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年前的旧账被翻出来,许凯的名字又一次挂在热搜上,像一块被反复咀嚼的口香糖,味道越来越淡,却总有人舍不得吐掉。
四年前的旧账被翻出来,许凯的名字又一次挂在热搜上,像一块被反复咀嚼的口香糖,味道越来越淡,却总有人舍不得吐掉。
这一次,女方许荔莎甩出一段模糊到几乎看不清人脸的视频,桌上空空荡荡,没有现金,没有筹码,连一句清晰的对话都没有,却足够让舆论的齿轮再次转动。
许凯的公司反应很快,声明发得滴水不漏,否认、澄清、保留法律权利,一套流程走得熟练得像背过台词。
可声明之外,真正的战场在剧组和投资方的微信群里。
制片人陈益韬一句“于正认怂了”,比任何公关稿都刺耳——那个曾经在微博上舌战群儒的于正,这次选择了沉默,像突然断电的霓虹灯,留下一片尴尬的黑暗。
《雪鹰领主》的制片人跳出来喊话,说许凯的新戏男主已经被换掉,理由是“风险不可控”。
这话听起来像资本在打喷嚏,其实背后是影视寒冬里瑟瑟发抖的账本。
三部待播剧悬在头顶,每一集都是烧掉的钱,谁敢把宝押在一个随时可能塌房的演员身上?
更微妙的是,陈益韬提到周也——那个和许凯搭戏的95花,正处在事业爬坡期,一部戏扑了,可能连带着下一部戏的报价都要打折。
娱乐圈的生态就是这样,一个人的裂缝,会漏进所有人的雨。
许凯的团队在找律师,准备起诉诽谤;投资方在会议室里改PPT,把“许凯”两个字替换成更安全的名字;粉丝在微博上控评,用九宫格精修图证明“哥哥无辜”。
而许荔莎还在更新动态,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知道终点是真相,还是流量。
最讽刺的是,四年前这件事刚爆出来的时候,许凯的咖位还不足以让全行业地震。
如今他红了,旧事反而成了重磅炸弹。
红是原罪,红也是护身符——只是这次,护身符看起来有点漏风。
有人劝女方“适可而止”,说目标已经达到了。
可什么目标?
是让许凯糊?
让剧黄?
还是让看客们再次确认“娱乐圈没有好人”?
没人说得清。
就像没人说得清那段视频里,那个模糊的侧影到底是不是许凯本人。
唯一确定的是,影视圈的冬天又冷了一度。
开机宴上的红酒还没醒,合同上的签字笔还没干,风险清单里已经多了一行:“艺人舆情不可控”。
这行字背后,是无数个连夜改剧本的编剧,是临时换角的副导演,是躲在酒店房间里不敢开机的演员。
至于许凯本人,传言说他想“暂退公众视野”。
这说法听起来像明星惯用的缓兵之计,也可能是真的累了。
毕竟,被放大镜盯着的滋味,谁尝谁知道。
热搜会掉,声明会沉,律师函会成为旧闻。
但下一次,当另一个明星的名字突然爆雷,人们会想起今天的许凯,想起那个没有现金的赌桌,想起于正突然的沉默,想起资本比真相跑得更快的样子。
娱乐圈的故事总是这样,开头像悬疑片,中间像伦理剧,结尾像纪录片——记录的不是真相,而是人心。
来源:海边追逐的赶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