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星光熠熠的舞台之上,一位来自湘潭的21岁青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周沫伯,虽身居配角,却全身心投入,让自己化作了一束穿越时空的微光,映照出当代青年对
全媒体记者 吴珊 实习生 俞欣彤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星光熠熠的舞台之上,一位来自湘潭的21岁青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周沫伯,虽身居配角,却全身心投入,让自己化作了一束穿越时空的微光,映照出当代青年对历史的敬畏与承继。
对于生长于红色热土湘潭的周沫伯而言,抗战历史曾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与纪录片中遥远的黑白影像。然而,此次参演,将他与那段烽火岁月真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晚会重点情境戏剧《这束光》中,他饰演一位从海外归来、满怀报国热忱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今年5月底接到参演通知开始,为期近4个月的反复排练,辗转于多个排练厅,为了贴近角色的灵魂,排练期间,他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史料,反复观摩《南京照相馆》等影片,试图在字里行间与光影定格中,捕捉那一代人的呼吸、心跳与信念。“我突然理解了。”周沫伯说,“他们选择的不是一条路,而是一种信仰。那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仍义无反顾的决绝,源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
演出当天上午,周沫伯守在屏幕前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直播。当镜头特写一位百岁抗战老兵用颤巍巍的右手敬以军礼时,他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那一刻,隔着屏幕,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岁月在他们脸上刻满了沟壑,但眼神里的光芒丝毫未减。那是历史的重量,也是民族的脊梁。”
这份崇敬之情在晚会后台化作了更深刻的触动。候场时,周沫伯亲眼见证几位抗战老兵坐着轮椅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推着,安置在特别的观演区。“总导演告诉我们,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来的老兵有20多位,而今天,只有这几位亲临现场。”那一刻,后台的喧嚣褪去,一种无言的肃穆在年轻演员们中间弥漫开来。老人们身穿戎装,安静地坐在轮椅上,仿佛一座座沉默的丰碑。周沫伯看到一位老兵微微颔首,他瞬间热泪盈眶——“我们演绎的是抗战老兵的过去,而他们,本身就是历史的现在进行时。”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周沫伯走上了舞台。他将对先辈的全部敬仰与理解,倾注于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台词之中。当他用颤抖的声音,从胸腔深处迸发出呐喊时,他已不再是演员周沫伯,而是80年前那位满怀悲愤与希望的归国青年。他的表演,虽只是镜头前闪现几分钟的配角,却精准地传递出了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的交响,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大幕缓缓落下,所有年轻演员都泪流满面,掌声经久不息,泪水与笑容交织。
“这是一次艺术的实践,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演出结束后,周沫伯动情地说,“从前,‘爱国’于我或许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但今天,它变得无比具体。它是老兵敬礼时颤抖的手,是前辈们看向我们时殷切的目光。”周沫伯说,“作为从湘潭这片红色热土上走出去的青年,我能参与其中,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传承这段记忆,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这代人,站在这片由先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束追求光明、珍爱和平的火炬,永不熄灭传递下去。”
来源:湘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