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耳机,很多用户认为,随便选择一款就行,反正就是一个发声设备,十几元和几百元的差距并不大,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些耳机的佩戴舒适感,只有体验过才知道,本期文章就跟大家聊聊与耳机有关的知识。
提到耳机,很多用户认为,随便选择一款就行,反正就是一个发声设备,十几元和几百元的差距并不大,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些耳机的佩戴舒适感,只有体验过才知道,本期文章就跟大家聊聊与耳机有关的知识。
不同价位的耳机,应用的结构和外形也是不同的。传统的有线耳机,其外形非常普通,通常呈现栗子形,可放置在外耳道内,不存在亲肤设计,在特殊场景下使用它,很容易脱落,佩戴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非常的不舒服。
而一些专注于耳机设计和制造的品牌,会对对耳机外形进行优化,比如入耳式耳机,适合沉浸式收音,隔绝外界声音;比如运动耳机,以蓝牙传导为最优,省去了传输音频的线路;再比如骨传导耳机,利用蓝牙技术,搭配独特的外形,可适配多场景应用,特别适合户外活动使用,比如骑行、驾驶,或是登山,都无往不利。
最重要的是,一些企业还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针对亚洲人的耳朵特点、用户的需求,搞起了定制,再配合一些技术手段,增强音感,让我们听到的声音更加接近原声,就好比“妈妈在耳边轻语”。
骨传导和运动耳机,其实算是传统耳机的变种,前者是以结构命名,后者以场景命名。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耳机就是一个发声设备,没有什么特殊的,但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技术的迭代,耳机早就有了“新花样儿”,而骨传导和运动型耳机,就是这个“新花样耳”,且“出于蓝”。
我们先说说早期的入耳式耳机,它就是传统耳机的迭代版本,这种设计为耳机添加一个硅胶软套,可以将这部分探入到内耳道中,让耳朵收音变得更聚焦,收听更细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它的收听体验略微有些提升,佩戴时间久了,耳朵会出汗、耳膜会痛,且防尘罩还会堆积大量的“葬东西”,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后来,蓝牙技术和电池技术(锂电池)得到了突破,部分厂商开始搞无线耳机,这也是运动型耳机能够落地的驱动性技术,它不再需要数据线来传输音频信号,而是采用了短距离通信技术(蓝牙技术)。
而这也给了它成为运动型耳机的契机,但契机是契机,好用才是王道,传统的栗子形耳机适合步行使用、入耳式耳机又不太舒服,如果是高速运动、或者需要兼顾收听外界声音时,这两种耳机其实都不是首选。
部分厂商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点,这才着力研发一种使用不会掉落、佩戴不会明显不适、且兼顾内外音,又不需要线路的耳机。
故,骨传导耳机应运而生。
多数骨传导耳机都采用后挂式设计,且发声震子、扬声器都不入耳,只只需要接触外耳道或外耳下方的位置,就可实现收听。
这先天就决定了它的多种场景适配属性,无论是驾驶汽车、骑行、登山、助眠,甚至是游泳(需要选择防水款),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咋说呢,虽然不能说南卡是唯一的选择,但相较于传统耳机的设计而言,南卡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这点很重要。
它能完美契合我们的需求,连一些明星都很喜欢。
在技术层面,独特的“振子”密封式设计,才是真正的重点。
部分小伙伴可能不知道它是干啥的,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在收听声音时,才能享受到“低音”的临场感,且因为是密封的,品控严格的情况下,它的故障率也是最低的,使用寿命更长,音质也不会因为结构的密封而出现干扰或降低。
不过这还只是它设计上的一个优势,或者说是特点,人家还自研了Super sound OS声学系统,在AI的参与下,可以对耳道内的声音进行3次/秒的抓取,并且智能与原音进行匹配,动态调整音质输出参数。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戴的不仅仅是一款普通的耳机,而是一款智能AI耳机,它会根据耳朵内外声音的变化,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播放方式。
试问一句:“舍它其谁”?
另外,再补充最后一点,这耳机采用的是不入耳设计,哪怕是密封的振子, 也只是悬挂在外耳道上,当它发声时,除了依靠骨传导之外,还采用了定向发声机制,耳朵没有任何不适感,对耳膜的刺激也是最小的,再加上亲肤的外置材料,佩戴的不适感几乎等于零,哪怕是连续佩戴24小时,皮肤也不会出现红肿、疼痛的问题,这也是老王我推荐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说实话,耳机的种类真的太多了,有些人看颜值、有些人看音质,但也有些人看功能是场景适配,但如果有一款耳机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为什么不考虑试试呢?
来源:实体店老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