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今年要做 10 场直播带货,把销售额翻一倍!”“下个月再招 20 个销售,抢占隔壁城市市场!”—— 很多老板开口闭口都是 “大计划”,可忙活一年下来,要么钱花了没效果,要么短期赚了快钱,长期却越来越难。
企业困局:别把战术当战略,也别让战略成空话
“我们今年要做 10 场直播带货,把销售额翻一倍!”“下个月再招 20 个销售,抢占隔壁城市市场!”—— 很多老板开口闭口都是 “大计划”,可忙活一年下来,要么钱花了没效果,要么短期赚了快钱,长期却越来越难。
问题到底出在哪?答案很简单:把战术当战略,或者让战略成了空话。
很多企业之所以走弯路,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分清 “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术”。战略是 “纲”,战术是 “目”;纲举才能目张,目张才能撑得起纲。搞不懂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再忙也是 “瞎忙”。
一、别混淆!战略和战术,根本不是一回事
简单来说,战略是 “做对的事”,战术是 “把事做对” 。一个管 “方向”,一个管 “执行”;一个看 “长远”,一个看 “当下”,核心逻辑天差地别。
1. 战略:定方向的 “顶层设计”,管的是 “长期生死”
战略的核心是 “为企业找一条能长期活下去的路”,它回答的是 “企业未来要成为什么样子”“靠什么在竞争中赢” 的问题。就像航海时的 “航线规划”:要去哪片海域、避开哪些暗礁、选择什么航道,都是提前定好的大方向。
它有三个关键特征:
服务长期目标:关注的是 3-5 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比如 “3 年内成为区域行业第一”“5 年内建立技术壁垒,摆脱同质化竞争”;聚焦 “做对的事”:不纠结于 “今天卖了多少货”,而是判断 “卖这个货能不能帮企业站稳脚跟”“投入研发新产品是不是比抢短期订单更重要”;衡量标准是 “竞争优势”:看的是市场份额有没有提升、品牌有没有影响力、是不是比对手更难被替代,而不是单一的短期利润。比如华为早期的战略是 “聚焦通信设备,死磕技术研发”—— 哪怕前几年不赚钱,也要把钱投进研发,最后靠技术优势打败竞争对手,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2. 战术:落地的 “具体动作”,管的是 “短期成败”
如果说战略是 “航线规划”,那战术就是 “每天开多少海里、怎么避开风浪、什么时候补给” 的具体操作。它服务于战略,回答的是 “怎么一步步实现战略目标” 的问题。
它的核心特征也很明确:
服务短期目标:瞄准的是周、月、季度的具体任务,比如 “这个月通过直播带货完成 50 万销售额”“季度末把用户增长到 10 万”;聚焦 “把事做对”:琢磨的是 “怎么把直播做得更吸引人”“怎么优化销售话术提高转化率”“怎么控制成本减少浪费”;衡量标准是 “任务完成率”:看的是销售额、用户数、成本控制等具体指标有没有达标,注重的是 “执行效率”。比如某奶茶店的战略是 “半年内成为本地年轻人最爱的品牌”,那 “每周推出 1 款限定新品”“在大学城搞买一送一活动”“和本地网红合作探店”,就是支撑战略的具体战术。
3. 一句话分清:战略是 “为什么要打、打哪里”,战术是 “怎么打、用什么打”
举个例子:
战略:“未来两年要抢占下沉市场,成为县城奶茶首选品牌”(定方向、定目标);战术:“在县城核心商圈开 3 家直营店”“推出 10 元以下的亲民套餐”“和本地超市合作做捆绑销售”(定动作、定执行)。没有战略的战术,就是 “不知道打哪里,上来就乱打”;没有战术的战略,就是 “只说要打胜仗,却不告诉士兵怎么打”—— 二者缺一不可,但绝不能混为一谈。
二、踩坑的企业都在犯这两个错:要么无战略,要么无战术
现实中,很多企业不是 “战略缺失”,就是 “战术空转”,最后要么 “累死在战术里”,要么 “飘死在战略里”。
1. 把战术当战略:越努力,越偏离方向
最常见的坑是 “只盯着短期业绩,把战术动作当成战略”。比如天天琢磨 “怎么搞促销、怎么拉新、怎么压低成本”,却没想过 “这些动作能不能帮企业长期发展”“对手一旦模仿,自己还能靠什么活”。
朋友开了家服装加工厂,一开始靠 “低价抢订单” 赚了点钱,于是把 “多接订单、扩大产能” 当成 “战略”,拼命招人、买设备。可没两年,同行都开始打价格战,他的利润越来越薄,又没有自己的设计和品牌,最后订单锐减,只能倒闭。
他犯的错就是 “把‘接订单’这个战术,当成了‘长期生存’的战略”。没有战略指引的战术,就像无头苍蝇 —— 看似忙得团团转,实则在原地打转,一旦市场变了,立马就会陷入危机。
2. 把战略当口号:只画饼,不落地
还有一种企业,老板天天喊战略:“我们要做行业第一!”“我们要打造百年品牌!” 可除了口号,没有任何具体的战术支撑。战略成了 “空中楼阁”,员工听多了觉得 “老板在画饼”,最后没人当真。
某传统企业老板年初提出 “战略转型,做线上业务”,可既没组建线上团队,也没制定 “怎么建网店、怎么搞线上推广” 的具体计划,只是每周开会催 “大家要重视线上”。结果半年过去,线上销售额几乎为零,战略转型成了一句空话。
没有战术支撑的战略,就是 “纸上谈兵”—— 再美好的蓝图,没有一步步的执行,也永远变不成现实。员工看不到希望,积极性越来越低,企业自然走不远。
三、纲举目张:战略和战术,要 “绑在一起用” 才有效
真正厉害的企业,都是 “战略指引战术,战术支撑战略”,让二者形成闭环。就像打仗:先定 “攻打敌方指挥部” 的战略,再制定 “派突击队正面牵制、派小分队绕后突袭” 的战术,最后靠战术执行实现战略目标。
怎么让二者协同发力?记住三个关键点:
1. 先定战略,再拆战术:别让战术 “跑偏”
永远先明确战略方向,再把战略拆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战术任务。比如战略是 “1 年内成为本地母婴用品标杆店”,可以拆成三个阶段战术:
第一季度(战术 1):调研本地母婴用户需求,筛选 3 个核心品类(如婴幼儿辅食、安全座椅、益智玩具)重点备货;第二、三季度(战术 2):和本地儿科医院、母婴社群合作搞线下体验活动,积累用户信任;第四季度(战术 3):推出会员体系,靠复购和口碑提升销量,巩固标杆地位。每个战术都瞄准战略目标,执行起来才不会 “走歪”。
2. 用战术反馈战略:别让战略 “僵化”
战略不是 “定了就不能改”,要通过战术执行的结果,及时调整战略。就像航海时发现原定航线有暗礁,就要及时修正航线一样。
比如某企业的战略是 “靠低价抢占市场”,可执行战术时发现 “低价导致利润太低,根本撑不住”,这时候就要调整战略:从 “低价抢市场” 改为 “聚焦中高端客户,靠品质赚钱”,再相应调整战术(比如升级产品、涨价、拓展高端渠道)。
战术是战略的 “试金石”,通过战术结果检验战略是否可行,才能让企业少走弯路。
3. 老板抓战略,员工抓战术:别越位
很多老板忙到没时间思考战略,就是因为把太多精力耗在了战术细节上 —— 比如亲自改销售话术、盯员工考勤。其实老板的核心任务是 “定战略、看方向”,而战术执行应该交给团队。
就像刘邦打天下:自己负责 “定战略、用对人”(让韩信带兵、张良出谋),具体怎么打仗的战术交给将领,最后才能赢得天下。老板抓战略,员工抓战术,各司其职,才能效率最高。
四、企业要活好,先分清 “战略和战术”
很多企业的失败,不是输在 “不够努力”,而是输在 “方向错了,或者执行不到位”。分不清战略和战术,要么在 “瞎忙” 中消耗自己,要么在 “空想” 中错失机会。
记住:战略是 “活下去的底气”,战术是 “活好的本事” 。先定好战略方向,再拆解成具体战术,让每一步执行都围绕战略发力,企业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如果你也在为 “企业方向迷茫”“战略落地难” 发愁 —— 不知道怎么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或者怎么把战略拆成可执行的战术,不妨关注我,后续会分享更多企业战略制定、战术落地的实战方法。
来源:熊林企管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