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塑料是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05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在研究绝缘材料的时候,把两种化学试剂苯酚和甲醛一起放到了烧瓶里,用酸做催化剂进行加热,意外的发现烧瓶里出现了黄色的胶状物,而且黏在烧瓶内壁,越加热越坚硬,从此塑料诞生。
塑料是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05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在研究绝缘材料的时候,把两种化学试剂苯酚和甲醛一起放到了烧瓶里,用酸做催化剂进行加热,意外的发现烧瓶里出现了黄色的胶状物,而且黏在烧瓶内壁,越加热越坚硬,从此塑料诞生。
然而,随后人们发现塑料的降解是以百年为单位的,一片塑料完全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0年。人类的塑料垃圾无处处理,最终全部流向大海,污染地球生命的摇篮。而且塑料微粒非常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体内。更糟糕的是,这些塑料最终会变成微塑料并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亲体内进入胎儿,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而塑化剂危害更大,其属于小分子级别,更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
塑化剂也叫增塑剂,通常加到塑料中以增加塑料的韧性、耐用性、透明度,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增塑剂化学物质的总称,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经常被用于生产大家所熟知的聚氯乙烯(PVC)制品,被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械、儿童玩具等领域。
塑化剂的危害1.已证实塑化剂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关于性早熟临床诊断标准:女童8岁以前,男童9岁以前,出现性腺增大和第二性征。这会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身高和大脑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不全。上海一项入组儿童272人的研究表明:尿液BPA浓度高于3.57ng/ml的孩子比尿液中未能检测到BPA的孩子发生性早熟的风险高9.08倍。
2.塑化剂也被证实和儿童肥胖相关
国内一项入组儿童149人的研究表明:尿液中监测到塑化剂的孩子比没有监测到的孩子肥胖发生的概率高58.6%。还有研究注意到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在体内积累塑化剂,具体来说儿童比其他年龄阶段人群体内塑化剂高50-70倍。特别是青少年比其他年龄阶段人群更容易在外就餐而积聚塑化剂。
3.塑化剂也被认为和糖尿病有关
事实上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达到9.2%,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一项研究基于以下条件:入组人数 :2719人,入组性别: 男性: 1388人,女性: 1331人,入组年龄 : 20-80周岁,检测指标:塑化剂。该研究表明:成年男性体内塑化剂含量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呈现明显剂量相关性,体内塑化剂含量较高的成年男性比含量较低的男性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高2.2倍,也就是说体内塑化剂含量越高,糖尿病风险越高。并且还发现绝经前女性体内塑化剂含量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样呈现明显剂量相关性,体内塑化剂含量较高的女性比较低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高接近4倍。3
1、温度
温度升高通常会加速塑化剂的迁移。例如,食物加热到较高温度时,塑化剂从杯体材料中释放的速度显著加快。研究表明,高温下(如60℃以上),3-苯基丙酸的迁移量呈指数增加。
2、PH值
酸性环境有助于某些塑化剂的迁移。例如,水果茶中的酸性环境可能使杯体材料中的塑化剂更容易释放到液体中。低pH环境促进了某些塑料中化学物质的溶出,特别是在长期接触情况下。
3、接触成分
食物中的糖、脂肪等成分会与塑化剂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加速其释放。高糖和高脂肪的液体环境可能改变塑料容器分子的结构,促进塑化剂的释放。
4、减少塑化剂危害的方法
首先是材料可选用可加热的PP材质或者非塑料材料:比如环保包装(纸质、锡纸、陶制等)、纸质吸管。并在生活中注意:夏天车内的高温会让瓶装水成为“塑化剂”溶液,因而要避免把它放在车里,以及尽量不选用塑料容器微波炉加热,选玻璃或者陶瓷碗并在使用包装时注意其标准包括:欧盟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EC No1935/2004)、美国的《有毒物质控制法》(TSCA)以及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的相关标准(GB 4806.1-2016)。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环保替代品,如聚乳酸这种生物降解材料。
总的来说,塑化剂确实出现在生活用品中,并具有很大的危害,然而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方法去处理,就可以避免其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史云娇.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的相关研究进展[J].食品界,2024,(07):66-68.
[2] 王杰,黄佩硕,谢艳姣,等.食品接触材料中非邻苯类塑化剂迁移及潜在危害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2024,(21):127-132.
[3] 李鑫榕,梁诗滟,胥菲菲,等.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24,52(22):10-12.
[4] Li G, Zhao M, Xu F, Yang B, Li X, Meng X, Teng L, Sun F, Li Y.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Molecules. 2020 Oct 29;25(21):5023.
来源: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