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 ,低于1.5的警戒线,这一数据无疑敲响了警钟。在全球253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生育率排名倒数第九,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也远低于美国的1.6、法国的1.6、德国的1.4与日本的1.2。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 ,低于1.5的警戒线,这一数据无疑敲响了警钟。在全球253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生育率排名倒数第九,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也远低于美国的1.6、法国的1.6、德国的1.4与日本的1.2。
回溯历史,建国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三次婴儿潮,分别是1949 - 1957年、1962 - 1971年和1981 - 1994年,人口增长迅速。但随后,随着节制生育政策的推行,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冲高回落。虽然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步放宽,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放开三胎”,但出生人口及生育率整体仍呈下滑趋势。
造成生育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育龄妇女规模变动是重要基础因素。“十三五”时期,20 - 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规模年均减少340万,“十四五”时期加速下降,从2021年的1.34亿降至2025年的1.12亿,年均减少540万人。预计未来,育龄女性数量还将持续减少,这直接限制了生育的可能性。
年轻人婚育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代年轻人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强烈,秉持“先立业后成家”观念,将自我实现排在组建家庭之前。社会流动、情感代价、机会成本和门当户对等因素,也让他们对待婚姻更加慎重,对伴侣期望更高,导致婚育年龄普遍推迟。同时,单身文化和丁克主义在大城市流行,现代女性从传统经济剥削和社会分工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现代男性也更重视精神世界和自我价值实现,传统家庭生活对他们吸引力减弱。再加上网络传播婚恋焦虑,以及一些负面社会事件和负面艺人效应影响,年轻人对异性、亲密关系、婚姻和生育产生恐惧,主动选择单身和不生育。
“内卷”育儿与教育竞争也使得很多人“谈生色变”。从“狼爸虎妈”到“全民鸡娃”,家长重视孩子教育,视其为改变命运的工具。职场“内卷”风气蔓延到育儿领域,家长将教育孩子作为满足自我期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社会舆论和广告推波助澜,大量教培产品诱导家长和孩子陷入教育竞争,学区房、儿童用品等相关产业爆发,精养模式下养育孩子经济成本高昂,“四脚吞金兽”让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适龄青年不敢生育。
此外,一些育龄人群还面临着病理性的生育力下降风险。生活行为方式、心理压力、环境暴露等内外因素,导致女性输卵管堵塞、男性精子活力下降等生育问题。而且,随着自然生育年龄增大,生理性生殖衰老也影响着生育。
低生育率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在人口结构上,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下降,2021 - 2050年,15 - 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8.98亿减少到6.28亿,占总人口比重从63.60%降至48.39% ,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老化,影响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提高。在经济层面,抑制人均GDP增速,形成“低生育率陷阱”,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如意大利、韩国在生育率跌破警戒线后,人均GDP增速趋缓;还会降低劳动供给、生产效率,抑制居民消费行为,拖累经济增长。在社会层面,妇产科、教育行业首当其冲,妇产科变得空旷,多家医院妇产科停诊,2023年全国倒闭了1.5万所幼儿园,5600所小学,初高中乃至大学未来也将受影响。
为应对生育下降问题,我们需要系统性思考和解决。在政策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家庭育儿成本,如给予生育家庭育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大妇女就业保障和社会育儿支持,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降低女性就业歧视,提高男性养育参与度,建设更多托育机构。在观念引导上,重视儿童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培养科学健康的两性认知和婚育观念,构建完善的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在医疗保障上,普及推广婚前孕前优生检查项目和育龄人群生育力评估,加强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和高危妊娠管理,加大生殖基础研究及生殖临床转化投入力度。
来源:阳光花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