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犹太教对分开红海(更准确的翻译是“芦苇海”,Yam Suf)的解释,如同对其他神迹一样,远远超乎一个简单的自然奇观。拉比们(犹太智者)在《塔木德》、《米德拉什》以及后来的注释中,赋予了这一事件极其丰富的层次,涵盖了神学、伦理学、民族认同和神秘主义。
犹太教对分开红海(更准确的翻译是“芦苇海”,Yam Suf)的解释,如同对其他神迹一样,远远超乎一个简单的自然奇观。拉比们(犹太智者)在《塔木德》、《米德拉什》以及后来的注释中,赋予了这一事件极其丰富的层次,涵盖了神学、伦理学、民族认同和神秘主义。
以下是犹太教解释的几个核心维度:
1. 信仰的终极考验与升华:从被动到主动
这是最核心的道德解释。拉比们注意到,当以色列人被法老的军队追赶、困在红海边时,他们向摩西抱怨(出14:11-12)。上帝随后对摩西说:“你为什么向我哀求呢?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出14:15)
· “往前走”(Speak to the children of Israel that they go forward):拉比们从中解读出一个深刻的教训:信仰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而需要主动的、勇敢的行动。
· 纳赫雄之跃(Nachshon's Leap):最著名的《米德拉什》传统讲述,当众人犹豫不决时,犹太王子纳赫雄·本·阿米纳达布(Nachshon ben Aminadav)率先跳入海中。直到海水没过了他的鼻子,他才开始呼吸困难的那一刻,红海才应声分开。
· 这个传说的寓意是:神迹发生在人的主动决心之后,而非之前。上帝等待以色列人展现出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才施行拯救。这将以色列人从一个被动接受拯救的受害者,提升为与上帝合作的、主动的参与者。
2. 神圣的审判与公义:对称的惩罚
拉比文学强调,红海的分开与合拢不仅是拯救,也是对埃及人的公义审判,体现了“measure for measure”(以牙还牙)的原则。
· 埃及人将以色列婴儿抛入尼罗河 → 上帝在红海审判埃及军队。
· 埃及人企图淹死希伯来人 → 埃及人自己被水淹没。
· 法老说:“我不知耶和华”(出5:2)→ 上帝说:“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出14:4)。
《米德拉什》甚至描述了审判的细节:海水不仅淹死了埃及人,还将他们的尸体抛回岸上,以便以色列人亲眼确认他们已得自由,并且上帝的公义已得到伸张。
3. 普世性的启示:向全世界的宣告
与十灾主要针对埃及不同,红海的神迹是向全地宣告。
· 《塔木德》指出,红海分开时,世界上所有的水都分开了——远在西班牙的溪流甚至罗马的水井都发生了分裂。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宇宙性的事件,旨在让全世界所有民族都目睹上帝的大能。
· 其目的是宣告:不仅埃及的偶像不是神,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神明在以色列的上帝面前都毫无能力。这确立了上帝作为宇宙唯一主宰的地位。
4. 卡巴拉(神秘主义)的解释:分离与提炼
在卡巴拉中,埃及(Mitzrayim)象征“限制”和“束缚”,红海(Yam Suf)则象征“混乱的边界”或“终结之海”。
· 穿越“sefirat ha-din”:海水代表了上帝严厉的审判(Gevurah 或 Din)的属性。要穿越它,需要仁慈(Chesed)属性的引导(云柱火柱)和平衡(Tiferet)属性的调和(摩西伸出手杖)。
· 最终的“分离”:出埃及是从奴役中得自由,但过红海才是最终的、决定性的分离。它将在埃及为奴的“旧我”和作为自由民族走向西奈的“新我”彻底分开。这在希伯来语中称为Havdalah,即神圣的分离。
· 释放“神圣火花”:如同十灾一样,这个过程也被视为击碎埃及的“外壳”(Kelipot),最终释放被其“囚禁”的神圣核心——以色列民。
5. 女性视角的颂赞
《米德拉什》特别强调了女性在红海神迹中的关键作用。
· 当摩西和男人们准备唱一首庄重的颂歌(《出埃及记》第15章,被称为“海之歌”)时,女先知米利暗则带领所有妇女拿着鼓,跳舞欢庆。
· 拉比们说,正是因为义女的功绩,以色列才得以出埃及。她们在埃及的黑暗时期依然保持信心和乐观,并随身带着鼓,坚信上帝终会施行神迹,她们必将跳舞庆祝。女性的庆祝是一种更具自发性和感染力的信心表达。
总结:超越奇迹的永恒意义
在犹太教看来,分开红海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次性事件:
1. 它是信心的最高教材:教导我们真正的信仰需要无畏的行动(纳赫雄之跃)。
2. 它是公义的完美体现:神圣的审判是对罪行的精确回应。
3. 它是普世的公开宣告:向全宇宙宣告上帝的主权。
4. 它是灵性的深刻隐喻:象征着我们如何穿越生活中的“红海”——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和混乱,通过信心和行动,实现从束缚到自由的终极跨越。
因此,在每年的逾越节(Pesach)家宴中,犹太人不仅纪念出埃及,也会洒落杯中的酒,以示对埃及人伤亡的哀悼,并诵读《海之歌》。这个故事被不断重述,提醒着每个世代:自由来之不易,它需要与神圣意志合作的勇气,并且永远不能对他人的苦难完全无动于衷。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