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我们感念师恩,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致敬师恩——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分享他们治学研读的智慧与心得。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我们感念师恩,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致敬师恩——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分享他们治学研读的智慧与心得。
深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怎样制定阅读计划?如何开展专业图书、非专业图书以及跨学科图书阅读?如何阅读经典图书?阅读过程中有哪些阅读方法,怎样有意识培养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今天,有关阅读的种种疑惑,你都会在第七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的倾情相授中寻找到答案。
师泽如光。愿这份干货满满的阅读方法指南,成为照亮大家学术之路与人生之路的灯塔。致敬教育家精神,传承师者阅读智慧,这是我们对老师们最特别的节日献礼。
崔蕾
崔蕾,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运动与身心脑健康前瞻性基础与应用研究、竞技心理能力评价与提升。近年来,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领军人才培育项目等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SCI、SSCI、CSSCI等期刊及会议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及专著5部,作为核心成员深入体操、花样滑冰、田径、射击射箭等多支国家运动队开展心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等工作。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彭年杰出青年教师奖、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十佳辅导员等。
阅之有法
阅读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和消遣型两类,因为近几年我确实没有什么消遣型阅读,没法给大家提供好的经验,所以主要介绍下研究型阅读。
研究型阅读是“获取—思考—行动”的流动过程,信息只有被加工和运用才会成为真正的知识,所以重要的是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理解与行动。个人认为可以把握三个技巧:一是通读目录,快速翻阅想要了解的重点内容。可以迅速了解全书的整体框架与逻辑思路,同时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线索;二是结构化拆解与问题导向的精读。按照现有个人知识体系的架构与需求,将书中信息进行梳理,总结要点和逻辑关系并内化,往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添砖加瓦”;三是一本书中的知识信息不会“到头”,要学会衍伸。遇到不懂的概念、方法与技术等,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继续去探寻,直到全部搞清楚。最后,有一个小技巧,我们的研究发现适度的身体活动能够优化脑功能活动,增强后续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运动后的黄金时段(恢复到静息心率之后)再进行研究型阅读,往往更容易专注,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冯丽萍
冯丽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汉语二语认知与学习、国际中文教育,近年来主要采用眼动、近红外等技术研究汉语二语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不同区域国别的中文教育。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现代汉语词汇认知研究》《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教学论》,参与研制《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国际中文教育分级阅读标准》等行业标准。曾赴多个国家进行师资培训和学术交流。获得第三届、第七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阅之有法
阅读是点亮视野的灯塔,也是思维深耕的沃土。建议同学们要广泛阅读,尤其要突破自己的专业边界。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著作,能带我们窥见万物运转的奥秘与理性之美;而历史、哲学等人文经典,则引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理解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光芒。这种跨学科的阅读,不仅能打破认知的壁垒,更会悄然激发你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成为更好的自我。
对于专业书籍,可以尝试采用“由厚到薄”的方法:初读时写写画画,多做笔记、追问反思,把书“读厚”;在此基础上抽丝剥茧,提炼精髓、搭建框架,把书“读薄”。这一过程不仅能深化理解,也是提升逻辑归纳能力的有效方式。
希望同学们以好奇之心打开每一本书,以专注之力读懂每一段话,在每一行文字里邂逅好奇,在每一次阅读中成长自我。愿阅读成为你青春中温柔而有力的陪伴。书香为伴,一路同行!
鞠冬
鞠冬,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英国利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入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目前已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Human Relations、《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近20篇。研究成果共获得4个省部级奖励。担任Managementand Organization Review编委会委员。长期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of Management Studie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审稿。
阅之有法
我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快读书,一种是慢读书。快读书的好处通常在于我翻开一些书的时候,我是带着明确的问题的。我想要解决哪一些具体的问题,我就快速的翻阅哪些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够让我快速的获得知识,学习知识,记住知识。
而慢读时,目的不在于读书的结果,而在于读书的过程。这时的阅读,从不在意“读完”二字,重要的是与文字相处的过程,让思绪在字里行间慢慢生长。一本书我可能读很久,也可能同时读着好几本,读一阵便停下,换另一本看看。在读的过程中迸发的灵感,会让我盯着这个文字停下来,想到生活、学习、研究当中遇到的问题,帮我打开一个新的视野、新的思路等等。
快读和慢读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快读可以帮我博览群书、触类旁通,慢读可以让我思绪漫游、汲取能量,训练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李小龙
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全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冯其庸红学学术提名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是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带头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曾主持国家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及古籍整理类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阅之有法
要泛览。要大量、广博地阅读,对任何觉得有兴趣的知识以及想要读的文学作品,都要尝试去读。只有大量涉及,才会一方面建立自己更宽阔的知识结构,也才会在更多接触后知道自己更适合什么。
要精读。一定要精读一部经典。这似与前一条矛盾,其实不然。经典很多,需要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人类文化史上每部经典都值得用一生来读,但每个人也只有“一”生。因此,一定要选择一部经典深入阅读与体会,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一个人知识世界的根基。
要带着问题读。经典是安身立命之本,但每个读者都要对经典有所贡献。因此,你不能只是经典的学习者,还必须是质疑者与延伸者。阅读也必须是一个质疑与思考的对话。
刘洪森
刘洪森,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团中央“青马工程”理论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或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70余篇。
阅之有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能够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还能启迪智慧、滋养浩然正气。因此,我们应当深入思考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读书的意义并非来自原初的追问,而是指向阅读过程中的领悟和收获。古人云:“开卷有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句话依然有其道理,但如何择书,成为每个读书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要读经典、要打破学科界限、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等逐步成为共识。在此基础上,读书的方法尤为关键。经典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应当反复阅读,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毛泽东一生读《共产党宣言》不下百遍,他曾说: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对相同题材的书,不妨对比着读,通过辨析异同,才能更全面深刻地把握要义。
最后,读书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容易读死书。也就是说,既要勤于读有字之书,也要善于读无字之书。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读书、读人、读社会,找寻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宋旭光
宋旭光,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国家统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统计学“101计划”专家组成员,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八部,教材四部。主持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三次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阅之有法
阅读在个人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深度阅读能帮助我们与不同时代、地域的思想对话,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优质的阅读是锤炼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绝佳手段,能为个人成长提供强大的思维引擎;同时,阅读也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精神世界提供丰沛的滋养,为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开辟一片宁静港湾。
当前,APP推送、短视频平台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很多人放下了手中的书籍,转向刷手机,看视频,阅读逐渐碎片化、泡沫化。为了避免被算法推荐误导,被“信息茧房”包围,我们还是要回归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初心,在案头身边常备一些喜欢的书籍,养成从日常阅读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的良好习惯。
王磊
王磊,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金砖国家、中国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中外文学术刊物、“三报一刊”等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等20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数十篇咨政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并多次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曾在商务部挂职工作,曾参加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筹备工作,多次参加外交谈判和二轨会议。长期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栏目的采访嘉宾。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拉美学会理事、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工信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中方机制委员会委员、知名智库巴西金砖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曾荣获上海市政策咨询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反恐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荣誉。
阅之有法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来源五花八门,触手可及的各种资料、指间一闪而过的弹窗、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新闻冲击,反而让人不时陡生一种命运不可捉摸的无奈与无力。在凌乱的信息场域中,安静阅读倍显珍贵。尝试着远离电子产品,打开纸质书,重新体会手指翻开书页的摩擦力,用心去听那悦耳的“沙沙声”。
从制定年度和月度的读书计划开始,阅读经典,以读书的定力来应对纷乱的信息冲击,在阅读经典中培养思辨能力和精神品位。信息无处不在,但灵感更多是在系统的阅读中的灵光乍现,还能收获嘈杂社会中的一份内心恬静。
徐琳瑜
徐琳瑜,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22年,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励耘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获得者。近5年主讲的4门本研专业课中,2门获国家级一流课,1门获北京市一流课。主讲课程均上线中国大学MOOC,选课万余人,其中2门被选为智慧图谱建设课程,1门被选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对俄合作课程。研究生专业课“城市生态规划”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本人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两次获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课程特等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主持或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国家精品教材2部,专著8部,参与编写英文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权11件。论文200余篇主要发表在Nature子刊等国际期刊及生态学报等中文期刊。
阅之有法
书籍恰似一个精妙的生态系统。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的精髓,重在深度思考,其核心在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并最终学以致用。那么如何阅读呢?我们不妨将阅读比作一场探寻森林生态系统的徒步之旅。
启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目标,此行是为了夯实基础、掌握方法,还是追踪前沿?清晰的目标是这场阅读之旅高效探索的起点。接着,细读核心章节的框架结构,把握全书的脉络与布局,这就如同勾勒旅行地图。随后,深入研读重点案例与核心论述,好比我们在森林中搜寻那些美丽的珍稀物种。进而将各部分知识逻辑串联起来,厘清不同内容间的关联与互动,如同摸清整个生态链的运行机制。此外,旅途中还需时刻保持批判眼光,敏锐发现书籍中的薄弱环节或“生态盲区”,让知识经过大脑严谨的过滤与检验,方能成为我们记忆中的亮点。当然,旅程的结束并非终点。
要想让阅读获取的知识真正生根发芽、彰显价值,我们还需要将书中的内容应用于实践。定期翻阅读书笔记,温故知新,与伙伴交流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此,那些通过阅读播撒下的知识种子,才能在实践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最终茁壮成长为支撑我们学术探索与人生发展的参天大树。
杨大春
杨大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研究生和本科两门基础课程《泛函分析》的教学工作,坚持本、研一体化、贯通式培养的教学思想, 努力探讨泛函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并已出版中、英文双版教材《泛函分析选讲》。在三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深入浅出、互动启发、激发兴趣的独特教学风格,深受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尊重。长期从事基础数学调和分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并在科学出版社及Springer-Verlag出版社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丛书系列分别出版1本和5本共计6本专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多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及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数学”榜单,目前担任12个国际著名SCI杂志及1个国外英文杂志和3个国内中文杂志编委;已(合作)培养博士27人、硕士26人。在将近三十年的研究生培养中已形成以学做人、做事和科研为主、学打排球等体育锻炼为辅的独特育人风格,硕果累累。曾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分别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两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获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分析、计算及其应用协会”第二届大会“数学杰出研究成就奖”,两次获德国洪堡基金,分别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阅之有法
我的读书方法根据书籍类型有所不同:
阅读专业书籍(特别是数学类):数学专业书需要反复阅读。第一遍阅读时,我会着重理解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第二遍开始精读,对关键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进行拆解,每一步都力求自己推导一遍。有时为了彻底弄懂一个复杂的证明或概念,我会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讨论,找出其背后的最简单本质是什么。我会将所有这些思考整理成详细的笔记。这些笔记是后续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阅读非专业书籍:我更注重阅读有启发的人文故事和观点,不太喜欢快餐文化。我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些故事和观点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或人性特点,这些哲理是否与数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方式或原则有联系,它对我个人的生活态度或教学理念有什么启发?这些习惯不仅让我在数学研究之外得到了放松,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写作能力和看问题的深度,这反过来又有助于我的科研工作。
张佳一
张佳一,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讲面向我校本科及硕、博研究生的“研究用途英语”“综合学术英语”“学术期刊论文设计与发表”等十余门英文课程。荣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2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作为第一作者在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System、《外语电化教学》等SSCI及CSSCI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主持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课题6项,主编研究生英语听力、口语教材两部。
阅之有法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通过泛读“闲书”,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图书的类型,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能让我们体会到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人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美好回忆和对向往生活的憧憬。
当面对专业书籍时,我们需要有计划的精读。我会定期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持续阅读,不要松懈。阅读过程中,我会边读边划重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重点内容。这样不但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更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述力。每隔一段时间,我还会总结阅读笔记,思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能将所学的内容体系化,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