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传统文化意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09:37 1

摘要:近日,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迎来一年级新生报到,一群名字自带文化滤镜的孩子引发关注——“扶苏”承袭秦代长子的历史厚重,“知潼”暗含“潼关”的山河意趣,“邕熙”取自古地名与兴盛之意的交融。这些名字像一枚枚文化书签,轻轻夹进了“05后”“10后”的成长纪念册,也让人

□王志高

近日,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迎来一年级新生报到,一群名字自带文化滤镜的孩子引发关注——“扶苏”承袭秦代长子的历史厚重,“知潼”暗含“潼关”的山河意趣,“邕熙”取自古地名与兴盛之意的交融。这些名字像一枚枚文化书签,轻轻夹进了“05后”“10后”的成长纪念册,也让人们再次想起20年前满校园“子涵”“梓轩”的“爆款名字”时代。从“撞名焦虑”到“文化寻根”,名字的变迁里,藏着一代中国人最鲜活的文化自觉。

名字是最微小的文化密码。它像一面棱镜,折射着每个时代的价值光谱。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父母给孩子取名“建国”“秀英”,是对新中国的朴素礼赞;八九十年代的“伟”“敏”“丽”,藏着对个体能力的朴素期待;21世纪初的“子涵”“梓轩”,则是网文浪潮下“清新贵公子”“文艺女主角”的集体投射。那时的家长或许未曾察觉,当“梓涵”们以每年数万人的规模涌入校园,名字早已从“私人符号”异化为“社会标签”——它既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隐形刻度,也是大众文化潮流的无意识复刻。

而今天“扶苏”“知潼”们的登场,恰恰打破了这种“符号的同质化困局”。细品这些名字,能触摸到家长取名的“文化自觉”:他们不再满足于从流行歌词里“捞现成”,而是转身扎进《史记》《诗经》《山海经》的文化富矿;不再执着于“朗朗上口”的传播性,而是更看重“字有出处”的传承感。名字成了家长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媒介,每个字都带着“寻根”的温度。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心态的升级。当“仓廪实”成为普遍状态,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便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过去我们缺文化产品,所以名字只能从有限的文化符号里“淘金”;如今我们站在五千年文明的肩膀上,名字自然成了“文化自信”的微缩表达。从“子涵”到“扶苏”,不是简单的“复古风”,而是文化基因的主动激活——我们终于学会用自己的文化母语,为孩子写下独一无二的“人生注脚”。

当然,名字的“文化突围”也需守住边界。曾有家长为求独特,给孩子取名“北雁云依”“王者荣耀”,看似个性十足,却因脱离文化脉络沦为文字游戏;也有家长盲目堆砌生僻字,导致孩子上学报名、考试填卡频遇麻烦。真正的文化自觉,该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既要让名字有“根”,从经典里汲取养分;也要让名字有“魂”,与当下的生活产生联结。就像“邕熙”二字,“邕”是古地名,却因广西南宁的别称被赋予现代地域记忆;“熙”是兴盛之意,又暗合家长对孩子“事业昌隆”的朴素期待——传统与现代在此温柔相拥。

站在开学季的校门口,看着“扶苏”们背着书包蹦跳着跑进教室,忽然想起《周易》里的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名字从不是简单的符号,它是文化的基因链,是精神的传家宝,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当“子涵”们逐渐长大,他们会记得自己名字里的“梓”与“涵”;而“扶苏”“知潼”们的童年记忆里,名字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文化小书。这或许就是名字最动人的力量:它不仅陪伴我们走过一生,更在潜移默化中,把文化的火种放进每个孩子的行囊。

最好的名字,从来不是“爆款”,而是“孤品”——它独一无二,却又能让每个读到它的人,看见一个民族的文化长河,正奔涌向前。

来源:文史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