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上层建筑,奉献新闻教育 ——方汉奇先生评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的历史贡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1:04 1

摘要:9月5日,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咏梅教授一行人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采访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请教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的历史贡献。采访结束后,方先生欣然题词:“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

9月5日,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咏梅教授一行人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采访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请教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的历史贡献。采访结束后,方先生欣然题词:“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

方汉奇先生题词 仇泽睿摄

王咏梅教授承担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大学共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红色新闻采访实践教学项目“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方先生肯定了开展这一项目的价值,说:“‘北上南下’是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分,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特殊产物”,值得研究。

方汉奇先生接受采访 王咏梅摄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期间,《大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机关报向全国输送了大量新闻工作者,为各地方党报的创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山东出发北上东北、省内支援和南下大半个中国的新闻干部共计有千人之多。

“山东为全国输送干部,因为山东的文化比较发达,教育比较发达。”方先生分析道,“山东人文荟萃,所以有办报的传统、传承,作用和影响很大,在上海办报的很多骨干力量是山东人。”他早就关注过恽逸群等从山东解放区南下的新闻干部,曾称恽逸群为“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一个难得的多面手”,认为恽逸群在济南创办的《新民主报》为《大众日报》和上海《解放日报》提供了城市办报的经验,并输送了熟练的新闻干部,“在历史上,《新民主报》功不可没。”

1950年至1953年方先生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同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十分熟悉上海的文化历史。他说:“上海从近代开始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就是新闻事业最开始起步的重要的基地。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报纸、有影响的报纸、创办时间比较长的报纸和媒体,还有办报的人物、人才,都是在整个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起步的。”而“山东新闻干部到上海三角区域做出开拓性的工作,山东人在上海地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济南日报》报史馆展出的《新民主报》 王咏梅摄

北上南下的新闻干部不仅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有的还投身教育事业、培养新闻人才。方先生娓娓道来:“解放初期、解放以前,大学的新闻系的师资主要从城市报纸、都市报纸、或者海内外的媒体中通过实践成长起来的。有的是念新闻院校,受专业教育发展起来;也有一些是两重的关系。”解放后,社会主义新闻教学事业师资缺乏,老解放区新闻工作者参与到了新闻教学之中。这些从一线新闻干将转变而来的新闻教育工作者,“他们对新闻规律的掌握,特别是对共产党的新闻规律的掌握”,方先生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先有实践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进入教学领域,有所发挥、有所传承,和新闻教育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开始于新闻实践,然后落实到新闻教育的具体运作上”,“既有新闻实践的经验,又有人文社会、新闻的这个学科的基础,左右都逢源,所以他们能做好教学工作。”

他们中不乏在山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例如出生于山东高密的王中。1937年,王中肄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曾任山东解放区《农民报》、《鲁中日报》、《大众日报》编辑主任、总编,新华社山东分社主任。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副教务长、新闻系主任、复旦大学分校校长。方先生恳切地说:“王中是大学二年级,学历比西北地区、内地的很多老干部要高。”“学历高,他知道的多,他有一些形成的想法和观点和他受的教育有关系。农村出身的干部,没有他的一些经历,所以也就没有他的一些想法。”

1979年,王中在讲课。

还有一些人在革命中心延安接受过教育,如包慧。方先生回忆包慧时说:“我认识包慧是在她中年四十岁左右,讲话细声细气、斯斯文文的,说一口带着吴语口音的普通话。”包慧于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38年前往延安,随后毕业于延安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及其高级研究班。194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由《农民报》社调至山东省《大众日报》社。1978年,包慧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担任编辑教研室主任。期间,与同事合作编写《报纸编辑学》,获部级一等奖。

1946年春,大众日报记者编辑在临沂编辑部。左起:辛冠洁、包慧、丁九、朱民

他们之中也有人很早便参加了新闻宣传工作,例如15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的刘爱芝。方先生记得:“刘爱芝比我还大两岁,讲话山东口音很重。”他于1924年出生在山东寿光,1938年便参加革命,1945年担任《大众日报》记者,北上后,于1948年任《东北日报》记者。曾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研究室讲师,参加我国第一部无产阶级革命报刊史《中国现代报刊史》的编写工作,又于1957年末调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图为刘爱芝同志

方先生总结道:刘爱芝等“从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起步,以无产阶级的立场掌握了新闻报道的手段,比较熟悉地去驾驭和运作,成为解放初期党的新闻事业的骨干力量。”早在三十多年前,方先生就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说过:“有这样的一些老同志在,共产党成立以后的那一部分报刊史,就理应让老同志们让党员讲。”现在他又解释道:因为“他们有实践、他们有经验、他们有经历,他们又在从事这个时间段的新闻历史的教学工作,就很自然的融合起来。他们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王咏梅教授向方先生介绍:这个暑假以来,她和学生南下杭州、南京、上海、常州,北上哈尔滨、长春、沈阳、丹东、大连,跨越6省,参观调研了《浙江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黑龙江日报》等7家报史馆或报史长廊,采访了20多位历史亲历者、新闻干部后代及新闻史专家。方先生听完介绍后,说,“像包慧、刘爱芝这些人就是解放初期的党报的骨干”,“媒体掌握在党组织手里,然后媒体的运作要靠党员中的一些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来驾驭。他们在党内的这种基础和锻炼,是他们能够具备党的宣传工作骨干的条件。”他指出:“当代的新闻人应该从包慧、刘爱芝身上学习他们坚定的党性原则,要学习他们做一个党的宣传工作者。”

当王咏梅教授请求方先生题词时,他欣然应允,提笔写下:“重走山东新闻干部北上南下之路!”99岁的方先生一连写了两遍,并在最后落下了一个惊叹号,仿佛是对新闻学子们的殷切嘱托。

方汉奇先生的题字。王咏梅摄

文/仇泽睿、王咏梅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