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含泪说:土地流转让我在农村重新拾起了自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01:30 2

摘要:张大伯站在地头,望着连片的麦田在夕阳下泛起金色波浪,眼泪顺着古铜色的皱纹滑落。“一辈子了,没想到我这老把式还能赶上这样的好政策。”

张大伯站在地头,望着连片的麦田在夕阳下泛起金色波浪,眼泪顺着古铜色的皱纹滑落。“一辈子了,没想到我这老把式还能赶上这样的好政策。”

“那时候看着儿女都往城里跑,我这心里啊,跟刀割似的。”65岁的张老汉坐在自家院子里,手中攥着一把金黄的麦粒,眼神望向远处那片曾经让他又爱又恨的土地。

“我们老两口种了四十亩地,起早贪黑,一年到头也就挣个万把块钱。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就能赚我们半年的收入。”他苦笑着摇摇头,“不是孩子不孝顺,是这地实在养不起人啊。”

多年前的张老汉面临着中国千万农民的共同困境。辛苦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抛荒。

“看着长满杂草的田地,我心里比谁都难受。”张老汉说,“这地可是咱农民的根啊!”但现实是残酷的,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村里年轻人一个个都走了,剩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身体越来越差,地越种越吃力。”张老汉回忆起那段日子,眉头紧锁,“有时候站在地头,一待就是半天,不知道这地到底还该不该种下去。”

那时的农村,随处可见荒芜的田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以及那些关于“农民是最没出息职业”的议论。张老汉说,自己去城里看儿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种地的。

转机发生在三年前。村里来了几个农业合作社的年轻人,提出要流转村民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一开始,咱心里直打鼓。”张老汉坦言,“这地是咱的命根子,交给别人种,能行吗?”村里组织开会,专家讲解政策:土地流转不是在卖地,只是把经营权转让出去,承包权还是农户的。

合作社开出的条件很诱人:每亩地每年给800斤小麦的租金,相当于1000多元。农民还可以优先在合作社打工,每天80-100元的工资。

“我算了笔账:我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不到300元。流转出去,啥都不用干就能拿1000多,还能去打工挣钱。”张老汉笑着说,“这账不算不明白,一算吓一跳!”

尽管算明白了经济账,但真正签字那天,张老汉的手还是抖得厉害。“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现在要把地交给别人,心里空落落的。”

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展示了现代农业的威力。小田并大田,机械化作业,科学种植,这些变化让老庄稼把式们看得目瞪口呆。

“好家伙,一台播种机一天能种两百亩地!顶我们几十个人干好几天。”张老汉眼睛发亮,“灌溉用的是滴灌技术,施肥有无人机,收割的时候更是壮观,好几台联合收割机一齐上阵,一会儿功夫大片麦子就收完了。”

最让张老汉佩服的是产量的大幅提升。“同样的地,人家种一亩能打一千二百斤小麦,我过去最多打八百斤。”他摇着头感叹,“不是地不行,是咱的方法不行啊!”

合作社还引入了订单农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种的都是优质专用品种,价格比普通粮食高出不少。

“人家种的是强筋小麦,专门做高档面包的,一斤比普通小麦贵两毛多。”张老汉说,“这要还是各家种各家的,哪能统一品种、统一管理啊?”

土地流转后,张老汉并没有闲下来,反而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顾问”。

“种了一辈子地,经验还是有的。”他自豪地说,“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防虫,这些老经验结合新技术,效果更好!”

合作社按每天100元支付工资,一个月下来,张老汉能挣2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金的收入,老两口年收入一下子超过了4万元。

“更重要的是,咱觉得自己又有用了!”张老汉眼里闪着光,“年轻人懂技术,但我们懂土地。合作社的小年轻们都叫我‘张老师’,有问题都来问我。”

去年,合作社甚至派张老汉去外地学习新型种植技术。“65岁了,第一次坐飞机,去山东参观现代化农场。”他兴奋地说,“那边的农业才叫先进呢!大棚里种菜全是自动化控制,手机上一点,浇水施肥全解决了。”

学习回来后,张老汉成了合作社的“宝贝”,由他负责推广新学来的技术。“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这机会,老了老了倒成了‘技术人才’。”他笑着说。

土地流转不仅改变了个别农民的命运,更让整个农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在村里可热闹了!”张老汉说,“合作社需要人手,不少年轻人回来了。他们在外面见过世面,有文化,学新技术快,成了农业工人。”

村里基础设施也改善了。合作社出资修了路,装了路灯,还建了文化广场。“土地成片后,基础设施好搞了。”张老汉解释说,“过去地块分散,修路都难,现在大片土地整齐划一,什么设施都好建设。”

更令人欣喜的是,农业效益的提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合作社建了粮食烘干塔和仓库,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产业链不断延伸。

“过去我们只会种地,现在种、加、销一体化,利润大大提高。”张老汉说,“去年合作社还搞了观光农业,城里人来看麦浪,体验农事,咱们的农产品直接卖给游客,价格又高又省了中间环节。”

土地流转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开始我们最怕什么?怕流转出去的地要不回来。”张老汉坦言,“后来政府出台了政策,给我们发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就像房产证一样,心里踏实多了。”

政府还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流转程序,提供合同范本,协调解决纠纷。“现在流转土地都得在平台上登记,条款清清楚楚,谁也不吃亏。”

针对规模化经营主体,政府提供了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合作社买农机具,国家给补贴;上节水灌溉项目,政府给支持;连买种子化肥都有优惠。”张老汉如数家珍。

最让农民放心的是,政府为土地流转提供了风险保障。“合作社万一种地赔了,我们的流转金有保障基金兜底,绝对拿得到。”张老汉说,“这政策想得周到啊!”

尽管土地流转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张老汉认为还有改进空间。

“一是希望流转价格能更合理。”他说,“现在有的是一口价,有的按粮食计价,标准不统一。应该建立价格调整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二是希望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张老汉提到,“我们这些老农民,在合作社打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希望养老保险能再提高些,让我们老有所养。”

“三是希望农村配套能跟上。”他展望道,“现在年轻人回来了,但医疗、教育还是不如城里。希望农村生活条件能进一步改善,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尽管有这些期待,张老汉对现状已经非常满意。“土地流转让我这老农民重新拾起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动情地说,“我现在可以自豪地告诉孙子:爷爷是种地的,但爷爷不落后,爷爷是新型职业农民!”

夕阳西下,张老汉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走,带你去看看我们的麦田。”他眼中闪着自豪的光,“那一片金色,可是咱农村人的希望啊!”

暮色中,联合收割机仍在田间作业,远处合作社的厂房亮起灯火。张老汉站在田埂上,像一尊雕塑,守护着这片赋予他新生的土地。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种地不再是过去的种法了。”他轻声说,“这土地流转,转活了土地,转富了农民,转新了农村。我们这些老农民,终于迎来了好时代。”

金色的麦浪在晚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中国农村最动人的故事。

来源:农村代言人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