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与真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07:07 1

摘要:我喜欢读书,从五十年代上小学开始。那时百废待兴,学校教育的存在,书籍就有了使用的价值。读书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学校的读书,老师按书本教,学生照书本学;二是业余休闲的读书,借以充实自己的人生理想。两厢结合,学海无涯,悟出读书如入仙界的感性认识。

我喜欢读书,从五十年代上小学开始。那时百废待兴,学校教育的存在,书籍就有了使用的价值。读书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学校的读书,老师按书本教,学生照书本学;二是业余休闲的读书,借以充实自己的人生理想。两厢结合,学海无涯,悟出读书如入仙界的感性认识。

每当新学年领到语文书,不管生字熟字,半生不熟地一口气读完,犹如吮吸乳汁,津津有味。六十年代上初中,学校有阅览室,办借书证借书回家看,极大的提升了读书的兴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见识面更加广泛和深刻。

唐·杜甫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闲时读书,越多越好,在于心灵深处的修为。著书立说,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助。有方家曰“堪比上界真人,仙福无边矣。”

‌ 唐·韩愈提倡勤奋治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联想到青少年时期的读书,读革命书籍《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后来,发展到读我国的四大名著,鲁迅的杂文,巴金的《家》、《春》、《秋》,和欧洲的《牛虻》,《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妮娜》等世界名著。读书的目的性提高,人生的价值取向有了新的变化。

‌南宋理学家朱憙,明确对读书的方法指导:“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百家姓上的 “人之初,性本善”,与生俱来,尘世的污染改变思想。人的个性发生改变,但可靠后天的修炼,通过读书,保持性本善良的气质和气度,还原初始时真实的自我。我爱读书,用零花钱购买竹子造的书架,到自建书櫉。于我有益的书都买来阅读,古人言中“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知行合一,不枉人生。

古人对劝学读书的重视程度,以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为最,他在《劝学诗》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七绝,至今具有现实意义。字面告诉学子,三更半夜到鸡鸣时,是男儿读书的最好时间,年少时不贪玩,发愤苦读,勤奋上进,老了才不会后悔。

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段话非常深动,比喻读书像吃肉驱走饥饿,像穿裘皮一样温暖,像交朋友没有孤寂,像演奏乐器可以疏泄内心的不平。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乃读书的真谛。

清·载沣的书房挂有“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对联 。明确表示,有学识才是富贵,无是非才会快乐。这里说的“书”,不但是书本,更升华指向学问、知识、修养和才华。这里说的“事”,不是一般泛指的事情或事业,是指是非、心思、贪图、享受或奢望等。

宋·黄庭坚写的《东坡先生真赞》:“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强调持续读书,对精气神的塑造作用。揭示不读书面目可憎的地步。当下,国人读书的数量可与以色列人对比。以色列人年均读书达到68本,我国不足5本,国人不读书的坏习惯,令人担忧!

当今信息时代,各种传媒挤占读书时间。5g手机出现后,人手一机,不失时机地低头打游戏、看股票、观娱乐节目、聊天对话等等,从而产生“低头族”!在地铁、公交车、家里、休闲场所,甚至走路也低头于手机上。一道魔障,使人们放弃读书。书店里的书卖不出去,只好打折降价,或称斤卖两。反观,每到学校开学,校外辅导读物之多,家长蜂涌书店,情何以堪!

明末清初,奇才金圣叹言道:“红袖添香读闲书,乃人生一大乐事也”。人生之大道,将清心涵养视作对生命最大的成全。读书读透,心得体会自然深刻,人生修为清新致远,必得大智慧,更有大作为。我退休以后读书,选择性的找书来读。比如,《论语》、唐宋诗词等,享受古人送来的精神大餐,有什么不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多读书和养成写作的习惯。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希望人们把读书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对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不累于心的读书,切记做好两件事:一进德,二修业。修身养性成无事小神仙,何乐而不为!所以,相信历经世事磨练,人们会把读书当作第一乐事。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