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末的常州,睡莲正以“水中女神”的姿态绽放着“花生”的最后一场芳华。9月2日上午,在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花园村的一隅水塘边,25岁的李潇俯身拨开浮萍,指尖轻触一朵微型睡莲的花瓣,青春的脸庞上掩不住笑容和激动——这是他潜心培育的“潇洒莲坞”,是中国微小型睡莲育种
夏末的常州,睡莲正以“水中女神”的姿态绽放着“花生”的最后一场芳华。9月2日上午,在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花园村的一隅水塘边,25岁的李潇俯身拨开浮萍,指尖轻触一朵微型睡莲的花瓣,青春的脸庞上掩不住笑容和激动——这是他潜心培育的“潇洒莲坞”,是中国微小型睡莲育种领域的一方奇迹。
从6平方米阳台到6亩基地
一位“新农人”的十年坚守
当无人机的航拍镜头掠过“潇洒莲坞”所在的6亩水塘,呈现在眼前的是500余种睡莲与水生植物在碧波中摇曳生姿的风情,其中100余个新品种正以“李潇”之名向世界宣告:中国青年在微型睡莲育种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突破的跨越。
“这两个是我培育的睡莲后代,都属于微小型品种。”李潇蹲在泥塘边,裤脚沾满淤泥,手中两株睡莲不过掌心大小,“我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出粉色或红色的微型耐寒品种。要知道,全球耐寒睡莲中唯一的微型种‘海尔芙拉’已经存在了146年,始终没有同类突破。”
把时针拨回2015年,那时的初中生李潇第一次在网页上见到“海尔芙拉”的图片,便被这种“掌上莲花”的灵动与美丽深深吸引。当时没有专业培育设备,他就将家中6平方米的阳台改造成“实验室”,几十个陶盆陶缸挤满了窗台。母亲徐萍起初颇感无奈:“家里太乱了,但孩子喜欢,也只能支持。”
十年磨一剑
攻克微型睡莲的“世界难题”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李潇,靠着自学植物学论文与书籍,大学毕业后在阳台上一待就是1000多个日夜。2019年,他选育的“羽心净”“恋爱糖果”,以及跟同学一起选育出来的微小型耐寒睡莲品种“方仪”,共三个品种成功通过国际睡莲水景园艺协会(IWGS)认证,成为首批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微小型睡莲品种。
“杂交育种没有想象中高大上,关键是坚持与大量尝试。”李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5000余个睡莲品种的特性,“我的育种方法是先找到市场空白,比如微型红色品种稀少,就从现有品种中筛选父本母本,反复杂交。”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杂交成功率不足5%,种子需两年才能开花,性状稳定更需三年观察期。而李潇一直忙并快乐着。
2024年的国际睡莲水景园艺协会睡莲竞赛上,李潇的“做梦的豆豆”一举摘得“最佳新小型睡莲”与“年度最佳新睡莲总冠军”双料桂冠。这株重瓣微型睡莲以周正花型与鲜红色彩打破行业认知——此前,微型睡莲从未出现重瓣品种,红色系更被视为“禁区”。同期,“福”以纯正中国红问鼎“最佳新耐寒睡莲”,成为睡莲界首个突破紫色调的红色品种。
“中国红”惊艳世界
用专利守护育种人尊严
如今,“做梦的豆豆”与“福”的种子被国内外研究机构与花商争相求购,但李潇选择暂缓销售:“新品种必须先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通过2—3年观察期才能流通。”
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将获奖品种制成永生花,并在朋友圈试销具有“安神、消炎、美容”功效的莲花茶。
从阳台“玩家”到常州市“十佳新农人”,从计算机学生到青联委员,李潇用十年证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母亲徐萍的转变最具说服力:“以前总觉得搞农业又苦又累,现在看他拿奖、上新闻,朋友都夸‘你儿子了不起’,我们当然全力支持。”
泥塘里的青春
致敬每一个种下梦想的人
为了“潇洒莲坞”,现在的李潇每天要5—6小时泡在泥塘里,除草、授粉、记录性状。他的故事,是年轻一代对梦想最炽热的诠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奇才异能,只有脚踏实地的创新。
正如李潇所言:“农业苦,育种更苦,但当你培育出全世界都没有的品种,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在这片6亩的泥塘中,一朵以“中国红”为名的青春之花,正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绚烂。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