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昌源: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这是为弘扬尊师重教而设立的纪念日。每逢此日,人们心中难免会想起自己崇敬和怀念的师长。虽然我与陈校长只是结识于数年之前,而且老先生也未曾直接传道授业于我,但我却深觉他的事迹值得弘扬。早在年初时,就计划转发这篇文章,而如今发布,心
永昌源: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这是为弘扬尊师重教而设立的纪念日。每逢此日,人们心中难免会想起自己崇敬和怀念的师长。虽然我与陈校长只是结识于数年之前,而且老先生也未曾直接传道授业于我,但我却深觉他的事迹值得弘扬。早在年初时,就计划转发这篇文章,而如今发布,心中仍难免感慨——所谓职业的光辉本就是一个个独立个体发散出的人性光辉凝结而成。之所以人们会尊重某一职业,恐怕还是与这一职业中的某些优秀代表有关。
“早迎需问千声好,晚送操尽万般心。园丁心血化甘露,桃李芬芳满园春。”这是吉化第一高级中学老师写给即将退休的副校长陈光亚的一首诗。这首诗说的是陈光亚21年来风雨无阻,寒暑不误,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前迎候3400多名师生,鞠躬问好的事。
一、每天向学生鞠躬问好上千次
陈光亚是吉化一中副校长。他1986年9月担任吉化三中副校长,主管德育与后勤工作,1990年1月调入吉化一中担任副校长。从1986年至今这20多年里他一直坚持清晨站在校门口迎候全校数千名师生,每天鞠躬问好上千次。
自从当上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后,他发现很多学生缺失起码的礼貌教育,为引导学生知礼,陈光亚开始每天清晨6时到学校门口,主动向学生“有礼有声"地敬礼问好。
吉化一中主管后勤工作的赵胜志副校长说,在领导班子里顶数陈光亚年龄最大,并且学校给校领导配有通勤车,可是陈光亚从未坐过,这都是为了每天早上赶到学校躬迎学生。
陈光亚每天骑车需要40分钟才能到学校,碰上雨雪天气,步行则需要1小时20分钟,所以每天他必须在5时20分之前甚至更早就出发去学校,早餐都是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21年来,他从未迟到一次,从未漏过一天岗。21年他总计出差20天,这20天他仍放不下他的“岗位”,都事先安排老师代替他“上岗”。
2005年的一天,他去丰满区开会,可心里惦记着“岗位”,惦记着他的学生。他在第二天清晨5时起床,悄悄地赶回学校,就为6时20分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给师生们问好,7时后再赶回丰满区开会。
二、早晨比所有学生早进校门
21年里,陈光亚处理了上百起突发事件,被感动的不光是学生,更有学生家长,甚至是周边的居民。
陈光亚称早6时~6时40分这段时间为校园“真空期”,这段时间里师生们都还未到。提前来到学校的陈光亚“上岗”前都要在学校里“走上一圈儿”,以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安全。
1995年的一天,提前来到学校的值日生孙同学,在擦玻璃推窗时,不小心将玻璃窗打破,碎裂的玻璃片割破了手腕,血流如注。同学们急忙来报告陈光亚,他冷静地给孙同学做了紧急处理后,将孙同学送到校对面的医院缝合伤口。由于救护及时,孙同学很快伤愈了。
每早的问好,平均每秒20人~30人走过校门,细心的他能够一眼看出哪个学生情绪低落。
2005年的一天,他在问好时发现一名高个子衣着破旧的学生情绪十分低落。陈光亚马上找到他。原来,这位吴同学家住永吉县农村,一场大水,使他家里的庄稼颗粒无收,令全家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陈光亚安排学校相关部门给他提供了低价的食宿场所。他还找到一家企业给吴同学捐款1000多元。
来自离异家庭的李同学,仅靠残疾妈妈的低保金维持生活。陈光亚得知后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个孩子,还经常给他送学习用品。得知他家的脸盆漏了,陈光亚就给他家送去了一个新脸盆。
陈光亚说,学生们都习惯了每天早晨在校门前看见他,要是有一天他不去,学生们都说好像缺点啥似的,再见面时,都会关切地询问他是不是生病了。
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因为要向学生们敬礼问好,陈光亚坚持不戴帽子。一个姓孙的学生看在眼里,跑到商店给陈光亚买了一个棉耳包,亲手给他戴上。陈光亚说,那一刻,他觉得非常温暖。
老师们说,陈光亚的信件特别多,都是考到天南地北、甚至是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们写来的。到了教师节和新年,陈光亚更是会收获满怀的鲜花和贺卡。
在陈光亚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校的教师都对学生的问好郑重还礼,尊师爱生蔚然成风。
三、陈光亚的“岗位”有了接班人
“接替陈光亚早迎学生,作为新的接班人,心理压力是很大的。”43岁的李翰洋副校长是陈光亚“有礼有声”清晨问好传统的正式接班人。家离学校也很远的李翰洋表示,一定会努力做好接班人工作、继续发扬陈光亚创建起来的传统。
学生处教师张波说:“不站不知道,一站才知道。我对此是感触最深的了,因为陈光亚出差时,都是我代替他去‘站岗’。2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是件容易事,真让人佩服。”
“作为一名校领导,每天亲自给学生鞠躬问好,这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影响是平常的教育和讲座无法比拟的。这也使‘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加到位。”新任德育副校长李翰洋说。
赵胜志副校长说:“一声问好,拉近了师生距离,陈光亚的敬业精神不仅教育了学生,同时也感动了老师,让校园更加和谐。”
本文选自2007年4月发行的《江城日报》,原标题为《吉化一中原副校长陈光亚,曾21载躬迎学生入校门》。
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曾报道过陈光亚校长躬迎学生的事迹。
来源:吉林乌拉永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