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主席“皮有功,少晋中”六个字,使初评为少将的皮定均破例被授予中将军衔。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立下的奇功亦因此广为人知。其实,这位“英勇虎将”(徐向前语)在抗日战争中就屡建功劳,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经”。
皮定均
毛泽东主席“皮有功,少晋中”六个字,使初评为少将的皮定均破例被授予中将军衔。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立下的奇功亦因此广为人知。其实,这位“英勇虎将”(徐向前语)在抗日战争中就屡建功劳,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提炼出一套独特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经”。
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教导师第二团团长。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团团长,率部到晋冀交界的潞城、黎城、涉县、武安等县,带领部队运用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在邯(郸)长(治)大道沿线神出鬼没地袭击、伏击日伪军,破袭交通,迫使日伪军不得不全线退出邯长大道,保卫了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东南侧的安全,巩固了太行根据地。
1940年2月,皮定均被任命为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担负太行豫北地区开辟新区的重任。他在作动员时说,开辟新区就是同敌伪作斗争,取胜的关键靠两座大山:一座太行山,是我们取胜的根据地;一座人民群众,是我们取胜的基础,我们的兵源、给养都是从这座“大山”来的。他叮嘱下去开辟新区的干部战士:“你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不仅要打仗,还要做比打仗更艰巨的群众工作,用我们的主张、行动去宣传发动群众。”
五分区开辟新区时期,也是部队和群众最困难的时候。时值大灾,群众生活极其困难,靠吃柳树叶、榆树皮充饥。皮定均和指战员们心里非常难受,他提出要与乡亲们同甘苦、共患难,带头与战士们一起挖刺儿菜,采树叶,和着小米稀饭吃,省下口粮救济灾民。
徐向前题词
皮定均深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部队和群众必须开展生产自救。部队带头,五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抽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开赴辉县西北太行山麓开荒。他对开荒人员提出:开荒不单要生产粮食度过灾年,更重要的是发动山下群众,这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政治食粮。
皮定均更是身体力行,带人到河南林县上庄村一带开荒自救。一住下他就让警卫员找来村长商量事情。张村长战战兢兢地来到司令部。皮定均给他让座倒水,说:“张村长,不用怕。八路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我们是一家人啊!”张村长毕恭毕敬地问:“您就是皮司令吧?”皮定均和气地说,“老乡,你就喊我老皮吧。我知道,你给日本人、伪军当过差,吃尽了苦头。八路军来是为了解救劳苦人的。今年天旱,群众生活困难,我们部队和群众一起开荒种粮种菜,生产自救。请你来,就是帮我们找乡亲们借些农具,用坏了照价赔偿。”没想到八路军只是借农具,张村长心里顿时轻松起来,激动地说:“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们借!”“皮司令不派粮款,只借农具”,在群众中不胫而走,越传越广,八路军的亲民形象树立起来了。
皮定均还组织助耕队,帮助缺劳力的农户开荒播种。为了解决浇地用水问题,他带领部队和群众一起干,修成一条1.5公里长的渠道,群众称之为“爱民渠”。在军民共同努力下,终于度过了灾荒。
皮定均还严明部队纪律。一次,两个侦察员执行任务回来,饥饿难忍,白拿了一小贩的油条吃。小贩闹到了分区司令部。正在开会的皮定均叫停会议,把小贩请进屋,问明情况后,诚恳地向他道歉,并叫人付账。送走小贩,皮定均立即让政治部调查此事。政治部张主任弄清涉事者是受皮定均器重的两个侦察员,建议从轻处理,下不为例。皮定均严肃地说:“不行!一定要严肃处理,不然会失去民心!”
八路军全心全意为群众着想,受到群众的衷心爱戴。群众认定八路军是他们自己的队伍,是真正打鬼子的队伍,军民之间建起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1942年秋,皮定均率部驻在林县合涧一带。时日伪军在林县城修据点,准备对林县军民实行“大扫荡”。皮定均亲自带警卫员小陈化装潜入县城侦察,日伪军得知情报全城戒严搜捕。皮定均与小陈骑马直奔城北出城,钻进青纱帐转移到西贤城村。村民王化民将皮二人藏于地窖里,然后前往合涧给八路军送信。由王化民带路,八路军一个连潜到西贤城村附近,向围困之敌发起突袭,掩护皮定均从王帽山撤退。日军头目宏光得知皮定均逃脱,十分恼怒,追查内线。因汉奸告密,日伪军抓捕了王化民,放出风声要活埋王,以诱捕皮定均。皮定均闻讯后,将计就计,置日伪军设下的陷阱于不顾,直袭日伪司令部。留下的少量伪军一打就乱,八路军消灭了十几个伪军,成功救下了王化民。
1943年4月,日军再次向太行山根据地发动疯狂的“大扫荡”,国民党驻豫北部队纷纷投敌,广大地区沦为敌占区。太行军区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命皮定均率部挺进林南,开辟新区。4月24日,五分区主力一部在皮定均率领下到达林县城关,在民兵独立营的配合下,驱走日军的警戒部队,侧击日军的补给线,俘日军第四混成旅团军官一人。
1943年8月,在司令员李达的指挥下,太行军区发起林南战役。参战部队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同孙殿英、庞炳勋的伪军作战。皮定均等负责指挥东集团,8月19日攻克林县城及其周围据点,歼灭伪前敌总指挥刘月亭的第七军和太行保安司令李同秀部;22日连克原康、临淇、东姚等据点。是役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攻克和收复据点80多处,40多万人民获得解放,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林南、汤阴、淇县等五个抗日县政权。
林南战役后,太行军区命令五分区从林县北部向新乡发展,开辟创建太行军区第七分区,同时成立了太行第七地委。皮定均担任七分区司令员,为建立发展包括林县、辉县、获嘉、安阳、汤阴、淇县、汲县、滑县等县在内的豫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皮定均一到新的地区就指出,我们想在新地方站住脚跟就得靠斗争,斗争靠武装,但武装单靠分区两个团的主力部队这只“拳头”远远不够,必须靠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两只“拳头”,挥两只“拳头”才有力量。
当时,地方武装的“拳头”还是“画饼”,如何使地方武装的“拳头”迅速长出来、强起来?皮定均和政委高扬商定,派得力干部下去,发动群众,建立武装。皮定均说,新区好比刚开垦的土地,需要播良种,需要施肥料,让种子生根发芽,长出壮苗。我们把干部撒到下面去,就是播撒红色种子。
干部从哪里来?皮定均提出,向“精兵简政”要干部,即“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把有能力的干部派到县、区,独当一面,组建起文武双全、军政兼备的县、区领导班子,使之成为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瓦解敌人、发展新区的骨干力量。
皮定均首先按照“机构要简,干部要精,班子要小,效率要高”的原则组建七分区机构,分区领导只设司令员、政委(兼地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三人。他自己掌握的司令部未设参谋长,只设作战、侦察、军务三个股,作战股没有股长,只有两个参谋,侦察、军务各设一个股长。政治部设组织、宣传、保卫、敌工科,科长三人,干事也很干练。供给、卫生更是精简,粮食供给主要靠地方,伤员主要靠群众。地委代号叫“黄河部”,除地委书记高扬外,专职地委委员只有三人,专员公署也很精简,地委、专署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加在一起还凑不齐两桌人。
经过简编的一团、三团都未设机关,各编四至五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一个特务连,给团、连配备了精干的班子,重点加强一线战斗部队。
这样就节约下来一批干部。皮定均把能力比较全面的干部派到林县、辉嘉、淇县、汲县、安阳、汤阴等地当县长、书记,再调配几个得力的工作人员,县委班子的架子就搭起来了。县长、书记同时分别兼任县大队大队长、政委,又从部队抽调一批营、连干部充实到县大队,由他们专门从事地方武装的组建和发展。
皮定均把大量精力放在“白手起家”的地方武装这个“拳头”的建设上,亲自抓县大队建设。为了便于开辟新区,皮定均和高扬商定,将物产丰富、粮秣充足的辉县薄壁以南的辉县、获嘉二县的部分区域析置为辉嘉县(以二县各取一字为名)。皮定均将熟悉地方工作的干部刘方生派到辉嘉当县委书记,并挑选了几个武装骨干,组成了一支武工队。
皮定均告诉他们,先靠山建立立足点,再积极向平原地区拓展。这支武工队很快在斗争中发展成为第一个连队。同时,几个武装骨干在上八里、褚丘等地组织了两个区干队,这两支队伍加在一起又成了一个连队。接着,他们集中两个连的兵力消灭了秦宝仁的伪军30多人。辉嘉县大队经过由小仗到大仗,边战斗边发展,开辟了活动的根据地,逐渐把敌据点薄壁孤立起来。
皮定均又从一、三团给辉嘉抽调几个骨干,加上县大队的十几个警卫员,组成一支武工队,趁渔村、师庄、三位营伪军集中到南靳村看戏之机,奔袭得手,夺取轻机枪二挺,又拉起一个连队。这样,辉嘉县大队有了三个连,编成了一个营。县大队在主力部队的支持下,站稳了脚跟,辉嘉县在辉县南部、获嘉北部和新乡县西北部,建立了县政权和八个区政权。
皮定均发现身边一个叫郭兴的通讯员十分机灵,就给他三个人,长短枪各一支,还有五发子弹,让他到敌后组织武工队。郭兴带领武工队飞车抓鬼子、夜炸洋桥、火烧城隍庙、西王庄截粮、攻打高家庄,一次次偷袭敌人成功。后来,以郭兴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塑造了李向阳这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皮定均对下去的干部工作非常满意:“这些干部是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军政兼备,能办事又可靠,既精干又灵活,这是我们创业的本钱,发展新区的根本。”
各县县长、县委书记放手发展地方武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到一年各县大队都发展壮大起来。到1944年秋,林县、辉县县大队的规模都相当于主力团开始的规模,地方武装这只“拳头”长了出来,强壮起来。与此同时,两个主力团连队也增加到七个或九个,每个团的兵力增长了一倍以上,由原来的小团变成了大团。七分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总兵力达到了8000余人。各县不脱产的民兵总数达到近三万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齐头并进,两只“拳头”愈来愈大,挥动起来也愈来愈有力量。
皮定均则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动主力部队对付主要敌人,部署一团向北向东,三团向南,“屁股靠屁股”分别向外发展。一团全力支援林南、水冶、汤阴、淇县、汲县地区的斗争,到1944年春,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开辟了安阳、汤阴、淇县和汲县,打下了杨闾川地区,成立了新辉县。三团开辟了辉北、辉嘉、修武等地区。最后,皮定均集中分区主力部队和几个县大队,进行著名的林水战斗、安汤战斗,整个新区开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开创和发展了豫北抗日根据地。
拜两个“老师”皮定均认为,要更多地消灭日伪军,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就要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怎么学?要拜两个“老师”,一个叫“胜仗”,一个叫“败仗”。打了胜仗,要及时总结出几条经验来,在下一次战斗中发扬光大,仗才能越打越精;打胜仗往往是从打败仗开始的,从败仗中汲取的教训最宝贵,记忆最深刻,对提高自己和部队的战斗水平最有帮助。
他时常提起1942年5月在反“扫荡”中的一次败仗。那次他带着一支队伍游击到涉县、磁县交界的老爷山。一队鬼子兵从此地经过,皮定均一个伏击把日军打蒙了,日军往山下溃逃。皮定均正高兴,日军神速地反攻上来,冲垮了八路军,皮定均身边只剩下警卫员小刘,他俩一口气跑上山顶,脚下却是万丈悬崖。鬼子紧追不舍。危急中皮定均发现崖下有条石缝,两人便攀着藤条藏身其中。鬼子在崖头上折腾到下午三点才离去。皮定均脱险回到部队,第一件事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说此仗先胜后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轻敌,把训练有素的日本兵当成国民党军了。
1943年9月,七分区成立不久,盘踞在林县城的李同秀伪军经常出城抢粮,甚至把手伸到七分区控制的合涧地区。10月初,皮定均命令一团袭击伪军据点灯山。但一团偷袭未果,只得转为强攻,第二天虽攻占了灯山,但一团伤亡了70余人。皮定均认为打了一个败仗,并亲自帮助一团总结教训:一是战前对敌人加固工事、增加兵力的情况心中无数;二是指挥员轻敌,认为伪军一攻即破,一冲即散,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帮助部队从作战准备、战斗过程、战后处理等存在的问题上进行整改,确保在败仗中犯的错误以后不再犯。他还举一反三,带着司令部、政治部的干部到三团检查、整顿,要求三团也要从中吸取教训。
来源:近代史飙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