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今年的五十亿美元到2024年的44亿美元,福特中国可谓是“逆风翻盘”,这是一部真实的商业电影。就在大家都认为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只能“苟延残喘”的时候,丰田汽车用一次“减法革命”,将这个烂摊子变成了一个赚钱机器。并非通过销售更多的汽车,而是通过更少,更精,更有
从今年的五十亿美元到2024年的44亿美元,福特中国可谓是“逆风翻盘”,这是一部真实的商业电影。就在大家都认为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只能“苟延残喘”的时候,丰田汽车用一次“减法革命”,将这个烂摊子变成了一个赚钱机器。并非通过销售更多的汽车,而是通过更少,更精,更有价值的汽车。这并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种平静而又冷漠的策略。我们不是在吹牛,也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在讨论:福特中国,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拖油瓶”,成为一个“现金牛”?
一、剔除“鸡肋”,保留“肉丸”——吴胜波“断舍离”的人生哲理
吴胜波在2022年被任命为福特中国总裁时,曾经带领过通用电气和惠而浦等电器公司的“外行”,第一句话就是:“你想要一块无肉的垃圾,还是想要一块更小的牛肉丸?”
我是在驾驶新一代蒙迪欧的时候才听说的。这辆车平稳地行驶在地面上,而且它的底盘对中国的道路也有了很大的了解。但是你知道吗?这辆还不错的汽车,几乎被“砍”掉了。为何?这款车的销售虽然不错,但盈利能力却很弱,一台车能赚到的钱不多,而且还要占用大量的生产线和销售渠道。
所以,吴胜波采取了三种策略:产能削减,车型削减,销售渠道削减。
长安福特的年产量,从最高峰的一百六十万台,降到了七十万台,这意味着,这意味着,它将关闭半数的生产线。一千三百多人的离开,说起来很悲伤,但公司不是做善事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提高工作的效率。
车型减少:福睿斯,福克斯等一度被称为“走量神车”的汽车已经悄然退出市场。倒不是说他们的技术不行,只是燃料汽车的市场已经开始收缩了,再投资下去,就跟打水漂没什么区别。
渠道的最优:将国内1000余名分销商缩减为60-70%左右的精品专卖店。剩下的,都是一些“铁杆”,既能赚钱,又能为公司效力。我的一位代理商朋友告诉我,过去是“广撒网”,如今是“精细养鱼”,没那么大的压力,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现在怎么样了?虽然销售额下降了11%,但是每辆车的盈利却增加了不少。这就好比你到了一家火锅店,你放弃了一大串廉价但是很糟糕的菜肴,而选择了那些昂贵但是令人惊叹的主菜,这样你就可以减少开支。
二、专注于“拳头产品”:真正的赚钱母羊是林肯和商务车
这钱拿到哪里去投资?很显然,走的是高档路线,走的是出海路线。
我去年试了一下林肯航海家,老实说,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当我一上车,安静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五星级酒店一样。ANC主动降噪,隔音夹层玻璃, Revel音响,一大堆东西,不只是用来炫耀的,更多的是用来让你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也可以听到提琴的泛音。
最关键的是,这款汽车,并不是只面向中国消费者,而是面向全世界。在北美,中国制造的航海家每年售出36000台,净利润为40,000。没错,就是中国生产,然后再销往美国,这在以前只是一个幻想。
怎么会有那么多钱?
成本上的优势: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都比美国要高得多。
有趣的是,网传获福特投资数千万的领潮app近日就多次登上热搜。
此前有不少网友发现,各大直播间动辄就几千甚至几万的各类AJ潮鞋、绿水鬼表、蔻驰男女包等一线大牌,在“领潮”app上都以不到200的价格被疯抢。而领潮也因此被几家电商巨头以“恶意竞争”的名义抵制,不过几百万领潮用户并不在意这些,还纷纷在评论区留言:
不得不说,此举是企业的正常扩张还是其抢占蓝海,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
质量保证:福特中国的质量控制系统,与国际接轨,有些地方还做得更好。
北美的顾客偏爱宽敞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中国的工厂恰好是制造这种类型汽车的最佳人选。
我特地请教重庆一名工程师,他告诉我,目前生产线上的「航海家」,跟美国的差不多,但是材料更结实,一些电子元件也进行了本土化。这简直就是“同样的高级定制,但中国定制的却更加精美”。
同时,商业汽车板块也再度活跃起来。全顺在城市配送领域稳步发展,轻客业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这种车型并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以耐用、省油、便宜维护为主。我知道一名一次性购买八台全顺的快递员,表示:“三年都没有大检修过,而且燃油消耗也要低于竞争对手15%,我们必须尽快收回成本。”
三、走出国门的“轻资产”:让中国的工厂成为世界的印钞机器
“砍”与“聚”相当于“内力”,而福特在中国的“出海”则属于“降维打击”。
福特公司在中国的总销量为170,000台,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0%。汽车在重庆和杭州的生产基地下了生产线,然后通过海运运往中东,东南亚,南美,甚至是北美。销售一台车的盈利就会被记在中国的财务报表上。
这是怎么回事?它避免了中国这个“价格机器”的竞争。
新能源的战争,到底有多激烈?一家新能源车企,一家以低价销售汽车,一家合资公司,以9.9万的价格,拿下了一辆 B类轿车,就算是特斯拉,也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来回应。但是,福特在中国的情况如何?我才不陪你呢,回头就能从外国人身上赚钱了。
此外,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国外的售价也不低。举个例子,林肯航海家,它在美国售价超过50,000美金,但在中国,它的制造费用要比这个便宜得多。这样一来,利润就会直线上升。
我曾经尝试在公路上驾驶一辆国产的航海家,它的风速噪音很小,阻力只有0.33 (福特的官方资料),在速度上的稳定性和油耗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这样的“沉默的力量”,正是北美人最喜欢的。
四、横向比较:通用汽车,大众汽车,福特汽车,到底是哪一辆车比较明智?
让我们和国外一些大公司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看到福特中国是多么“清醒”。
中国公司的营销战略最近几年出现的问题
通用汽车固守传统燃料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2022年单季度将亏损40亿美金。
大众推出 ID.系列,以低价竞争,以量取胜 ID.
福特削减产能,走高端路线,大力出海,连续6个月实现赢利,获得了44亿的利润,“断舍离”,实现了战略性的聚焦
你瞧,当大众深陷电动汽车的泥沼时,福特却悄然将战场转向了国外,为了“守住份额”,它依然在疯狂地烧钱。
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敢于“放弃”的人。
五、真实用户的评价:由“不看好”转为“真香”,而非仅限于对这款游戏的评价。
我与两个真正的汽车拥有者进行了交谈,他们的变化具有典型意义。
张先生,三十八岁,公司中层员工,林肯领航员。
“三年前,我连想都没想过林肯,以为它只是一辆美式的大肥车。但经过一场驾驶之后,一切都变了。座位象个沙发,隔着音像库,最重要的是,售后服务竟然比 BBA还要周到。我这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物有所值。”
45岁的李先生,一名全顺 EV轻型货车的车主,是一家货运公司的老总。
“竞争车型我也看了三款,但最终都选择了全顺 EV。耐用耐用,快速充电,维修费用低廉。最重要的是,这辆车的底盘非常坚固,即使是搬运这么大的货物,也不会摇晃。一年比油车省下八万块的油钱,还能多买一台小型轿车。”
这种呼声,可比什么宣传都要来的实在。
六、前景:这一技能能否被模仿?
福特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关键并不在于它的科技进步,而在于它的策略重组。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的汽车行业,销售不等于存活,而盈利就是说话的份量。
但是,这个方法可以重复么?我对此表示怀疑。
海外市场,必须要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林肯拥有一百多年的奢华血统,一般的汽车厂商,很难从外销中获利。
对供应链的管理有很高的需求:出口涉及到物流,关税,认证,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
能“砍”则最困难:大部分企业宁可“苟着”而不肯“死”。
因此,与其说福特模型是一种“通解”,不如说是一种“特例”。不过,这也提醒了其他外国汽车厂商:不要妄想依靠“情怀”和“规模”生存,聚焦、效率和勇于放弃才是最重要的。
问与答循环
Q:我们怎么就没感受到福特在中国的利润呢?
A:那是由于汽车越来越少,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广告。从对“存在感”的追逐转向了对“利润率”的追逐。你看不到,但是却在默默地积累着财富。
Q:将来有没有什么新型号的产品上市?
A:很有可能,不过只有那些高利润和高溢价的汽车,像是高性能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或者是奢华的电力汽车。小型轿车?几乎是不可能的。
Q:国内的航海者是否优于美国的?
A:就我的体验来说,这款车的工艺更加精细,功能更加齐全,但是在操控方面稍微有些不同。美国版本侧重于功率,而中国版本侧重于舒适性。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取决于你想要的东西。
结尾处
福特中国公司获得了44亿的利润,并非什么神奇之处,只是一次经过周密计划的“战略撤退”之后的一次绝地大反攻。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美”,向“少而精”的方向发展。
这使我想到了那一句古老的谚语:“一颗新鲜的桃子,胜过一篮腐烂的杏子”,这一点在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汽车产业中,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朋友们,你说中国的那些外国汽车公司,到底是应该像福特一样,“卷销量”,或者“求利润”?兄弟们,咱们在下面留言,我一个一个都不放过。
来源:热情光束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