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乡行・师语心声丨从导师到朋友:我与基层文化的双向奔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1:05 1

摘要:当青石板路上的晨露沾湿裤脚,当文化站里的老照片在指尖滑过,我才真正懂得——这双脚丈量的不只是基层的土地,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相遇。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中的新闻导师,这半年的实践让我彻底撕掉了"老师"的标签:蹲在茶田中听老乡说收成时,我是学生;在非遗工坊

当青石板路上的晨露沾湿裤脚,当文化站里的老照片在指尖滑过,我才真正懂得——这双脚丈量的不只是基层的土地,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相遇。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中的新闻导师,这半年的实践让我彻底撕掉了"老师"的标签:蹲在茶田中听老乡说收成时,我是学生;在非遗工坊里跟着竹编艺人学手艺时,我是学徒;而当县融媒体中心的小伙子举着改了五版的短视频脚本眼里冒光时,我突然明白:原来文化帮扶哪是什么“单向输出”,分明是情感的共鸣与价值的共创。就像两双手一起把希望的种子埋进土里,等着它生根发芽……

以导师之责:在活动与评审中点亮实践之光

抵达靖安县的第一天,我便以评审身份参与“文明之光 实践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大赛。在审阅20余个基层项目时,既看到了“理论宣讲+文艺汇演”的创新形式,也发现部分项目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帮扶的首要任务是校准方向——引导基层工作者将“群众需求”作为核心标尺。

随后,在宜春市文明实践员风采大赛中,我重点指导靖安县选手,逐字逐句审改稿件时,发现选手们擅长用故事打动人心,但在政策解读的精准性上有所欠缺。通过“案例拆解+场景模拟”的培训方式,我们将“乡村振兴”等宏大主题转化为“村口老党员的账本”“返乡青年的直播间”等具象叙事,并针对性训练手势、语调等形体表达。当选手在舞台上自信展现基层实践成果并获得佳绩时,我真正理解了“导师”二字的分量:不仅要传授技巧,更要唤醒表达的勇气与自信。

以客人之眼: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乡土中国

靖安生活节的参与,让我从“观察者”变为“体验者”。漫步在文明集市,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竹编技艺,村民用方言演唱的民谣里藏着靖安独有的生活智慧,而“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这次经历打破了我对“基层文化”的刻板印象:乡土文化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活水”。靖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动能时,既保留了“采菊东篱下”的诗意,又注入了“数字游民”的新潮,这种平衡让我深思文化传承的本质——不是守护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机。

以朋友之心:在文博会中架起双向桥梁

在首届江西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以“靖安推介官”的身份向领导嘉宾介绍当地特色。当我讲述靖安白茶从唐代贡茶到如今“一杯清茶带火一个产业链”的故事时,台下参展商和媒体饶有兴致地倾听,我突然明白“朋友式推介”的独特价值——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倾听需求后的精准对接。

记得有位文旅企业负责人询问靖安特产资源后,我立即联系靖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促成对接。这种“现场搭桥”让文博会从“展示窗口”变为“合作纽带”,也让我的角色超越了“介绍者”,成为基层文化资源与外部机遇之间的“牵线人”。

以帮扶之力:在精准施策中破解基层痛点

帮扶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按需选派”的深意。除了靖安县的工作外,我还积极响应其他同事的帮扶需求。在石城县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农特产品优质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年轻人虽尝试短视频宣传,却因缺乏专业技巧导致传播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痛点,我们设计了“三天实操训练营”,从脚本策划到剪辑技巧全程手把手教学,带着学员走进田间地头拍摄采摘实况。

无独有偶,在青原区融媒体中心的讲座中我们聚焦“基层宣传如何破圈”,通过拆解“非遗传承人vlog”等爆款案例,帮助学员掌握“小切口讲大主题”的传播逻辑。当看到学员们的作品从“生硬说教”变为“故事化表达”,播放量从几百跃升至数万时,我真切感受到:文化帮扶的核心是“授人以渔”,让基层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

结语:在角色转换中践行文化担当

从导师到客人,从朋友到帮扶者,四个角色的交织让我对“文化为民”有了更深理解,基层文化工作既要“仰望星空把握政策方向与时代脉搏,更要脚踏实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感悟在文化帮扶的道路上既做知识的传递者,更做情感的连接者,让文明实践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新闻导师 蒋建敏)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