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亮程将心地比作最远的荒地,寥寥数语,却道破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如逐风的飞鸟,在功名利禄的天空中不停盘旋,却遗忘了内心那片亟待开垦的沃土。当物质的丰裕填不满精神的空洞,当外在的喧嚣掩盖了内心的低语,我们是否该停下匆忙的脚步,俯身耕耘这片荒芜已久的心田?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到:“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外在事务的追逐,而忽略了内心世界的耕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命题方)】
深耕心田,静待花开
刘亮程将心地比作最远的荒地,寥寥数语,却道破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如逐风的飞鸟,在功名利禄的天空中不停盘旋,却遗忘了内心那片亟待开垦的沃土。当物质的丰裕填不满精神的空洞,当外在的喧嚣掩盖了内心的低语,我们是否该停下匆忙的脚步,俯身耕耘这片荒芜已久的心田?
现代人的精神困局中,有人为名利透支健康,有人因攀比陷入焦虑,有人在物欲的漩涡中迷失方向。正如《百年孤独》中所言:“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当外在的喧嚣遮蔽了内心的声音,我们便成了精神荒原上的流浪者。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耕耘心田正是通往自我认知的必经之路。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却在黄州山水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开垦东坡,躬耕陇亩,用豁达将苦难酿成了精神的琼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这些智者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外物的堆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身外的空间,而在于灵魂的豁达。
耕耘心田需要静气与定力。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在瘴疠之地静坐观心,最终悟出“心即理”的哲学真谛。这种向内探寻的勇气,恰似在荒漠中开凿清泉,在混沌中点亮心灯。我们通过经典与先贤对话,在《论语》中感悟仁爱的智慧,在《道德经》中体悟自然的哲学;通过亲近自然汲取力量,看春花秋月感受生命的轮回,观潮起潮落领悟世事的变迁。每一次与内心的对话,都是对荒地的开垦;每一次对真善美的追寻,都是对希望的播种。
耕耘心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耐心的等待。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的侵蚀,却因画工们虔诚的笔触而愈发璀璨;就像景德镇的青花瓷,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的雕琢,终在窑火中绽放出惊世之美。当我们以匠人之心雕琢灵魂,以农人之勤耕耘心田,终会在某个清晨听见种子破土的声音,在某个黄昏看见花开满园的盛景。那时我们会懂得:生命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的山川湖海,而在内心的星辰大海。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时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喧嚣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心灵的园丁,手持锄犁,深耕心田,在岁月的长河中,静待那片荒地绽放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来源:老熊作文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