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养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 的“云端家长会” 第13期中,京版芳草教育总编辑、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国平(主持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思睿,腾讯未保营地家庭教育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新学期伊始,你的孩子是否也遇到了开学焦虑、写作业拖拉、白天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
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养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 的“云端家长会” 第13期中,京版芳草教育总编辑、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国平(主持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思睿,腾讯未保营地家庭教育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冯然然,以《开学收心指南,帮孩子快速找回学习节奏》为主题,针对家长在直播中提到的 “规则建立、生物钟调整、学习状态切换、手机管理” 等开学适应核心难题,从理论到实操为家长们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下面一起看看专家们的解答——
Q1
在假期中,孩子们习惯了相对自由、松弛的状态,开学后如何帮助孩子们重新建立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王思睿老师
一是明确两个前提
① 孩子的年龄段:如果是低龄儿童(如一年级),家长可适当协助;若孩子已到高中仍无规则意识,需警惕是否有叛逆或其他深层问题,可能需要更深度帮助。
② 给足适应时间:成年人假期后都需1-2天调整,孩子从假期到开学也需要时间适应,短则1周、长则1个月都正常。如果1个月后仍无法接受学校作息(如校门口哭闹不止),再针对性解决。
二是注意“边界感”
帮孩子适应学校的规则是老师的专业领域,家长可以先观察1-2周,相信老师的引导能力,家长做好家庭层面的陪伴即可。
Q2
孩子刚上一年级,不适应早起,怎么帮孩子调整生物钟?除了早睡,还有哪些方法能帮孩子白天不犯困、有精神?
冯然然老师
犯困是低龄孩子入学的典型问题,行为上可能会犯困,情绪上可能会有分离焦虑。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先和孩子沟通,排查犯困是否与 “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没有好朋友交流” 有关,再针对性提供帮助。
情绪引导缓解抵触
如果孩子是情绪上的抵触,可以通过绘本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期待,比如 “学校有小伙伴、有好玩活动,参与其中获得快乐”,提升对学校的期待。此外,也要共情孩子的情绪(如 “妈妈也偶尔不想上班,你不想早起很正常”),缓解分离焦虑,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场景模拟适应校园生活
对情绪排斥较严重的孩子,可以和孩子玩 “上学场景模拟”的游戏,比如让孩子扮演“老师”,演练上课、互动流程,孩子会期待这一幕会不会在学校里发生,减少白天犯困。
Q3
孩子提到学习就烦躁、写作业拖拉,怎么让孩子从“玩”模式转变到“学”模式?
王思睿老师
短期焦点解决法
采用 “短期焦点解决法”:不纠结 “拖拉原因”,转而寻找 “例外场景”——
① 问家长:“孩子有没有主动写作业、不拖拉的情况?哪怕是副科作业、手工也可以”;
② 拆解例外条件(如 “那天没人催”“老师表扬了他”等),放大这些积极因素,观察孩子的反应。
避免“外部动机替代内部动机”
对孩子的管教要有限度,在孩子规则意识不太好的时候,稍微提供外力的监督。建议在课业负担轻、竞争不激烈时 “适度放手”,慢慢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的内部动机,明白做作业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
冯然然老师
面对孩子拖拉,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要看到拖拉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克服畏难情绪,在做事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时间观念。
化解学习畏难情绪
① 时间碎片化:把长段的作业时间碎片化,比如 “番茄工作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学15~20分钟就可以停下来休息。
② 任务拆解:帮孩子列作业清单(如语文作业拆为 “抄写 3 个词→朗读课文→完成练习”),每完成 1 项打勾,降低 “任务繁重” 的感知。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避免刷手机,可以看书或处理工作,不让孩子产生 “自己学习、家长玩乐” 的感受。
Q4
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
冯然然老师
用快乐替代快乐
用现实快乐替代对手机的依赖,按孩子年龄段和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 ,比如低龄孩子玩拼图、乐高;高龄孩子玩棋类(如围棋),通过“对抗性”“挑战性”吸引注意力。
手机管控“宜疏不宜堵”
可以使用 “一不二要三问四用”的口诀:
① 一不:不随意把手机当“哄娃工具”,比如家长累了就扔手机给孩子,避免孩子形成“手机=安抚物”的认知;
② 二要:规定 “特定场景玩”,如只在客厅玩,家长能看到孩子,孩子也能感知到外界活动,减少在卧室等环境玩手机的时间,避免在封闭空间过度沉浸手机;规定玩“特定内容”(提前筛选益智类APP);
③ 三问:提前和孩子约定“用手机做什么”“玩多久”“超时了怎么办”,明确规则;
④ 四用:引导手机工具化使用(如让孩子查家庭旅游攻略、记录活动心得),锻炼孩子筛选信息的能力,从“玩具化用网” 转向“工具化用网”。
Q5
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总是乱七八糟,怎么帮他养成整理习惯?
王思睿老师
心理学中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告诉我们要描述看到的事实,而不是评价,我们说孩子的书包乱七八糟,这其实就是评价,我们不能用对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低龄段孩子的书包整整齐齐的可能性不大。
降低初始要求,循序渐进
先要求 “不丢东西”,比如:带去6支笔,放学能带回6支;橡皮的80%还是完整的,没有碎成小块。等孩子适应后,再逐步要求 “分类整齐”。
示范时不要说教
家长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整理书包,但不要边整理边唠叨(如“你看你多乱”),只需简单说“明天要上学,上学要整理好笔袋”,先让孩子知道笔袋、书包是需要整理的。
对于低龄的孩子可以采用“少量多次、允许犯错”的原则,让孩子一次次观察,慢慢适应。
用 “短期焦点法” 强化行为
如果孩子某一天主动整理,记录当天细节(如 “老师夸他书包整齐”“早上吃了他喜欢的早餐”),下次整理时提起该场景,强化积极行为。
Q6
孩子开学后说 “不想上学”,除了讲道理,还能怎么疏导?
冯然然老师
家长先稳定自身情绪
孩子“不想上学”很多时候是类似成人“不想上班”的抱怨,未必是真排斥;家长不要比孩子更焦虑,避免“上学有什么好怕的”“别人都上学你怎么不行”等批评或说教,防止放大抵触。
共情 + 具象化情绪
① 先接纳孩子情绪,比如“妈妈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特别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② 引导孩子表达原因,比如“你不想上学,是因为老师太严格,还是和同学玩得不开心呀?”我们可以把不想上学的原因画在纸上,让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欢迎家长们在直播间提问
来源:养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