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介休中学的时光 作者:房世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09:27 1

摘要:1962年9月的第一天,捧着《入学通知书》进城到介休中学报到。我十三岁,村里三个同学被录取。进城的路是下坡坡,我们仨一路撒欢儿四十里地不觉就到了。 校园里熙熙攘攘,办完入学手续(学费3.50元、书费3.50元、伙食费/每月7.50元),宿舍在西区一间大房子里,

那年,那月……

——房世英

(介休中学初中三年)

【一】

1962年9月的第一天,捧着《入学通知书》进城到介休中学报到。我十三岁,村里三个同学被录取。进城的路是下坡坡,我们仨一路撒欢儿四十里地不觉就到了。 校园里熙熙攘攘,办完入学手续(学费3.50元、书费3.50元、伙食费/每月7.50元),宿舍在西区一间大房子里,土炕铺着席子,上面的铺盖卷已快排满,只剩墙角还空着,好在我们只带着的被子,睡觉时连铺带盖,每人两块砖的空隙就足够了。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就没想到带吃饭的家什,到开饭时才傻了眼,只好等别人吃完借用人家的碗。初一分四个班,我们仨编入"61班",我的学号为"24号",班主任是彭开瑞老师,教历史课。我的中学学业从此开始,心中梦想将从这里放飞。当铸有"介休中学"光彩夺目的校徽别在胸前,好爽啊!当时父亲曾鼓励我说: 好好学吧,你能上到哪儿,我就供你到哪儿!(指大学)

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有好几个同学退学,有的由于家里困难,有的不仅困难家庭成分还高,虽然可以申请助学金,但家庭成分高的申请也无望!一块入学的何希仁同学因家庭成分是“富农”,只好退学……后来他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无儿无女积劳成疾,最终在村养老院走完一生。其实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基础也很扎实,一直在太原上学,1960年国家精简压缩城市人口,全家才从太原被迁回村里。可惜啊!时也?运也?

唉,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家庭成分是“中农”,父亲又在汾西两渡煤矿当工人,虽然没有助学金学业也能坚持下去。

当时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粮食供应还是紧张的,城市市民享受政府供给,而农民只能靠生产队分粮。国家为了我们这些孩子能健康成长,将所有来自农村的中学生户口全部转入城市国家供应,每月31斤粮,半斤油,还有其他副食。后来才知道,这是敬爱的周总理的决策!当我凭着《户口准迁证》从公社秘书手里开出《户口证明》的那一刻,真是心花怒放啊!

学生灶虽然一日三餐一斤粮,可就是填不饱肚子,还没等下课肚子就饿的咕咕叫!特别是我们这些男生,于是每逢周末就得回家取干粮,从城里到绵山脚下来回一趟八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因为母亲省吃俭用备好的锅盔和烤窝窝片是我的半顿粮啊!另外,我还多个去处就是父亲那里,他们食堂做的玉米面烤糕酸甜酸甜非常好吃!带来常与同学们分享,有人还拿白馍馍片与我交换呢!俗话说"半截小子吃死老子!",那个时候正是长身体,好像就没有饱腹的感觉。

有时父亲过来看我还没下课,他就蹲在外面抽烟,等我下课打饭狼吞虎咽地拨拉净碗,就带我上街去饭店解解馋……那时候每月的伙食费才7元多,但有些家庭困难的还支不起,只能靠助学金填补。我是班里生活干事(至今不知道为什么选我)清楚的记得,助学金最低2元,最高7元。父亲每月给我10块钱,交完伙食费还剩零花钱。国家的亲切关怀和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心,使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在美丽的校园里快乐成长!感恩国家!感恩父母!

【二】

校园的学习环境很美,教室干净整洁明亮,教具齐备,实验室里各种器具五花八门,动植物标本琳琅满目。课任教师尽心尽职,学生勤奋学习书声琅琅。入学第一个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总均分)名列全班第一!此后我的成绩一直稳定在第一团队。老师们都喜欢我,特别是俄语课唐璇老师,白白净净的上海姑娘,还兼任过我们的班主任。男生们无论再怎么调皮捣蛋,只要听到她那吴侬软语的声音马上就规规矩矩服服帖帖。1972年我结婚,首先带着媳妇向她报喜,唐老师还给媳妇备好了礼物……好多年后获得她的讯息,专程去太原看望了她。

音乐课是郭纯岱老师上的,记得开学第一节课他上讲台二话不说,就在黑板上画台阶,同学们面面相觑不明就里,接着他又在每节台阶分别写上从1到7七个数字,然后就领着我们"多、唻、咪……"反复唱,有一次当唱到“唻”时,不知是谁出了声"二",声音还怪怪的,郭老师突然停下来回头扫了教室一眼!稍顷,又领着吟唱。谁知那个怪音又响起,郭老师火了,"啪"地把指挥棒摔在讲桌上,大声说:"这是谁在故意捣乱?啊!我给你们上的是音乐课,不是数学课,以后谁要是再捣乱,就请他出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捣乱了。

课堂上郭老师不仅讲授音乐知识,还教唱歌曲。我唱的认真卖力,声音又尖又亮,所以他的目光总是不停地瞄着我。后来就被选进学校合唱团。63年学校元旦联欢晚会班里出节目,班主任彭老师喜欢戏曲,与另一个语文老师(王玉玺)弄了个剧本给我们排练。剧名《两张借条》,内容好像是歌颂生产队会计,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的情节。四个演员,我扮演儿子是会计,全剧用山西梆子曲调演唱,他们俩一个拉胡胡一个敲鼓板配合很默契,排练时我一张口就满腔满调的,还是小生腔挺符合角色。

哈哈哈,打小我耳朵里灌的就是这些曲曲调调,村里不仅有业余戏班子,还经常请专业剧团唱戏,父亲又是戏迷,嘴里经常哼哼吚吚的,所以,什么“夹板""二信"虽然叫不来名称,但是只要跟上伴奏就能唱的有板有眼。那时候我还没有变声,铃铛铛脆生生的声音直往人们耳朵里钻!嘻嘻嘻,后来参加了学校的演出队,在一个演唱剧《买嫁妆》里扮演老头子,同班同学也是后来我的老搭档梁翠香扮演老婆子。剧情是:女儿要出嫁,老俩口为给她买什么嫁妆而争论不休,老婆要买新衣服,老头要送《毛泽东选集》,最后还是老头说服了老婆。哈哈,那个年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我结婚时就有人送毛主席的书和他老人家的像的。初三第二学期嗓音就不听使唤了,一唱就哑,郭老师说这是变声期,让我别乱喊叫。

【三】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体育课上,球类、田径、投掷和垫上运动,同学们生龙活虎兴趣盎然!篮球比赛我是班里的主力,除了投篮稍稍偏,可速度和抢断他谁也比不过。 学校运动会短跑、投掷、跳高和百米接力 是我的保留项目,虽然夺冠机会不多,但也能为班集体荣誉增光添彩啊!初三担任体育干事, 每天早晨领着大家出早操,教室门前点名集合再跑步到南寺操场,有时就冷不丁有女同学请假,我一听就很恼火!嘴里还断不了骂骂咧咧的,心里想,这些人就自私偷懒,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唉!那时候傻了吧唧的,哪知道她们还有生理期呢?

教室后墙有黑板做班报用,各小组轮流出刊,后来不知为啥轮到我这里就不动了。自习课上他们安心复习功课做作业,自己却在教室后边忙碌着,连写带画,弄得手上脸上身上瀑满粉尘,但心里还是挺乐意的!参加工作后刻蜡板印剧本、印材料的功夫,就是那会儿锻炼的。为了提高绘画能力曾找刘白仓老师求教,刘老师南京美院毕业,有一次在画室里,他让我背了个行李包,摆个向前行走又回头朝他微笑的造型,然后他就一边看我一边在纸上画,站困了让我歇歇接着再画……当他涂上色彩著上文字挂在校门墙上时我才明白:这是宣传画《到广阔的农村去!》,那画中人的我: 青春、靓丽、朝气蓬勃!

参加体力劳动,勤工俭学是常有的,打扫卫生、除雪、到生产队抗旱保苗、支援夏收等等,介休造纸厂修筑材料墩,山西印染厂始建挖掘地基都是我们完成的。这些活儿无论是挑水担土,还是割麦子挖沟,我都干的得心应手且乐在其中,为啥?因为在村里从小就做杂活儿早就锻炼成熟练工了!城里的同学可就惨了,持拿工具不晓得从何下手,干活时只会使蛮力,不会用巧劲,所以他们不是扁担压破肩膀(不会换肩膀),就是镰刀割破手脚!怪可怜的。那会儿我们村里来的学生常常嘲讽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韭菜麦子分不清”。所以说毛主席当时提出的"教育必须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是很正确的啊!

【四】

自从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毛主席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来,学校政治时事学习就抓的紧了,经常在大礼堂听报告,如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苏论战、赫鲁晓夫访美、戴维斯会议、古巴导弹危机、中法建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等,每次我都认真做笔记。后来传达学习关于社教运动(四清运动)的前后"二十三条"时,似乎能隐隐约约感觉到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与矛盾。我还经常利用课间跑到传达室看报纸,《参考消息》也偷偷翻看。

那时候《参考消息》是内部报刊,专供学校李书记阅览,他是县级干部。我只能趁报纸还未分发前赶紧扫一眼。第26届世乒赛的每日赛况就是从这里提前获得的。政治课上老师除了讲些常识外,主要学习中苏论战的"九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等。当时社会环境强调不忘阶级斗争,要忆苦思甜,讲阶级成分。所以家庭成分高的同学就感受到了压力,我申请加入共青团条件已经成熟,但由于舅舅的成份是地主,团支书找我谈话要经受组织严格考验!一年后才加入。

1963年三月母亲生下三弟,1965年五月又添了个妹妹,父母亲高兴的不得了!父亲发自肺腑的感叹道:“真是心中想啊!"我也兴奋的连奔带跳嚷嚷的全班同学都知道我有了个妹妹!接连添了两个孩子,家里六口人,父亲已经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填报中考志愿的时候,我征求他的意见,决定报考中专,以便尽早就业减轻家里负担,将中专列为第一志愿,高中列为第三。结果1965年中考还是被录取到本校高中,开学后见到教导主任董芳老师问起,他说,你们这些好学生,哪舍得让你们走啊!

中考完待在家里那段日子,除了帮做家务还参加生产队里的农活儿,挣攒劳动工分补贴家用。有一天,突然矿上来人说父亲班上出事故住医院了,家里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母亲生下妹妹刚满月,幸好舅舅赶紧下城去医院看望,回来说只是手伤了人没事,有矿上的人陪护,家里才稍微安下心来。我去看父亲时,只见手臂被厚厚的石膏包裹,父亲说当时很危险,如果他的头不瞬间往后仰,矿石就砸在脑袋上了,后果不堪设想,真后怕啊!幸在手指骨折!医生说能接住,谢天谢地!当年父亲才36岁,一家六口全在他肩上扛着,父亲好可怜啊!我得尽快长大帮他!

介休中学初中三年

1965年9月,不出意外顺利地升入介休中学高中,课堂迁换到西区教室。西区有六间教室分别为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按惯例每年毕业两个班再招收两个班。今年这一届(68届)全县(张兰、义安和义棠中学)招收的两个班分别为:高18班和高19班(没想到这两个班竟成为介休中学“文革”前高中最后两个班),我分在18班,班主任是吴树生老师。升入高中的我踌躇满志!因为再坚持学习三年就可以圆自己的大学梦啊!父亲的话一直记在心里。想想当初报考初中的十几个小伙伴,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继续读书完成学业,很欣慰啊!那时候,偌大的兴地村近两千多人口的村子里还没有一个正而八经的大学生!所以,我暗下决心:为了父母,为了家乡,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负众望,向着美丽的憧憬努力再努力!

【一】

“文革”风暴骤起

1966年夏天,正当我们信心满满认真复习准备升级考试,然后顺理成章升入高中二年级,离“美丽的憧憬”更近一步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骤然刮起!根本来不及避让,被这狂风巨浪拍的晕头转向,我们就像随风刮起的一片片树叶在半空里漂荡……学校停课停学,高考也戛然而止,66届高三的那些学哥学姐真是被坑苦了,他们已经都填写好高考志愿就等着上考场了,却……。由此,我们这些所有在校的高中、初中学生,成为了共和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老三届”!人生道路由此改辙……。

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琳琅满目;批斗会此起彼伏;平时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的老师,怎么一夜之间竟变成牛鬼蛇神黑帮分子被揪斗被批判,被戴高帽子游街?李步光书记已经调任交城副县长了,也被揪回来批斗,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却成为介休地区受迫害最早最惨的“走资派”。有的老师忍受不了批斗折磨和羞辱而含冤自尽……

当时“唯成分论”、”血统论”甚嚣尘上,因此,家庭出身不好或者家长有历史问题的同学都格外小心翼翼噤若寒蝉!虽然我家的成分是“中农”,可是主要社会关系舅舅家的成分是“地主”啊,所以也入不了流,更没资格加入“红卫兵”。“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愈来愈烈!由于害怕,我赶紧回到家里把祖宗神龛盒砸烂当柴火烧了,母亲见状顺手也将七尺多长、记署祖上五代的家谱洗白。所幸的是,祖上的几尊牌位我悄悄藏起保存下来。而新的家谱则是多年以后,由父亲主持张罗才重新填记。

由于北京高校串联回来的学生们扇风点火,“文革”风暴犹如火上浇油,校园里越来越乱!学校“文革小组”和领导机构陷于瘫痪,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个人可以成立战斗队,几个人可联名司令部!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一个比一个革命!他们印传单、发宣言,开批斗会,相互辩论、攻击。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对立的两大派,即“井冈山兵团”和“东方红公社”,介入社会后更是严重对立纷争不断……那些低年级调皮捣蛋的学生,则结伙专事捣乱活动,时不时的就去揪斗羞辱那几位可怜的戴“黑帮”帽子的老师……。

【二】

北京串联见伟人

时间到了十月底,全国红卫兵学生大串联如火如荼。他们走南串北上北京,毛主席在天安门几次接见红卫兵。望着从北京回来的同学激动幸福的样子,好羡慕啊!终于等到串联不再限制,于是我们七八个入不了流的同学持张学校证明就出发了(如同现在旅游”自由行”似的)。

先坐火车去太原再转乘上北京的车,十几个小时啊,有的同学还是第一次坐火车高兴的不得了。到北京站下车后就被接到《先农体育场》,那里真是人山人海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我们被分流到通县的一个工厂里住宿,后来又转移到市内地安门一处街道里,有个军人负责管理,姓楚,湖北人。因为我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所以食宿免费,公交免费。

第一次去首都本来应该是好好地逛逛,可我们这些“山西乡巴佬”却老实巴交的天天去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里观看抄写大字报,总觉得回来得有所收获和交待啊!后来接触到一些外省外地的学生才恍然,他们早已不屑于这些了,而是专心游览于风景名胜古迹,且不拘泥于一市一地,而是全国转游;也不成群结队,一两个人独往独来机动灵活,有的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已经是十一月天气很冷了,可有些学生衣着单薄,有的还光脚穿凉鞋,寒冷中瑟瑟发抖,说话叽里呱啦的一句也听不懂,原来他们来自南方广东。哎哟哟,真是:全国学生大串联,经了风雨见世面啊!

幸福的时刻终于等来了!

11月25日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那天凌晨四点就起床,每人分发到两个面包一个苹果,管理人员说,这是毛主席给你们的礼物,然后将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指甲刀之类的东西上交,排队出发往指定地点集结。一百多万人啊!走走停停,拐弯抹角,在人群里绕来绕去的,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午后一两点了,记得是在西长安街西单处。放眼忘去,长安街两侧坐着两大排解放军,就像两条拉直的绿线,学生们则依次蹲坐在他们后边。人们群情激昂喜气洋洋,毛主席语录歌声此起彼伏,一片歌唱的红海洋!

忽然,《东方红》乐曲隆隆响起,人们顿时安静下来,紧接着十几辆载满解放军卡车从东面驶来,后面是摩托车队“人”字排开,这时候人们早已按捺不住了,”忽”地从地上跳起来,挥动毛主席语录本,一个劲儿的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这时站在敞篷车上的毛主席迎面过来,他老人家神采奕奕,微笑着向欢呼的人群挥手。那个时刻,感觉就像飞上天似的,忘情的沉浸在“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激情海洋里!……激动之余,赶紧打开语录本记下这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忽然有些女学生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是激动的么?看样子不是,那为啥?原来是她们因内急蹲厕而错过了最幸福的时刻啊!

这趟北京,临出发母亲给带上二十四块钱,除了给妈妈买药,还剩下十多块。回来时火车上挤得满满的,车门畅开人却挤不进去,我使了吃奶的劲儿把几个女生推进车门,才从车窗口爬进去,可是已经没有下脚的地方,只能坐在茶几上再也动弹不得。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货物架上、坐椅底下躺的都是人……毛主席八次接见全国1400多万红卫兵学生啊!六十年过去了,苍海桑田,华夏崛起,在当今中国,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正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啊!

【三】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文革初期”学校里群众自发组织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无不显示他们自己敢于“造反”、如何的“革命”!但其中有一个组织却与众不同!它没有批斗过任何老师,也没有贴过类似的大字报,更没有参加过任何造反打砸抢活动。这就是被造反派讥讽为“舞台造反派”的“介休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党中央发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在宣传《十六条》的热潮中,介休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应运而生!宣传队成员都是各班级品学兼优并在校园舞台上曾多次崭露头角的文艺骨干。

他们是:梁波(高66届),田秀花、李焕娥、裴淑兰、张小军、张爱生(高67届),房世英、梁翠香、刘花卿(高68届),李瑞莲、马淑芝、温海滨、温铁虎、郝立国、王爱民(初66届),郭心岩、王和平(初67届),十七个同学就这样志同道合在一起。

梁波同学因年长且才艺突出,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的大哥和宣传队里的核心!编排演什么节目,活动怎么安排等等,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而田秀花、梁翠香和刘花卿三个高年级的女同学,她们事无巨细热情奉献,大家亲切的称呼“大姐!”。

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我们青春韶华激情澎湃,怀着对领袖的热爱和无限忠诚,自觉地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毛主席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段语录就是我们的座右铭!当有的人疯疯癫癫吵吵嚷嚷的时候,我们却在认认真真的排练节目;当有的人摇旗呐喊喧嚣鼓噪的时候,我们却在群众的欢呼和掌声中表演节目呢!

瞧:

表演唱《歌唱十六条》唱的清清楚楚,一条一条送到观众的心坎里;独唱《万岁毛主席》热情奔放,演唱者裴淑兰边唱边舞,她别出心裁的几个新疆舞的动作,真是锦上添花!伴着节奏大家呼喊“毛主席万岁!”;舞蹈《红卫兵之歌》虽然动作简单,但是干脆利落,激情飞扬!表演唱《农友歌》由李瑞莲领唱大家配合表演,当伴奏响起,她领着男女两行跟着节奏快步上场,像大明星王昆单手叉腰脱口而出“劈雷一声震天响呐!”,大家合“震天响呐!”她再一句“打倒土豪和劣绅呐!”大家再合一遍……

这个节目配合默契表演豪情满怀酣畅淋漓!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是王爱民的拿手好戏,几个单吐双吐就赢得满堂彩;歌舞表演《毛泽东诗词:长征》红旗猎猎,歌声阵阵,各种队列造型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对口词《镰刀》由田秀花和张小军表演,他俩标准的普通话,干脆利落的动作赢得满堂彩!《老俩口学毛选》由我跟“老搭档”表演:两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老头则”、“老婆则”叫的甚欢!我们俩表演的有声有色,乐的观众哈哈大笑,从此,大家都戏称梁翠香“老婆则”!这个节目也成为保留节目,演出无数遍;最后表演的是歌舞《大海航行靠舵手》,激昂的旋律嘹亮的歌声,观众和我们一起拍手同声歌唱,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那些日子,学校礼堂、校门口、十字楼底、西门外广场、老爷庙影剧院等,都是我们表演的舞台。还应邀去939部队和厂矿演出,在汾西柳湾矿演出时我们还到井口慰问一线矿工并深入井下参观。无论到哪里演出我们都是整队出发,前面由郭心岩(他个儿小)举着鲜红的队旗领路,接着是王和平(他个儿也小)捧着毛主席像,队伍整齐划一,走在大街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受群众的喜爱。红袖章上印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们就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就得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敎导严格要求自己,绝不给他老人家丢脸啊!

秋收季节,宣传队下乡,一边慰问演出,一边支援秋收,沈重光老师随我们同往,从此沈老师就和他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摸爬滚打、风雨同舟,成为宣传队不可或缺的一员,与我们结下了忘年之交。县城东门外广阔的田野里秋色正浓丰收在望。虽然城里正“文革”轰轰烈烈,学生停课,工厂停工。可是农民们不管这些,春播、夏种、秋收,该干啥干啥。

一行队伍扛着红旗背着乐器行进在乡间路上,不时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每天上午赶路,下午劳动,晚上演出,到过的地方有: 三佳、连福、洪山、樊王、东湖龙、仙台和张兰大莆等。去到每个村都是到老乡家吃派饭,出发前就开过动员会,要求大家听毛主席的话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提前换好零钱和粮票(当时在农村吃派饭的标准是:两顿饭每人每天1.2斤粮票、0.30元)。饭后我们总是按规定如数付给,有时缺零还多给人家放下。提起吃派饭,讲个小插曲:每天饭前,我们就陆续来到村里大队部,等候有人家领,村干部前一天已经按排好了。来来去去发现,总是女生先被领走,而男生剩到最后,为啥?经分析原因找到了:女生饭量小,而男生饭量大能吃!哈哈,后来我们想好了对策:每家领两人,男女生搭配!唉,那时候老百姓口粮紧,也是无可奈何啊!

还有一件事至今难忘,那是在仙台村演出,该村处于丘陵地带,田野里枣树遍地,秋收时节树上挂满了红枣!望着那红格仍仍的枣直让人流口水!正好那天的劳动任务就是帮生产队打枣。来到地边,我们先背诵毛主席语录《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重点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家互相鼓励监督:坚决不吃一颗枣!劳动开始,男生们会爬树的上树摇晃,不会的舞着杆子打,女生们则在地下捡。红枣就像下冰雹似的落下来,溅到人们头上身上,满地是,红彤彤的一片!

村里人一遍捡一边往嘴巴里塞,咬的嘎嘣脆!发现我们没有一个人这样,就觉得很奇怪!便说:”尝尝吧,好吃!又甜又脆”,大家只是摇摇头笑而不语。后来他们急了,硬往我们衣服口袋里塞,我们就掏出来,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打枣结束,我们谁都没有吃一颗枣,也没装走一颗栆!说心里话,不想吃么?想!我们是怕影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声誉啊!那个年月那个时代的我们,就是如此的纯真无瑕啊!小时候,村里有人家院子里长棵杏树,半个树冠都露在墙外,每逢红杏出墙,孩子们就以石击树解解馋!有时被主人察觉撵出来,我们就像兔子似的四处逃散……

演出是首要任务,每场演出,无论环境条件如何,我们都是精神抖擞,激情满怀。演出场地 有时在戏台上,有时在打谷场里,挂两个大灯泡,没有扩音器、话筒就更谈不上了,但是观众照样听的清清楚楚,看的津津有味,掌声欢呼声不绝!为什么我们的演出能够获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呢?既没有专业老师辅导,更没有进过专业学校。到底凭什么?我觉得凭的就是我们火热的青春,澎湃的激情;凭的就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心灵。心中有情怀才能时时处处想到老百姓。

记得在好几个村里,我们主动上门为军烈属、孤寡老人表演节目,他们高兴得不得了啊!总是含泪拉着我们的手迟迟不松开。我们的节目短小精悍,思想内容又紧扣时代,表演起来激情飞扬心潮澎湃!那时候全国学习“老三篇”,梁波大哥能用数来宝的形式,把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全篇背说下来;歌曲《不忘阶级苦》由梁翠香独唱,大家参与表演,她如泣如诉的演唱,感染了所有的演员和观众,人们义愤填膺地高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这次下乡演出体验是我们在课堂里永远学不到的,也为我们而后的“徒步长征”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准备。

令人高兴的是,当年我们宣传队”还被选为“介休县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并出席了晋中地区表彰大会,刘花卿同学代表大家出席领奖。

作者简介

房世英,男,共和国同龄人,中共党员。出生绵山脚下,自幼上学,毕生从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在多部歌剧、话剧、歌曲演唱中担任主要角色,曾在舞台上扮演”伟人毛泽东”形象获得成功。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奖励。现任介休市老年大学朗诵表演老师。

来源:知彼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