人,缓缓说道:“你之所以有这种烦恼,是因为你把’我’看得太重了。”
“什么意思?”商人不解。
“你想想看,你说’我的钱’、‘我吃亏了’、‘我不平衡’,处处都是’我’。”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我’究竟是什么?”
商人想了很久,说:“我就是我啊,还能是什么?”
赵州禅师笑了:“你十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很瘦小,也很调皮。”
“那个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是同一个人吗?”
“当然是。”
“但是你的身体变了,你的想法变了,你的知识变了,什么都变了,怎么还说是同一个人?”
商人陷入了沉思。
“再说,你现在执着的这些钱,你能带走吗?”
“带不走。”
“你的名声,你的地位,你能带走吗?”
“也带不走。”
“那你为什么要为这些带不走的东西而烦恼呢?”
商人开始明白了什么,但还是有些疑惑:“可是,如果人人都这样想,那还有人做事吗?”
赵州禅师摇摇头:“你理解错了。我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在做事的时候不要执着。”
“就像农夫种田,他每天都要耕作,都要浇水,都要施肥。”
“但他不会因为今天的庄稼没有立刻长高而烦恼,也不会因为偶尔的干旱而怨天尤人。”
“他知道,只要努力了,顺应自然,就会有收获。”
“那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也不要计较吗?”
“该争取的要争取,该坚持的要坚持,但不要执着于结果,更不要因为结果不如意而怨恨他人。”
商人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说,要做事,但不要被事情牵着鼻子走?”
“正是这个道理。《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个意思。”
“心不要被外在的事物牵绊,但也不要因此而消极无为。”
从那以后,这个商人改变了做生意的方式。
他依然努力工作,依然会去追讨欠款,但他不再为结果而烦恼。
几年后,他的生意反而做得更好了,因为他的心态平和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加理性了。
南怀瑾先生在解释苏东坡的诗句“事如春梦了无痕”时说过: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
如果人们能体会到这种境界,就不会生出各种烦恼了。
其实,不计较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大智慧。
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些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人,而是那些能够看透事物本质,不被外在的得失所牵绊的人。
佛陀在《法华经》中讲过一个比喻:有个富翁的儿子,从小就离家在外,过着贫困的生活。
多年后,他流浪到了父亲的家门口,却不认识自己的父亲。
父亲认出了他,想要帮助他,但直接相认反而会吓到儿子。
于是父亲让儿子先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慢慢培养他的自信心,最后才告诉他真相,把所有财产都给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说明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个富翁的儿子,明明拥有无量的智慧和慈悲,却因为执着于外在的得失而看不见自己本有的财富。
老子说:“知足者富。”
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财物,而是内心的满足。
一个总是计较的人,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满足;一个不计较的人,即使拥有很少,也会感到富足。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过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被外物所牵绊,就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任性,而是内心不被烦恼所束缚的解脱。
当一个人不再为小事计较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变得开阔,他的判断力就会变得清晰,他的行动就会变得有效。
赵州禅师活了一百二十岁,在那个医疗条件很差的时代,这简直是个奇迹。
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说:“不争不抢,不计较不比较。心中无事,自然无病。”
南怀瑾先生也说过:“生命状态一旦变得干净,就不会有阻碍。”
“你只有让生命状态变得干净,才可以一心一意没有任何顾虑地去做任何事情。”
什么叫生命状态干净?
就是心中不存芥蒂,不记仇恨,不执着于得失。
这样的人,做事的时候专注力强,效率高,而且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人生苦短,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计较上,不如把它们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正如那句古话所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时候该争取,什么时候该忍让。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清醒和从容。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