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制咨询精益好文】标准工时测定的基础:正确的作业分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0:47 1

摘要:在标准工时测定的过程中,“作业分解”是一道绕不开的基础工作。所谓作业分解,就是把一项完整操作拆解成若干“要素”(element):动作边界清晰、起止点明确、便于用秒表测量的小单元。秒表一按、数字一跳,看似简单的“测工时”,往往因测量者不同而结果大相径庭。问题通

在标准工时测定的过程中,“作业分解”是一道绕不开的基础工作。所谓作业分解,就是把一项完整操作拆解成若干“要素”(element):动作边界清晰、起止点明确、便于用秒表测量的小单元。秒表一按、数字一跳,看似简单的“测工时”,往往因测量者不同而结果大相径庭。问题通常不在表,而在“作业分解”这步没做对。只有把完整操作拆成边界清晰、类型明确的“要素”,工时数据才具备可比性、可追溯性和可持续改进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分解?——三大价值

把作业拆成要素的好处有三:

1. 精准描述:更准确地描述操作方法;

2. 数据一致:在时间研究过程中保持内部一致性;

3. 可复用、可评比:所得数据可重复使用,并可对同一周期内的不同要素给出不同的评比系数。

二、先厘清“要素”到底是什么

要素是为方便观察而从某项指定作业中挑选出来的、具有明显起止点的独立部分;它必须能被秒表轻松测量,且边界清晰可辨。

这里的关键词是“独立部分”、“明显起止点”、“秒表可测”。如果一条动作链无法一眼看出“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就不具备成为要素的条件。

三、要素分类

要素分为八类:

1. 重复要素:每个作业周期都出现,如“取料”;

2. 偶发要素:非每周期出现,但会周期性或随机出现,如“换刀”;

3. 固定要素:时间恒定,如“停机3 s”;

4. 变动要素:时间随产品规格、设备参数而变,如“行走X米”;

5. 手工要素:人主导;

6. 机器要素:机器或工艺自动完成;

7. 主导要素:并行要素中耗时最长者,决定节拍;

8. 外来要素:经分析发现不属于必要动作,如“停工等叉车”。

四、作业分解七步走

步骤1-预观察:连续看3–5个完整周期

目的:识别自然断点。

要点:

- 用肉眼或录像,记录操作者“手到哪、眼到哪、机器信号灯何时亮”;

- 把“作业周期”严格定义为“从产出一个到下一个”的完整过程。

步骤2-初步列表:按八类模板归类

把观察到的动作立即贴到八类标签上,防止遗漏。

步骤3-画“要素流程图”

记录时,应按正确顺序列出各要素,并明确定义其起止点(断点)。

现场做法:

- 用A3纸横向画时间轴,左侧写“要素名称”,右侧写“起点信号/终点信号”;

- 起点信号示例:马达声“滴”、手离开按钮、光电开关亮;

- 终点信号示例:手接触工件、屏幕显示“OK”、机器停止移动。

步骤4-用九条准则精修边界

(1)确认必要——发现不必要动作立即停表,改做方法研究;

(2)易于识别——起点、终点误差≤0.1 s;

(3) 时间够短——≥2.4 s(新手≥4 s),短于2.4 s的合并;

(4)自然统一——不要把“伸手、抓取、移动、定位”拆得稀碎,直接写成“抓取并定位扳手”;

(5)不规则与规则分开;

(6)机器定速与操作者可控分开;

(7)固定与变动分开;

(8)外来或偶发要素单独标注;

(9)终点必须明确定义。

步骤5-二次验证:断点回放法

把录像逐帧播放,停在每个断点,让操作者本人确认:“这里是否每次都能分辨?”若答案否定,回到步骤4微调。

步骤6-建要素库

字段示例:工序-要素-类型-起点信号-终点信号-历史平均工时-变动因子。

版本管理:新产品上线只替换“变动要素”,其余复用,减少60 %重新测时工作量。

步骤7-现场发布与培训

- 把要素流程图贴到工位;

- 用5分钟微课教会班组长如何秒表测量;

- 每月复盘,持续更新外来要素。

作业分解不是“越细越好”,而是“边界清晰、类型正确、可测可复用”。 只要牢记原文九条准则,严格执行七步走,就能把复杂的现场动作拆成一张张“可计时、可评比、可共享”的标准卡片,为后续的标准工时、产能平衡、改善提案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石。

来源:优制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