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南怀瑾先生著作及传统经典
现代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我们拼命给孩子报班、追求名校,孩子却越来越迷茫?
南怀瑾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文凭,有个博士学位就厉害了,这不算成功。你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 ”
这位国学大师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发现了现代教育中三个致命的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毁掉了无数孩子的天赋,更让整个社会陷入了教育的迷茫。
那么,这三大误区究竟是什么?
它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把我们的教育引向歧途的?
南怀瑾先生,这位融汇儒释道三家精髓的国学大师,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他曾经坦言:“我教了一辈子,二十岁起,就看透了这些,可是我没有放弃,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他,亲身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巨大变革。
他受过旧式教育,也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甚至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
正是这种丰富的求学经历,让他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所有的教育我都受过了,清清楚楚。 ”
正是基于这样深厚的人生阅历和学识积累,南怀瑾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现代教育中最为致命的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灌输和文凭获取
在当今这个时代,多少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拼命地往孩子脑袋里塞知识。
仿佛知识越多,孩子就越优秀,仿佛文凭越高,人生就越成功。
可是南怀瑾先生却告诉我们: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他回忆起自己学武功的经历时说:“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做什么?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教练。”
“ 可是我的目的呢?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学会了再说。 ”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出于内心的渴望和兴趣,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
可是现在的教育却恰恰我们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南怀瑾先生曾经观察过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这个问题问得多么尖锐!
我们拼命地追求名校文凭,可是那些真正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人,有几个是因为文凭而被记住的?
更让人深思的是,南怀瑾先生指出: “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
“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
现实确实如此。
那些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很多并不是名校毕业,甚至有些连正规的高等教育都没有接受过。
反倒是一些名校毕业生,拿着亮丽的文凭,却在社会上平平庸庸,毫无建树。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
我们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工具当成了目标。
知识和文凭只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二个误区:完全忽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南怀瑾先生对这个问题有着非常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他说了一句听起来可能有些残酷,但却道出教育真相的话: “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
“ 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
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性向。
就像种子一样,有的适合长成参天大树,有的适合开出美丽的花朵,有的适合结出丰硕的果实。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试图把所有的种子都培养成同一种植物。
这不是教育,这是对天性的扼杀。
南怀瑾先生强调: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
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和性情,这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可以随意改变的。
那么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呢?
南怀瑾先生给出了精辟的答案: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这句话多么珍贵!
教育不是要改造孩子,更不是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长心目中的样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天赋。
教育是助缘,不是主因。
主因是孩子自己的禀赋和努力,教育只是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引导。
可是现实中,多少家长却本末倒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塑造孩子。
南怀瑾先生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
“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
这个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望子成龙的想法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却是一种极其自私和狭隘的观念。
它不仅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更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
更让人痛心的是,南怀瑾先生指出了现代家长的一个严重问题: “现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资格做家长啊。”
“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钱看,赚钱,买房子,买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这话说得多么深刻!
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么可能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怎么可能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这样的家长,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把自己错误的观念传给孩子,害了孩子一生。
他还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个人的成就和他小时候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那些小时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孩子,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是没有被发现和激发而已。
而那些小时候成绩优异的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也可能泯然众人矣。
第三个误区:本末倒置,把谋生当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是南怀瑾先生认为最为致命的一个误区。
他痛心疾首地说: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这种教育观念的错误在哪里呢?
南怀瑾先生引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来解答: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他进一步阐释: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这个观点在当今这个功利化的社会显得多么珍贵!
我们的教育完全颠倒了,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谋生的技能固然重要,但那只是“读书明理”之后的自然结果,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南怀瑾先生对此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层次性:谋生技能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学问修养是更高的层次,但也不能脱离现实。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既要让人有谋生的能力,又要让人有做人的品格。
可是现在的教育却把这两者混淆了,以为有了学问就自然会有好的生活,以为有了文凭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南怀瑾先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就业有问题,教了知识,没有教他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但是现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责任,这是什么社会啊。”
更让人深思的是,他指出了现代教育的方向性问题: “我曾公开讲过,现代教育没有方向的。”
“现在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既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是盲目地追求高薪和舒适的生活。
结果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他们发现自己既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快就被淘汰了。
甚至,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逼迫孩子们读书学习。
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的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南怀瑾先生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
为什么传统的私人教育反而更有效果呢?
因为私人教育更注重因材施教,更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更注重品格的培养。
他举了一个例子: “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这说明传统教育不仅注重学问,更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让人既能修身养性,又能自立于世。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焦虑,也不会因为没有高官厚禄而失落。
他们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安身立命。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南怀瑾先生虽然指出了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但他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批评者。
他对教育始终抱有希望,也为我们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他反复强调: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
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不是要培养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是要培养品格高尚的好人。
什么叫修佛修道? 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南怀瑾先生还告诫我们: “但是大家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
这个观点非常重要,说明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但是,要真正理解和实施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南怀瑾先生所提出的教育根本大法。
这个大法不仅能够解决当前教育的所有问题,更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那么,这个根本大法究竟是什么?
它与我们熟知的《大学》这部经典又有什么关系?
南怀瑾先生又是如何从古代圣贤的智慧中,为现代教育找到出路的呢?
南怀瑾先生在深入分析了现代教育的三大误区之后,并没有停留在批判上,而是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为我们挖掘出了教育的根本大法。
这个大法就蕴藏在《大学》这部经典之中。
他说:“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
什么是“大人之学”?
这不是给大人看的学问,而是教人如何成为大人的学问。
这里的“大人”不是年龄上的成年人,而是人格上的成熟者,品格上的君子。
南怀瑾先生引用《大学》的开篇之语: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三个“在”字,就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境界。
“明德”,就是要明白和彰显人性中本有的光明品德。
每个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都有光明的品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这些品德可能会被各种欲望和习气所蒙蔽。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拭去这些蒙蔽,让本有的光明品德重新显现出来。
“亲民”,就是要用自己的光明品德去影响和教化民众。
一个受过真正教育的人,不仅自己要有高尚的品格,还要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周围的人,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美好。
这就是所谓的“教化”,不是用强制的手段去改变别人,而是用自己的品格魅力去感化别人。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什么是至善?
就是没有丝毫的偏私和邪念,完全符合天理人道的境界。
这个境界虽然很高,但却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可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怎样的修养工夫呢?
南怀瑾先生从《大学》中提炼出了修养的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七个字,就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教育根本大法的核心内容。
“知”,是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又怎么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呢?
所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人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
“止”,是能够停止那些不正确的念头和行为。
人的心念就像野马一样,总是胡思乱想,总是被各种欲望所牵引。
只有学会“止”,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才能避免犯错。
“定”,是心境的稳定和专注。
当一个人能够停止胡思乱想之后,他的心境就会变得稳定,做事就会专注,学习就会高效。
“静”,是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当心境稳定之后,内心自然就会变得宁静,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不会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
“安”,是身心的安详和自在。
当内心宁静之后,整个人就会变得安详自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从容应对。
“虑”,是深思熟虑的智慧。
当身心安详之后,思考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和全面,做决定就会更加明智。
“得”,是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快乐。
当有了深思熟虑的智慧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而且这种成功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南怀瑾先生特别强调:“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种修养不是脱离生活的,而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修行。
更重要的是,《大学》接下来有一句话点明了教育的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 “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这个观点在当今时代显得多么珍贵!
我们的教育完全忽视了心性修养这个根本,只注重外在的知识灌输,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丰富,却不知道如何做人,不懂得如何处世。
南怀瑾先生的这个教育根本大法,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既不是完全西化的现代教育,也不是拒绝现代文明的复古教育,而是融合古今、中西合璧的全人教育。
这种教育以心性修养为根本,以品格培养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方法,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
它不仅能够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够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既能立身处世,又能贡献社会。
南怀瑾先生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
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的名利地位,而是成为一个有品格、有智慧、有贡献的人。
只有回到教育的本源,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下一代。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