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人交往,切记这三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9:48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论语别裁》《易经杂说》《禅海蠡测》等南怀瑾先生著作

南怀瑾先生曾言:与人交往,言语需谨慎。

这位融通儒释道三家学问的国学大师,一生阅人无数,深谙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

在这个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的时代,多少人因为不懂交往之道而处处碰壁?

多少人因为一句话、一个行为而断送了珍贵的情谊?

南怀瑾先生总结的与人交往三大要点,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南怀瑾先生在台湾讲学的那些年里,门下弟子众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有一次,一位企业家弟子向他请教:“老师,我在商场上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候真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既要维护关系,又要保护自己,这其中的分寸实在难以把握。”

南怀瑾先生听后,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一个故事。

那是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生的事情。

有一天,孔子师徒一行来到卫国,住在子路的朋友蘧伯玉家中。

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为人谦逊,在朝中颇有声望。

晚饭时,蘧伯玉的几位朋友前来拜访。

席间,有人谈起朝政,言辞激烈地批评卫灵公的政策。

有人议论邻国的局势,语气中透着不屑。

还有人大谈自己的功绩,声音越来越高。

孔子坐在一旁,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偶尔点头,却很少开口。

有人直接向他询问对某个政策的看法,孔子只是淡淡地说:“在下学识浅薄,不敢妄议国事。”

子路在一旁听着,心中颇为不解。

要知道,老师学问渊博,对于治国理政有着深刻的见解,为何在这种场合如此谦逊,甚至显得有些沉默?

客人散去后,子路忍不住问道:“老师,您今晚为何如此沉默?以您的学问,完全可以与他们纵论天下大事啊。”

孔子看着子路,语重心长地说:“由啊,你可知’祸从口出’这四个字?”

“今晚那几位,有的人言辞过于激烈,有的人过分张扬,这些都不是明智之举。”

与人相处,话不可说得太满,锋芒不可露得太盛。

“那我们岂不是要处处小心,活得很累?”子路依然不解。

孔子摇摇头:“不是小心翼翼,而是懂得分寸。”

“你看蘧伯玉,他在朝中地位不低,但今晚始终保持着谦和的态度,既不附和别人的激烈言论,也不炫耀自己的成就。”

“这就是智慧。”

“与人交往,第一要紧的是什么?”孔子问道。

子路想了想:“诚意?”

“诚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分寸。”孔子说。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这不是虚伪,而是智慧。”

“你想想,我们刚到卫国,对这里的人情世故并不了解,如果贸然发表意见,很可能无意中得罪了什么人,或者被人利用。”

“保留三分,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第二天,蘧伯玉单独来拜访孔子。

两人促膝长谈,蘧伯玉感慨地说:“昨夜听夫子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观察夫子的言行,深感交往之道的精妙。”

“愿闻其详。”孔子谦逊地说。

“夫子昨夜的表现,让我想起了《易经》中的一句话:‘君子以厚德载物。’”蘧伯玉说。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急于表现自己,而是先观察,先倾听,先了解。”

“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孔子点头赞同:“是啊,与人交往,第二个要点就是不可炫耀。”

“有才华的人往往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显摆自己的学问或者成就。”

真正的智者如深谷幽兰,虽香远益清,却从不张扬。

蘧伯玉深有感触:“确实如此。我见过太多聪明人,因为过于张扬而招致祸端。”

“反倒是那些看似平庸的人,因为懂得低调,最终走得更远。”

“你说得对。”孔子继续说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需要刻意彰显自己的能力,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且,过于张扬往往会引来不必要的嫉妒和竞争,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两人谈得投机,不知不觉已是日落西山。

蘧伯玉起身告辞,孔子送到门口,突然想起什么,说道:“伯玉啊,与人交往还有第三个要点,你可知是什么?”

蘧伯玉想了想,摇摇头:“还请夫子指教。”

言信为本,允诺必践。 ”孔子郑重地说。

“一个人可以不聪明,可以不富有,但绝不能失信于人。”

“信用,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只见一个年轻人快步走来,满头大汗。

这人正是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颜回。

“老师,弟子来晚了,实在抱歉!”颜回气喘吁吁地说。

原来,昨天颜回答应今天一早来拜访老师,但因为路上帮助一个迷路的老人,耽误了时间。

他本可以先来见老师,再去帮助那个老人,但他觉得既然已经答应了帮忙,就不能食言。

孔子听后,转身对蘧伯玉说:“你看,这就是言信为本。”

“回虽然来晚了,但他信守了对那位老人的承诺。”

“这种品格,比准时到达更加珍贵。”

南怀瑾先生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看着那位企业家弟子,问道:“你明白了吗?”

那位弟子若有所思:“老师是说,与人交往要把握三个要点:说话留三分余地,做人要低调谦逊,承诺必须兑现?”

“不错。”南怀瑾先生点头。

“但你要明白,这三点的核心都指向一个字——德。”

“有德之人,自然知道分寸;有德之人,不会刻意炫耀;有德之人,必然言而有信。”

企业家弟子继续问:“那么,这种交往之道,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

南怀瑾先生笑了:“适用,当然适用。”

“人性几千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效。”

“你想想,那些在商场上长盛不衰的人,哪一个不是深谙此道?”

“可是,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我们太过谦逊,会不会被别人认为没有能力?”企业家继续问道。

这个问题让南怀瑾先生陷入了沉思。

几千年来,无数智者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既保持真诚,又保护自己?

如何在展现才华和保持谦逊之间找到平衡?

南怀瑾先生缓缓开口:“你这个问题很好,也很实际。”

“其实,孔子在卫国的故事还有后续。”

原来,孔子师徒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卫灵公听说了孔子的贤名,特意召见。

面君时,卫灵公问了孔子许多治国的问题。

这一次,孔子没有再保持沉默,而是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为什么这次孔子改变了态度?”南怀瑾先生问道。

企业家弟子想了想:“因为这是正式的场合,而且是国君主动询问?”

“对,但更重要的是时机和对象。”南怀瑾先生说。

与人交往的智慧,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而是要懂得审时度势。

“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那第一晚孔子为什么要保持沉默呢?”

“因为那是私人聚会,参与者成分复杂,而且讨论的都是敏感话题。”

“在保持沉默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面对国君的正式咨询,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学者,孔子当然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理念。”

南怀瑾先生继续解释:“这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的真正含义。”

“不是让你永远只说三分,而是要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说三分,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七分,甚至十分。”

“关键是要有分辨能力。”

“那么,不炫耀、不浮夸这一点呢?在现代社会,适度的自我展示似乎是必要的。”

南怀瑾先生点头:“你说得对。”

“现代社会确实需要适度的自我展示,但关键在于’适度’二字。”

“真正的高手,展示自己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

“就像蘧伯玉,他的才华和品德通过他的言行自然流露,不需要刻意宣扬。”

“老师能具体说说吗?”

“当然可以。比如,你在商业谈判中,与其直接说’我们公司很强大’,不如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证明。”

“与其说’我很有能力’,不如让你的工作成果自己说话。”

“这就是《道德经》中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的实力,不需要大声宣扬。

说到这里,南怀瑾先生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至于第三点,言信为本,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妥协的原则。”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等于失去了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可是,现实中有些承诺确实很难兑现,比如市场环境突然变化,或者遇到不可抗力……”

“这就涉及到承诺的智慧了。”南怀瑾先生说。

“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做承诺之前会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不会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而一旦承诺了,就要竭尽全力去实现。”

“即使遇到意外情况无法完全兑现,也要及时沟通,诚恳道歉,并尽力补救。”

“这让我想起了曾国藩的一句话:‘轻诺必寡信’。”企业家弟子若有所悟。

“没错!”南怀瑾先生赞许地点头。

“曾国藩深得古人智慧的精髓。他还说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要有大的格局和原则,但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细节。”

南怀瑾先生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其实,这三个要点背后,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核心的理念——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说话不说满,是为了留有回旋余地;不炫耀张扬,是为了避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信守承诺,是为了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

“那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呢?”

南怀瑾先生微笑着说:“这就需要不断的修养和实践了。”

“要培养观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不同场合和不同人的特点。”

“要有自制力,能够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

“要有责任心,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践起来似乎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话,古往今来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人际关系上栽跟头了。”南怀瑾先生说。

“但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才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

夜色渐深,企业家弟子若有所思地点头。

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这三个看似简单的要点,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更深层的奥秘?

为什么南怀瑾先生如此重视这个话题,甚至称之为“与人交往的根本”?

而孔子当年在卫国的经历,是否还有更多未曾揭示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看出了弟子眼中的疑惑,缓缓开口:“你是不是还有疑问?”

企业家弟子点头:“老师,我总觉得这三个要点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您能详细说说吗?”

南怀瑾先生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说道:“既然你问到了,我就把话说透。”

“这三个要点,表面上看是处世技巧,实际上是修身的法门。”

“你要明白, 真正的交往之道,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心境。

“当你的心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要点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你的言行中。”

“什么样的心境?”

“《论语》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关键不在’讷于言’和’敏于行’,而在’君子’二字。”

“只有成为了君子,才能真正做到言语谨慎而行动迅速。”

“而成为君子的根本,在于修养自己的德行。”

南怀瑾先生继续阐述:“你看孔子在卫国的表现,为什么能够如此得体?”

“不是因为他掌握了什么处世技巧,而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道德修养。”

“他的沉默,来自于对他人的尊重;他的谦逊,来自于内心的充实;他对承诺的重视,来自于对道德的坚持。”

“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

内在有了圣人的品格,外在自然能够成就王者的事业。

“那么,如何修养这种品格呢?”企业家弟子急切地问道。

“这就要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了。”南怀瑾先生说。

“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内心。每天问问自己:我今天的言行,是否符合德行的要求?”

“要学会反思。每一次与人交往之后,都要思考:我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要学会修正。发现问题后,要勇于改正,不能一犯再犯。”

“这听起来很像佛家的修行方法。”

“没错。”南怀瑾先生点头。

“儒释道三家,在修身养性方面是相通的。”

“佛家讲’戒定慧’,道家讲’精气神’,儒家讲’仁义礼’,虽然表述不同,但本质都是要求我们修养自己的品格。”

与人交往的智慧,其实就是修行的智慧。

南怀瑾先生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深沉:“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

“孔子当年在卫国,除了我刚才讲的那些,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

“他在那里悟出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和而不同?”

“对。与人交往,要做到和谐,但不能失去自己的原则。”

“要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但不能随波逐流。”

“要能够与各种人相处,但不能没有底线。”

“这就是交往的最高境界。”

南怀瑾先生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迎合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人能走多远?”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太过固执,不能包容别人,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朋友?”

真正的智者,是在坚持原则的又能够灵活变通的人。

“就像水一样,既能够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质。”

“那么,在具体的交往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呢?”

“这就要回到我们最初讲的三个要点了。”南怀瑾先生说。

“逢人只说三分话,这是’和’的体现,你不会因为过于直白而得罪人。”

“不炫耀不浮夸,这是’不同’的体现,你保持了自己的谦逊品格。”

“言信为本,这既是’和’也是’不同’,你用诚信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同时也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这三个要点,其实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只有把它们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交往的智慧。”

企业家弟子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老师,您能不能举个现代的例子,说明如何在商业活动中运用这些原则?”

南怀瑾先生想了想,说道:“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假设你要与一个重要的客户谈合作。在初次见面时,你不要急于展示自己的全部实力(逢人只说三分话),也不要过分吹嘘自己的成就(不炫耀不浮夸),但要确保你承诺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言信为本)。”

这样的交往方式,既保护了你的商业机密,又展现了你的诚信品格,还为未来的深入合作留下了空间。

“如果你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底牌都亮出来,对方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压低价格。”

“如果你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一旦做不到就会失去信任。”

“如果你轻易承诺却做不到,就会失去合作的机会。”

“但是,如果你掌握了这三个要点,就能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又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南怀瑾先生看着窗外的夜色,若有所思地说:“人生就像一场长途旅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保持自己的品格,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心的清净,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而掌握了这三个要点,就等于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

“因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有多大的权力,而在于你是否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值得尊敬的人。”

夜深了,企业家弟子告辞离去。

南怀瑾先生独自坐在书房里,回想着刚才的对话。

几千年过去了,人情世故依然复杂,但智慧的光芒却从未黯淡。

与人交往的三个要点,不仅是处世的技巧,更是修身的法门,是通向智慧人生的必经之路。‌‌​​‌​‌​​‌‌‌‌​‌​​‌​​​​‌​​‌‌​​​‌​​‌‌​‌​‌‌​​‌‌‌​‌‌​​‌​​​‌‌​​​‌‌‌‌‌​​​‌‌‌‌‌​​​‌‌‌

来源:软小糖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