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刚蒙蒙亮,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村民李志强就带上十几个老乡,一头扎进自家的刺梨林里,忙碌采摘。“前两天接到通知,初好公司今天要来收购,得赶早摘新鲜的。”说着,他随手摘下一颗刺梨,“瞧这品相,今年又是好收成!”
金秋的六盘水,山峦叠翠间别有一番丰收景象。
天刚蒙蒙亮,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村民李志强就带上十几个老乡,一头扎进自家的刺梨林里,忙碌采摘。“前两天接到通知,初好公司今天要来收购,得赶早摘新鲜的。”说着,他随手摘下一颗刺梨,“瞧这品相,今年又是好收成!”
从8月20日起,水城区2025年刺梨鲜果收购工作正式启动。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批次对全区23个乡(镇、街道)开展巡回收购,预计今年收购量将突破9000吨。
清晨,野钟乡发射村村民采摘刺梨鲜果。(李佳琪 摄)
“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我们既是让果农的辛苦得到回报,也是为后续的精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该公司鲜果质检员王玉俊表示,在初好公司,一颗刺梨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的“蜕变”,会在24小时内完成。
“没想到乡村里藏着这么多惊喜!希望下次能有机会感受盘州‘刺梨之乡·凉都康养’乡村农文旅路线的魅力。”日前,在2025粤黔协作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现场对接活动中,游客王丽娜在留言板上写道。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李佳琪摄)
从山间野果到富民产业,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六盘水的刺梨,串起了一条全产业链,也绘就了全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途”景。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4亿元,可比价增速3.7%;一产增加值189.52亿元,增速3.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488元,增速7.1%。
眼下,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在乌蒙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扎下根,希望在田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群众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
六盘水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持续推进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做足“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推动一批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和种养殖结构科学调整,大力培育发展优势单品,逐步形成“1+3+N”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群众增收的景象,正在六盘水各地次第绽放。
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庭银家庭农场负责人晏庭银和妻子正在协助周边农户邮寄红心猕猴桃。(李佳琪 摄)
临近中午,走进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庭银家庭农场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疏密有致的架子上绿叶层叠,藤下硕果累累。尽管自家的15亩果子还未到采收期,晏庭银和妻子却早已忙碌起来。
今年,晏庭银又一次担任中国邮政在百车河社区设立的红心猕猴桃收寄点负责人,从8月19日开始,他就协助周边种植户打包发货,让新鲜的猕猴桃第一时间发往全国各地。
2015年,晏庭银抓住水城区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机遇,毅然投身种植,边学边干,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百车河社区80%以上种植户加入有机管护行列、5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猕猴桃实现户均增收数万元。
挂在枝头的猕猴桃鲜果。(李佳琪 摄)
25年前,六盘水开始人工规模化种植猕猴桃;25年后,六盘水猕猴桃优质高产基地超过4余万亩,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万人次,《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更是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向国家标准委备案的市级地方标准体系。
一颗毛果果,不仅成就了一个富民支柱产业,更折射出六盘水扎实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坚实步伐。
路子闯出来,幸福在云端
产业扎根,产品如何走出大山?六盘水以一场“云上村集”作出了生动回答。
6月28日,六枝特区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点展示活动的重头戏——逛“村集”,在牂牁镇西陵村热闹开启。活动聚焦传统手工艺品和地方农特产品,同步推出线下展销和云上直播。一边,传统乡村市集烟火气十足,一边,数字消费浪潮焕发出全新活力。
“村集”航拍。(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纯手工的布依族蜡染,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采自深山百花的六枝蜂蜜,天然醇香,甜而不腻!”镜头前,主播们卖力吆喝,屏幕上点赞不断,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据了解,本次活动整合全市“十百千万”示范园区、基地和企业资源,有效联动六枝特区电商物流产业园以及六枝电商直播基地等平台,组织30余名本土网红主播全程参与。3天时间,吸引观看人数超200万人次,实现销售96845单、销售额达263.87万元。
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电商加持让农产品乘云而上,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过上好日子。这份“稳稳的幸福”在六盘水悄然蔓延,生根开花。
王金兰正在直播。(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是咱们六枝产的黄心洋芋,淀粉含量高,口感细腻……”在六枝特区九龙街道云欣苑活动室,王金兰正对着镜头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分享。这位曾经的普通农妇,如今是木岗冲村农产品仓储中心签约的主播之一,能够从容地向全国网友推介家乡农特产品。
她所在的木岗冲村农产品仓储中心,早已构建起从产品筛选到直播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不仅拓宽了当地农特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截至7月,直接受益农户约361户1413人。
乡村焕新颜,乡愁在身边
在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塘村,一大早,村民赵音波就在自家门口的小菜地里除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几根木棍支撑的旱厕?他笑着说,“通过改厕治理才有了这块小菜地。现在种菜锻炼身体,吃的也新鲜,还美化环境,一举三得!”
不止新塘村,类似的焕新故事也在六盘水其他乡镇上演。水城区以朵街道住武社区,一处长期因垃圾随意倾倒“备受困扰”的空地,如今成了12块划分规整、绿意盎然的党员责任地,彻底告别“清了又倒”的怪圈;盘州市双凤镇封家湾居委会借助“联通数村”云平台,向居民宣讲政策、通报工作,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房前屋后卫生打扫、帮助邻里、抵制滥办酒席,以数字赋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社区居民陈嫦青感慨,“大家参与的意愿高了,生活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盘州市双凤镇封家湾居委会航拍。(盘州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两清两改两治理”不只是简单的环境整治,更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全市已清理残垣断壁1286处、乱堆乱放22260处;新(改)建农村户厕6505户、改圈316户;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373个,治理管控率达51.5%;投入640万元在8个乡镇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四化”目标……
如今,漫步在六盘水的乡间小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愿景,而是实实在在落在村民身边的真切幸福。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