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幸存者——九旬老革命的初心与传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09:58 2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用血与火铸就的历史,镌刻着无数英雄儿女的不屈身影。在宁波政法系统中也有许多家庭,其祖、父辈亲身参与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亲眼见证了伟大胜利到来的时刻。即日起,平安宁波开设“传承抗战精神 续写政法新篇”专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用血与火铸就的历史,镌刻着无数英雄儿女的不屈身影。在宁波政法系统中也有许多家庭,其祖、父辈亲身参与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亲眼见证了伟大胜利到来的时刻。即日起,平安宁波开设“传承抗战精神 续写政法新篇”专栏,将持续推出我市政法干警祖、父辈的抗战故事,重温深藏在政法荣光里的抗战记忆。

80年过去,山河已无恙,法治愈铮铮。让我们循着前辈的足迹,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将抗战精神融入新时代政法工作——以正义续写初心,以忠诚捍卫法治,以担当守护安宁。

谨以此栏,致敬历史,照亮前程。

8月末甬城,暑气依旧蒸腾。天光一亮,97岁高龄的王锡煜坐在康复医院窗前,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书写。得知我们的到来,他前一夜就精心创作了一幅水墨菊花图,此刻正为画作题字。

“战地黄花分外香”,老人握笔的手很稳,每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这是准备送给政法战线的同志们。”老人轻抚着画作,目光穿越时空,“当年的战地,如今的法治阵地,都需要菊花这样的品格——经霜不凋,历寒愈香。”

▲ 王锡煜新创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

▲ 王锡煜与外孙女徐莹莹讲述抗战故事

烽火淬炼:

从儿童团到火线入党

王老的讲述将我们带回到那个烽火年代。年幼时王锡煜目睹了家园被毁、亲人被害的惨状。“有个叔叔藏在草垛里,被日寇发现后,长长的刺刀刺穿他的身体,因无处医治而生生疼死。”日寇的暴行、汉奸的背叛让这个少年在苦难中早早懂得了家国仇恨。

1939年冬天,日军占领膠东地区,设据点、修炮楼、杀人放火,村里仅有的两所学校也被烧成灰烬。11岁的王锡煜被迫中断学业,跟着老师躲进大山。据回忆,当时每个学生一个白包袱,包上几本书,系在腰间,席地而坐,在树荫下、岩洞中坚持上课。然而,学习的环境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日寇的扫荡。硝烟与战火让他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也点燃了这位少年心中保家卫国的火种。当年,王锡煜毅然加入儿童团,并担任儿童团团长,带领村里的孩子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儿童团最重要的任务是揪出汉奸。汉奸熟悉地形,比明处的敌人更危险。”王老说到激动处,手指叩击着桌面,唱起了当年的顺口溜:“打杀汉奸,打杀汉奸,汉奸是心腹的大患!”洪亮的声音在病房里回荡,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场发生在青石岭的战斗让王锡煜印象深刻。王老回忆道:“当时有一个日寇小队,到我们邻近村抢粮。我们儿童团和乡亲们积极配合八路军、民兵们,用土枪、锄头等武器,与日寇展开搏斗。最终,全歼了这支日军小队。”

▲ 革命老照片

▲ 王锡煜和重孙合影

抗战胜利后,刚满16岁的王锡煜不顾家人反对参军,被分配到膠东军区后方医院做护理工作。“那时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工作环境都很差。”在医院传染部门工作的他,不顾肺结核及传染性肝病的威胁,24小时随身护理战友。

1946年初夏,内战爆发,他调往野战医院前线救治伤员。在战火中,18岁的王锡煜加入中国共产党,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不怕牺牲,永不叛党”——这一刻的初心,成为他一生坚守的信仰。

▲ 1959年,海军首长接见出席全军第二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会议海军代表合影(最后排左起第六位王锡煜)

永不停歇:

从战场到助学路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他饱经炮火洗礼,先后立下七次战功。七十年代,刚满50岁的他放弃“在军离休”,选择转业地方。“才50岁,到地方还能奉献余热。”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转业到宁波中国石化第三建设公司后,他带领团队建成全科职工医院;调任爱卫会后,他亲自背上喷雾器参与消杀,冒着高温工作到晚上八点是家常便饭。王锡煜因出色的工作表现,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就这样,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直至光荣离休。

离休后,王锡煜担任江北区易地离休党支部书记,自此开启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他把支部工作当作新“战场”,带领这个平均年龄89岁的特殊党支部多次荣获市委授予的“先进离退休党支部”称号。

▲ 江北区易地离休党支部获“先进集体”荣誉

“我是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幸存者。”王锡煜的声音有些凝重,“每当想起牺牲的战友,我就告诉自己,要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

王锡煜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在他的带领下,支部老同志们共资助学生50余人次,二十余年来累计捐资百万余元。王老常说“助学先助志”,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王老还通过长期的书信与走访,教导结对资助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奋斗精神。

“最困难的时候,老伴卧病在床15年,医疗费用很大。但再难,助学的承诺不能断。”王老平静而坚定地说。同时,在他提议下设立的支部“支教兴国关心下一代奖学金”,二十余年持续资助学习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学生。在他的感召下,受助学生鲍同学毕业后将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给区关工委作为关爱资金。

年近七旬时,王锡煜就读老年大学,潜心学习书画摄影,把对党的忠诚之心、感恩之情都寄托在笔墨丹青之中。他的作品《燃情岁月》荣获全国书画展金奖,《红色井冈》等多幅作品屡次获奖并被刊发。他将二十余年所学汇编成《戎马银辉》书画集。这些作品成为他开展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他向党汇报的特殊学业成果。

▲ 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家风传承:

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除了社会助学传承红色基因,王锡煜更注重红色家风的传承。

今年五一期间,王老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将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变成了一场以党风带动家风传承的教育活动。他言传身教,向子孙后代传递家风家训,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中,他为在家风传承、社会贡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家人颁发证书,予以表彰鼓励,让红色血脉在家族中生生不息地流淌。

▲ 王锡煜为重孙颁发奖状

在姥爷的悉心教导下,外孙女徐莹莹入职司法行政系统18载,始终扎根基层一线,致力于将法律知识传递到群众身边,在普法阵地上开辟了一片“法治润土”。她积极参与推进鄞州区新时代法治实践中心的建设,该中心于2023年获评“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为了让普法更接地气,徐莹莹与同事们共同推动培育了2000余名“法律明白人”——这些都是扎根在社区、村里的普法志愿者,就像法治世界的“毛细血管”,将法律知识输送到最末梢。他们还精心设计了6条法治文化路线,把枯燥的法律知识变成了可看、可玩、可体验的文化之旅。

▲ 徐莹莹在鄞州区新时代法治实践中心开展青少年法治实践活动

努力总有回报,鄞州区司法局连续三次夺得“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的称号。聊起工作,徐莹莹总是谦逊地笑笑:“和姥爷当年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相比,我做的这些实在不算什么。他常说自己是颗‘不甘生锈的螺丝钉’,我也只是努力做好法治大厦中的一颗螺丝钉罢了。”

红色家风的传承不仅影响着徐莹莹的事业,更悄然浸润着这个家庭。徐莹莹经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太姥爷抢救伤员、资助贫困儿童的往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种子,更化为了实际行动。

2021年,当得知凉山地区的学校缺少课外书籍时,徐莹莹和儿子商量后,孩子主动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精心选购了3000多元的书籍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儿子还在每一本书的扉页写下:希望你在书中找到力量。从此,每年为凉山的小伙伴寄送学习用品,用书信交流学习体会,成了这个家庭心照不宣的默契。

过程中,徐莹莹的儿子不仅懂得了珍惜,更学会了担当。这份温暖的牵挂,让“太姥爷故事会”里的“互助奉献”有了生动的注脚。

传承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却滋养根本。

采访结束,老人将连夜创作的书画作品交给来访者。墨菊在宣纸上傲然绽放。九十七年风雨人生,二十余年助学路。这位亲历战争全过程的老革命,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初心与传承。而他笔下的战地菊花,正在新时代的法治阵地上,绽放出别样的芬芳。

文字:谷文萍

图片:徐莹莹提供

来源:宁波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