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芳: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0:43 1

摘要:“仡佬族刺绣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针法有镂空绣、平绣、滚针绣、打籽绣,讲究疏密有致,彩线颜色以灰色系为主……”在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操作间内,不时传出张忠芳教授指导绣娘刺绣技艺的交谈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双双灵巧的手沿草图在绣布上或勾,或挑,或刺,或缝,不一会儿

微风拂面,树影斑驳。初夏时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处处透露着清凉与闲适。

“仡佬族刺绣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针法有镂空绣、平绣、滚针绣、打籽绣,讲究疏密有致,彩线颜色以灰色系为主……”在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操作间内,不时传出张忠芳教授指导绣娘刺绣技艺的交谈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双双灵巧的手沿草图在绣布上或勾,或挑,或刺,或缝,不一会儿花样便在绣布上初现端倪。

张忠芳从事刺绣事业已近20年,2024年被认定为乡村工匠名师。多年来,张忠芳以针代笔、以线晕色、以布作画,悉心守护古老技艺的精髓,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带动乡村妇女用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

张忠芳(中)走访绣娘了解刺绣技艺。

结缘刺绣:不能让刺绣断了根

毕业于四川戏曲学院的张忠芳,1992年被分配到遵义市川剧团艺术中心工作,负责演出策划和儿童艺术培训。在一次“六一”儿童节舞台表演时,张忠芳负责准备小朋友演出的舞台服装。然而,她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衣服。那时,张忠芳便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舞台服装这么难找,那她能不能自己开一家专门设计、制作舞台服装的公司,做更专业、更有设计感的舞台服装,真正服务剧情和衬托人物,而不仅仅是制作衣服。

经过深思熟虑,2005年,张忠芳辞去遵义市川剧团艺术中心的工作,相继到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纺织学院等院校进修,并购买大量书籍学习服装制作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她被精美的民族传统刺绣工艺深深吸引,于2007年,创办了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此后,张忠芳带着团队奔走在黔北各个村寨采集刺绣技艺,致力于黔北传统服装技艺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

“在乡间民居里,在昏黄油灯下,我亲眼看着绣娘们的针线在指尖游走,用细腻的金丝银线绣出繁复的花鸟纹样,典雅的配色、精美的图案、精湛的工艺让人惊叹。可这些作品却被困在大山里,无人知晓,也没有市场。”最令张忠芳焦心的是,绣娘们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许多人的视力在衰退,每绣一针都要耗费极大精力,而她们的孩子,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几乎没有人继承这项技艺。随着时光流转,古老而珍贵的刺绣工艺和几百上千年的图腾纹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不能让刺绣这门手艺断了根。”张忠芳开始深入到更边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寻找有刺绣技艺的绣娘,挖掘保存她们留存的老绣样和绣品。在这一过程中,张忠芳自己也随身携带绣具,随时随地向绣娘们请教刺绣技艺,反复琢磨各种绣法,日夜钻研,她的手不知被针扎了多少下,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经过努力,她逐渐掌握了多种传统刺绣技法,对刺绣艺术的领悟也愈发深刻。

如今,刺绣已成为张忠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创新融合: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张忠芳的设计创作并未局限于刺绣本身。她深知,要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进行融合与创新。

2013年,贵州省启动“锦绣计划”项目,旨在推动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融合发展。2014年,张忠芳精心复原了一块百年老绣片,并以此进入“锦绣计划”项目。

随着“锦绣计划”项目的实施,张忠芳见识到贵州各地、各民族不同的刺绣工艺、纹样与文化,也意识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刺绣技法各具特色,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于是她带领团队吸纳不同刺绣工艺,取长补短,反复琢磨工艺、拆解技法,融入现代元素进行设计创作,赋予传统刺绣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然而,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张忠芳却意识到:绣娘们只是把刺绣当作手艺,没有当作“产品”来看待,如果刺绣仅停留在展柜里而不融入日常生活,它只能成为被观赏的作品,而非被传承的技艺。

“要让传统刺绣融入现代生活,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色彩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为此,张忠芳开始收集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配色方案,研究博物馆中沉淀百年的经典色彩,拆解奢侈品和高端工艺品的配色逻辑,还多次前往敦煌,在千年壁画里寻找灵感,尝试改变贵州刺绣固有的配色,探寻更适合现代生活的表达方式。

经过长期的系统研究,张忠芳将眼光投向低饱和度的色系,让蓝灰如晨雾般轻盈,让烟粉和奶杏透着温暖的大地气息。此外,她还直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色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族符号,而是成为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视觉语言。

随着对民族特色手工产业的深入研究,2023年,张忠芳打造了一家面积300平方米的“抱撲”文创空间,进行黔北刺绣、蜡染、织锦等系列产品制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及体验,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抱撲”文创空间内,各式展柜上摆放着山海经系列、仡佬族傩面系列、仡佬族二十四节气系列、十二星座系列等不同主题、精美又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仡佬族二十四节气香包展示区,张忠芳讲述着她的创作经历和初衷:“这些香包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点,结合中国古老的香包形状,选用传统色系绣布和仡佬族刺绣纹样,进行不同的刺绣配色,历时一年多制作而成的,24款香包均有不同寓意,或意为消灾避祸,或意为驱赶蚊虫,或祈愿家人健康长寿……我们希望透过这些香包传播仡佬族的独特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祖国各民族山河之美、智慧之美、文化之美、风俗之美。”

传承发展:巧手编织“增收路”

已在刺绣行业深耕多年的张忠芳,在技艺渐精、事业有成的同时,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了数百人实现稳定就业,在一针一线中“绣”出温暖产业。

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绣娘李达先已年过六旬,家在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李达先的奶奶是一名绣娘,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就喜爱刺绣并跟着奶奶学习,自身的天赋加上勤学苦练,让她成为一名刺绣能手。李达先手中的绣线就像画笔,绣出的人物活灵活现,花鸟栩栩如生。在李达先看来,让自己的爱好成为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在公司已经5年了,主要做数纱绣、布贴绣、打籽绣,无论是图样的绘制、刺绣的技艺,还是色线的搭配,我都很熟,有时还会为村里的其他妇女教授刺绣技能,讲解针法变换、图案构形等方面的技巧。”谈及刺绣工作,李达先笑着说,“这里离家近,走路上班只需要几分钟,特别方便,而且工作稳定,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既可以照顾家里、增加收入,又能传承民族文化,实现自我价值,很开心。”

在技艺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张忠芳还到各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刺绣培训,鼓励妇女学习刺绣,引领她们成为绣娘,实现就业,织出一条增收致富的锦绣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张忠芳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发现了一批年轻且具有潜力的绣娘群体,为此她特别启动“背带妈妈”公益刺绣培训计划,开展系统教学,让参与者既获得稳定收入,更增强文化自信。

“培训过程中,我会从最基础的针法讲起,耐心细致地演示每一个步骤,确保学员们掌握要点,还会根据学员们的不同水平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因材施教。对于初学者,手把手教授,从如何穿针引线到如何绣出简单的图案;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则引导她们发挥创意,尝试新的针法和图案设计。”张忠芳笑着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绣娘过上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幸福新生活。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张忠芳常说的一句话,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毫无保留地传授刺绣技艺。目前,张忠芳举行的培训已惠及1000余人,培养出优秀绣娘200余人。在她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留守妇女、困难家庭妇女实现了灵活居家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20年来,我的足迹遍布遵义市各个县市区的所有少数民族村寨,收录了大量黔北地区苗族、仡佬族等民族的刺绣纹样、雕刻图案,编纂成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黔北地区民族手工艺档案。这份涵盖技艺流程、纹样图谱、传承人资料的集册,是我为乡村振兴贡献的一份力量。”张忠芳说,“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今后,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创新思路,不断传承和发扬刺绣技艺,让黔北传统文化在时代更迭中,依然能被看见、被使用、被珍惜,让刺绣产业继续富民,让更多群众‘绣’出美好新生活。”

监 制:韩世雄编 辑:张琼文

来源:中国扶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