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祥云县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绿色转型、机制创新多维发力,探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转型,为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祥云县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绿色转型、机制创新多维发力,探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转型,为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产业升级链”,夯实强农根基
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快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单品突破塑特色。围绕粮食、烤烟、蔬菜、特色水果、蚕桑、花卉等优势单品,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4万亩,总产21.76万吨。种植烤烟9.09万亩,税收9815.62万元。桑园面积9.09万亩,鲜茧产量5966吨,蚕茧收入3.515亿元。二是设施农业提效益。建成万头奶牛示范牧场并进入产奶期,奶业集群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发挥申洱花卉基地龙头带动效应,打造花卉产业集群。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经开区绿色食品制造园项目建设,“祥云百合”“祥云红梨”、瑞才食品等8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入选2024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三是种业振兴强根基。玉米良繁基地竣工验收,省级杂交玉米种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积极申报国家级种业大县、大理祥云冬繁科研繁育制种基地项目正在实施中,推广“良种+良法”模式,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
激活“科技创新链”,注入发展动能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一是技术下沉解难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烟后豌豆育苗移栽关键技术应用及示范”等项目,破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难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科技素养。二是数字赋能促转型。在特色产业中试点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提升病虫害预警准确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三是产学研用深融合。支持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鼓励农业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延伸“三产融合链”,拓展增值空间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整体效益。一是加工集群强带动。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产值持续增长,目前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4.2%。二是品牌矩阵显成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祥云红梨”等特色农产品获得多项荣誉,创建省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溢价效应逐步显现。三是农旅融合添活力。打造环青海湖农文体旅休闲经济圈,以七宣村、波罗村、水涨地、朝阳村等为重点,推动“旅居祥云”建设。开发蓝莓采摘、蚕桑研学等体验项目,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涉旅企业和特色小微涉旅企业,带动农旅综合收入增长。
筑牢“绿色转型链”,实现生态富民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是循环模式降成本。推广烤烟套种秋豌豆等模式,通过豆科固氮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节本增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污染防治见实效。实施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优化“机制保障链”,释放改革红利
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土地集约增效能。流转土地,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持续推进集体土地征收标准化建设,盘活各类存量土地资源,推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土地处置。二是主体培育强联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持续推进市场主体培育三年行动,新增市场主体,壮大“四上”企业规模。三是资金精准促升级。统筹涉农资金,争取中央和省州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数字农业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资金保障。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下一步,祥云县将继续围绕建设“滇西一体化产业聚集区、大理(祥云)国际陆港、产城融合新型城市”发展定位,持续优化“五链协同”机制,不断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文作者 通讯员李进龙
责任编辑 严 雪
图文审核 李志刚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祥城镇龙溪小区308号
法律顾问 杨明峰
来源:祥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