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红尘与清欢:论内心自由度的哲学心理学探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08:32 1

摘要:当代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曾以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在世的一种深刻体验:“岁月水岸,风浪漫卷。人生的客船,谁能全然归避尘世的危难,淡看岁月的波澜,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全。天地本无限,但总有一处港湾,能让我们抖落身心的风雨云烟。常常以为,红尘太过喧嚣,融不了浮世的清欢

《红尘与清欢:论内心自由度的哲学心理学探微》

当代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曾以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在世的一种深刻体验:“岁月水岸,风浪漫卷。人生的客船,谁能全然归避尘世的危难,淡看岁月的波澜,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全。天地本无限,但总有一处港湾,能让我们抖落身心的风雨云烟。常常以为,红尘太过喧嚣,融不了浮世的清欢;常常以为,清欢太过静默,承不了世事的繁华。红尘与清欢就如同山水日月,彼此互为有意,却总是各自独释其情。也许是在世界驻扎了太久,也许是红尘的颜色太过浓稠,疲倦的双眼终趟不过岁月的深厚,所以我们才时时把一颗平常心,黯然失守。其实,人间最好的清欢,都氤氲在天地的光阴里;人间最美的清欢,都储藏在自己的心胸里。世界上最清欢的地方都没有标记,清欢不是风景也不是境界,真正的清欢便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度。清欢有时候是来自一种境遇的感知,有时候是来自精神世界的觉醒。岁月的安然,无处不现,总有人间,与你共清欢。”这段话不仅蕴含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更触及了心理学中关于情绪调节、心理弹性与内心自由的核心理念。

一、红尘与清欢:外在喧嚣与内在宁静的辩证

丁俊贵先生将“红尘”比喻为世事的繁华与喧嚣,而“清欢”则代表了一种内心的静默与清欢。这种二元对立的表述,并非强调二者的割裂,而是暗示其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哲学心理学来看,这与荣格(Carl Jung)的“阴影理论”不谋而合。荣格认为,个体的完整性来自于对对立面的整合:只有接纳外在世界的喧嚣(红尘),才能更好地滋养内心的宁静(清欢)。

东方哲学中,庄子曾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这里的“闲闲”并非逃避,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红尘的喧嚣固然存在,但清欢的静默并非与之对立,而是对其的超越与包容。丁俊贵先生指出:“红尘与清欢就如同山水日月,彼此互为有意,却总是各自独释其情。”这种观点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理念相呼应:人既不能完全脱离红尘,也不必被其吞噬,而是通过内心的调整,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平常心的失守: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

丁俊贵先生提到:“疲倦的双眼终趟不过岁月的深厚,所以我们才时时把一颗平常心,黯然失守。”这里的“平常心”,在心理学中可理解为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核心。平常心的失守,往往源于个体对外部压力(如红尘的喧嚣)的过度反应,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心理学原理》中强调,情绪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引起,而是源于个体对事件的解读。这与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的“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困扰”一脉相承。当个体将红尘的喧嚣视为威胁时,平常心便容易失守;反之,若能以清欢的态度重新框架(reframe)这些经历,便能增强心理弹性。

例如,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在《活出意义来》中提出,即使在极端困境中,人仍能通过寻找意义(清欢)来超越苦难(红尘)。这种“意义疗法”与丁俊贵先生的“淡看岁月的波澜”不谋而合:内心的自由度并非来自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是来自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清欢作为内心自由度:哲学心理学的实践路径

丁俊贵先生强调:“清欢不是风景也不是境界,真正的清欢便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度。”这里的“自由度”,在心理学中可理解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的“自主性”(autonomy)。该理论由德西和瑞安(Deci & Ryan)提出,认为自主性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表现为个体能依据自身价值观行动,而非受外部压力驱使。

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自由度与康德的“自律”(autonomy)概念相似: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清欢的本质,正是这种通过自我觉察与选择而达到的内心自主。例如,禅宗强调“当下之心”,通过冥想与内省,个体能超越红尘的纷扰,抵达清欢的境地。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也倡导“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与清欢的理念异曲同工。

四、清欢的源泉:天地光阴与心胸储藏

丁俊贵先生指出:“人间最好的清欢,都氤氲在天地的光阴里;人间最美的清欢,都储藏在自己的心胸里。”这句话揭示了清欢的双重源泉:一是外部世界的自然之美(天地光阴),二是内部世界的心理资源(心胸储藏)。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自然环境(如山水、日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恢复(restorative effect),降低压力水平。研究表明,接触自然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带来宁静与愉悦(清欢)。同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PERMA模型”中,“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与“意义”(Meaning)正是清欢的组成部分:个体通过欣赏自然与内省,能储存心理资本,应对红尘的挑战。

五、实现清欢的路径:从境遇感知到精神觉醒

丁俊贵先生认为:“清欢有时候是来自一种境遇的感知,有时候是来自精神世界的觉醒。”这提示了实现清欢的两条路径:一是通过 mindfulness(正念)练习,提升对当下境遇的感知力;二是通过哲学或宗教思考,达到精神层面的觉醒。

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强调不加评判地观察当下体验,这与清欢的“淡看岁月波澜”高度一致。佛教哲学中的“般若”(prajñā)智慧,也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精神觉醒。例如,王阳明提倡“致良知”,认为人人内心皆有清欢的种子,只需通过“事上磨练”即可唤醒。

丁俊贵先生的这段话,最终落脚于“总有人间,与你共清欢”。这不仅是个体修心的结果,更是人类共通的心理追求。从哲学心理学角度看,红尘与清欢的平衡,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内心之旅。通过整合东方智慧与西方理论,我们或许能更接近那种“抖落身心的风雨云烟”的境界。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言:“快乐不在于拥有更多,而在于需求更少。”清欢的本质,正是这种简化外在需求、丰盈内在世界的自由。愿每位都能在红尘中觅得清欢,在岁月的波澜中,成全生命的安然与美好。

丁中力

2025年9月9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