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有一位从建材商人转型的“新农人”,他用工业化的思维耕耘土地,以科技力量赋能传统农业,带领家乡326名乡亲共同走上致富路。他,就是齐鲁乡村之星、合美东九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合兴。
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有一位从建材商人转型的“新农人”,他用工业化的思维耕耘土地,以科技力量赋能传统农业,带领家乡326名乡亲共同走上致富路。他,就是齐鲁乡村之星、合美东九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合兴。
1978年,张合兴出生在黄河入海口一个普通农家。清晨鸡鸣声中,父母扛锄头下地的背影是他最早的记忆;金黄打谷场上,母亲弯腰拾穗时滚落的汗珠,成为他对劳动最直观的认知。少年记忆里,他跟着父亲用木犁翻耕盐碱地,凝视翻起的土块在阳光下泛起盐霜,父亲那句“人勤地不懒”的叹息,像麦种般深扎心底。2022年,这位掌舵年销售额超两亿元建材企业的创业者毅然返乡,创立了合美东九农业种植合作社。
从企业家到“新农人”
“当时都说我疯了。”提及创业抉择,张合兴嘴角泛起笑意,因为他选择了投入巨大、回报缓慢的粮食种植。2021年与村支书的深夜长谈,扭转了这位成功企业家的命运轨迹。彼时建材生意正处巅峰,他却决然回到出生的小村庄。漫步在家乡东九村广阔的田地里,这个从建材行业跨界而来的“新农人”,对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新的思考,合作社门口悬挂了八个大字“我尽我力 无愧于心”就是他的返乡初心。“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张合兴说,“总得有人扛起这份担当。”
2022年初,东营市垦利区合美东九农业种植合作社注册成立,张合兴作为控股股东任理事长。此次创业,他并非孤军奋战,身后有上级派下来的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10余名自然人股东,以及代表着100余户326口村民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合作社+N”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村集体、村民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既是沉甸甸的信任,更是压在肩头的责任。
盐碱地上的科技革命
合作社成立后,他陆续整合资金1800余万元,仅个人投资就超过1000万,上新项目、添新设备、引新技术,并建立起“五统一”运行管理机制。在他的努力下,传统种植业逐渐向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迈进,集体资产盘活,农民实现增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流,他的“兴农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科技力量正重塑传统农耕的面貌。
“农业早就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张合兴说道。合作社成立伊始,张合兴便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定为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便是农业机械化。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经营,他一期投资400余万元,通过集体采购或租赁的方式,组建了一支包含30余台套大型农业服务机械的现代化农机方阵,实现了土地整理、精量播种、绿色植保、节水灌溉、收割储运的全过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不仅能满足自身生产需求,还能为周边传统农户提供订单式农机作业服务,在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科技不仅带来产量跃升,更催生了生产方式变革。450吨/日粮食烘干设施与5000吨仓储基地的建成,年粮食存储和周转量将达到1万吨以上,让农民彻底摆脱“看天吃饭”的桎梏,带动季节性用工1500余个,仅临时用工一项,就可为周边农民增收30余万元。
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合作社首批招募农机驾驶员平均年龄59岁,最年轻的也52岁。面对价值400余万元的智能化农机设备,老人们连连摆手:“这些铁疙瘩,我们可使不来。”
张合兴决定亲自上阵。整整三个月,他白天跟着厂家技术员学习操作维修,晚上研究设备说明书。那段时间,合作社的农机库里总亮着灯,张合兴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趴在拖拉机底下研究液压系统。“董事长变成了修理工。”员工们开玩笑说。“农业需要青春力量。”张合兴坚定表示。在他的带领下,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合作社如今已拥有专职农业机械持证驾驶员4名、专职无人驾驶植保机持证驾驶员5名,用工平均年龄从建社初期的59岁降至42岁。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生产方式。通过“合作社+N”模式,张合兴将分散农户凝聚成规模经营体,与周边养殖场共建的种养循环体系,既化解秸秆处置难题,又削减化肥施用量。
夕阳熔金,张合兴立于田埂,勾勒着他的农业宏图:打造融合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的综合产业基地。“农业不该止于躬耕陇亩。”他目光灼灼,“我们要让农民成为令人艳羡的职业,让乡村化作心之所向的沃土。”
在黄河入海口的村落里,张合兴的试验仍在延续。他以工业思维重构传统农业,用科技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于盐碱地上书写新农人的时代答卷。
来源:东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