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万民之心可撼山河"—— 这句古语在布鲁塞尔的街头有了鲜活注脚。2025 年 9 月 7 日下午,10 万多名抗议者身着红衣组成 "红色人墙",从北站绵延 5 公里直至欧盟总部,用沉默的红色划出对加沙战争的底线。此时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已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万民之心可撼山河"—— 这句古语在布鲁塞尔的街头有了鲜活注脚。2025 年 9 月 7 日下午,10 万多名抗议者身着红衣组成 "红色人墙",从北站绵延 5 公里直至欧盟总部,用沉默的红色划出对加沙战争的底线。此时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已进入第 700 天,造成 7 万多人死亡或失踪,240 万民众陷入 "弹尽粮绝" 的绝境。比利时副首相刚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制裁以色列,但游行民众举着的红色卡片分明在说:这远远不够。当红色浪潮拍打着欧盟的玻璃幕墙,加沙废墟里等待救援的孩子,能等来迟到的和平吗?
布鲁塞尔面包店主法里德当天挂出 "今日停业为和平" 的牌子,带着三个孩子加入游行。"我给每个孩子穿红衣,告诉他们这是给战争亮红牌。" 他举着 "700 天 = 7 万条生命" 的标语牌,声音因激动而沙哑。现场像一片红色海洋,老人拄着拐杖挪步,孕妇抚摸着肚子前行,连宠物狗都系着红围巾。这种自发的色彩默契,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医生无国界志愿者艾米丽刚从加沙回来,她在游行中展示的照片让路人落泪:加沙医院的断壁残垣里,医护人员用手机照明做截肢手术。"以色列炸毁了 62 家医院,现在每 10 分钟就有 1 名儿童死亡。" 她的演讲被此起彼伏的 "停火" 呼声打断。活动组织者用卡车搭起临时舞台,播放加沙儿童的录音:"妈妈说红色代表危险,可我们这里每天都是红色警报。"
最动人的是不同族裔的并肩而行。摩洛哥裔青年阿米尔和犹太姑娘莱拉共举一块标语:"我们不是敌人"。"我爷爷是犹太人,奶奶是巴勒斯坦人,战争让我成了分裂的孩子。" 莱拉的话道出许多移民后代的心声。这种跨越族群的团结,让游行超越了单纯的抗议,变成一场关于人性的公开课。
比利时政府的表态像杯温吞水。副首相普雷沃虽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却给对以制裁加了 "特定条件" 的尾巴。这种 "半推半就" 让抗议者萨拉气不打一处来:"他们给以色列发警告信,却看着加沙人断水断粮!" 她举着欧盟旗帜撕碎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百万转发。
欧盟总部的犹豫更让人心寒。尽管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呼吁停火,但欧盟仍未出台统一制裁措施。游行队伍经过欧盟委员会大楼时,有人用红色喷漆在墙上写 "血债血偿",立刻被志愿者用湿布擦掉。"我们要改变政策,不是破坏建筑。" 组织者埃尔丝的喊话赢得掌声,她强调已有 200 多个人权组织加入行动,这只是开始。
企业界的态度耐人寻味。家乐福比利时分公司悄悄下架了以色列品牌商品,却不敢公开声明;化工巨头索尔维则因向以军供应材料被抗议者围堵。安特卫普港口工人扬言要抵制以色列货船,"用罢工让战争没钱可赚"。这种来自经济领域的压力,或许比政客的空头承诺更管用。
夜幕降临时,游行终点的让・雷广场亮起万支红烛,组成巨大的和平符号。布鲁塞尔大学教授哈桑带领大家为死难者默哀,他的妹妹全家在加沙空袭中遇难。"沉默是对罪恶的纵容,今天这些烛光就是我们的证词。" 默哀结束后,全场齐唱约翰・列侬的《Imagine》,不同语言的歌声在夜空回荡。
这种共鸣正在欧洲蔓延。巴黎、柏林、伦敦同期举行声援游行,形成跨国声浪。比利时的阿拉伯社区筹集了 20 吨医疗物资,将通过埃及边境送往加沙。"我们捐不出导弹,但能捐绷带和抗生素。" 社区领袖穆罕默德说,连平时不太来往的犹太邻居都送来捐款。
最珍贵的希望藏在细节里。12 岁的莉莉把零花钱塞进募捐箱,她画的和平鸽被印在游行 T 恤上;退休教师雅克教孩子们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写 "和平";街头艺人用吉他弹起巴勒斯坦民谣,路人纷纷驻足跟唱。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在编织一张对抗仇恨的大网。
当最后一支蜡烛熄灭,广场地面留下红色烛泪组成的 "停火" 字样。法里德给孩子们讲加沙的故事,小儿子问:"爸爸,我们的红衣能变成保护他们的盔甲吗?" 这个天真的问题,或许正是答案 —— 和平从不是政客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拒绝冷漠的选择。
比利时的红色游行落幕了,但加沙的炮火仍未停歇。正如抗议者们所说:"我们亮的不仅是红牌,更是人性的底线。" 当足够多的人站出来说 "不",当红色从布鲁塞尔蔓延到世界各地,或许有一天,加沙的孩子也能像布鲁塞尔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而非防空洞里长大。毕竟,没有哪个生命,该在炮火中等待被遗忘。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