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共治三排查一管理”预防警务机制,是西安公安落实公安部社区警务工作规范,深刻把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要求创新推出的具体化实践。
“五共治三排查一管理”预防警务机制,是西安公安落实公安部社区警务工作规范,深刻把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要求创新推出的具体化实践。
其中,“五共治”即聚焦公安与社区、村、学校、医院、企业的协同治理;“三排查”即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整治、违法犯罪线索处置;“一管理”则重点服务特定对象,全方位织密社会治理网络。
在“531”警务机制的推行过程中,涌现出不少示范民警,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远东东社区民警陈卫红就是其中一员。
西安市莲湖区是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之一,老旧小区、批发市场、学校医院交织,矛盾“燃点”低。44岁的陈卫红所管辖区域正是人员密集、环境复杂之地。
从“小事不出社区”到“矛盾不上交”,莲湖分局这位基层民警在践行“531”机制中一点一滴将“枫桥经验”种进远东社区。以下,是陈卫红的一些日常事迹。
“活地图”是走出来的
陈卫红日常工作的“要诀”之一首先是一本“口袋账”:管辖区域的4个小区、45栋楼、143家商铺、1436户常住人口、63名重点关注对象,以及远东一中、新华菜市场、中航庆安公司等人口密集点全部了然于胸。
陈卫红常说:“社区警务工作没有捷径,只有多走、多看、多问,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
在远东东社区,提起陈卫红,商户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陈警官对我们每家店的情况都一清二楚,连店主叫什么、家里几口人都知道。”
收获如此评价,正是她日复一日走访积累的成果。把网格划到最小、把服务做到最近、把隐患消于未萌:一年来,她牵头解决商户经营诉求58个,协调施划临时停车位33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让商户的经营环境更加有序。
讨薪纠纷的“调解员”
西控公司福利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发生工程款纠纷,工人多次报警,矛盾一度激化。陈卫红主动介入,先后上门调解10余次,最终成功协调支付工程款55万元,让100余位工友顺利拿到工资。当工人们握着工资条激动落泪时,她只是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噪音纠纷的“破冰人”
家住25街坊16号楼的侯先生因楼上噪音问题多次投诉,甚至与邻居发生口角。陈卫红接到12345热线转办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她发现,楼上住着一位独居老人,因耳背经常在深夜挪动家具,而侯先生患有慢性病,对噪音极为敏感。
面对两位老人的隔阂,她没有简单批评了事,而是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多次上门调解,最终让两位老人握手言和。侯先生感慨道:“多亏了陈警官,我们这栋楼终于安静了。”
群众们的“贴心人”
辖区居民徐先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陈卫红得知后,主动与他谈心,并多次上门看望。渐渐地,徐先生的心结被打开,他说:“陈警官是唯一还把我当亲人的人。”如今,徐先生能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成了邻里和谐的“宣传员”。
校园安全“护航员”
校园安全是社区警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陈卫红深知,预防校园霸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比事后处置更重要。她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法治宣传,排查安全隐患,用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2022年11月,刘女士的孩子在校外被同学围堵。陈卫红第一时间赶到学校,调查情况后,立即联系涉事学生家长,组织调解。
她不仅妥善化解了矛盾,还借此案例在全校开展反霸凌教育,有效预防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法治教育的“传播者”。
一年来,陈卫红在校园开展法治宣传12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8处,下发整改通知书3份。她的“蓝制服课堂”深受学生欢迎,许多孩子因为她的影响,立志长大后也要当警察。
日志中的平凡坚守
在陈卫红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一年办理居住证543个、消防检查246次、反诈宣传97次、走访帮扶对象15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从警十余年,陈卫红始终扎根基层,把社区当成家,把群众当亲人,用一件件平凡小事诠释着人民警察的忠诚与担当。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她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群众的一句句承诺。她用真情换来了群众的信任,用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陈卫红的故事是千千万万社区民警的缩影。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脚步丈量平安,用真情温暖民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守护神”。(图文 | 董芸)
来源:调查清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