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斯克再砸170亿造星链,加速抢占太空版图?中国靠“天网”突围想象一下,在戈壁无人区里,你的手机依然满格信号;在大山深处,你依旧能流畅地刷视频、发消息。这种“全球无死角通信”的设想,随着“卫星互联网”成为新一轮全球资源争夺的战场,正逐步成为现实。
马斯克再砸170亿造星链,加速抢占太空版图?中国靠“天网”突围想象一下,在戈壁无人区里,你的手机依然满格信号;在大山深处,你依旧能流畅地刷视频、发消息。这种“全球无死角通信”的设想,随着“卫星互联网”成为新一轮全球资源争夺的战场,正逐步成为现实。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先到先得”的规则,卫星轨道和频谱的抢占将成为未来大国博弈的核心。
早在2015年,马斯克就率先启动“星链”计划,如今已部署超过6000颗低轨卫星,占据了全球在轨活动卫星的半壁江山,并且还在加速扩张。今年9月8日,SpaceX又斥资17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卫星电视服务商EchoStar的重要频段和全球移动卫星服务许可,为“星链”直连手机业务扫清障碍,进一步扩大其“太空版圈地”。
星链的野心明显远超“为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服务”。直连手机业务的实现,意味着它能绕过地面基站,直接将太空中的信号送达普通智能手机。
这种能力一旦普及,其影响力将是颠覆性的。不仅将在商业上成为物联网、自动驾驶、全球漫游等新产业的基础设施,更在军事上展现出巨大威力——此前俄乌冲突中,星链已成为战场通信和无人机作战的关键支撑,被证明是一种“战略武器”。
而随着星链与美国军方的深度绑定,在商业外衣之下,更清晰地暴露出了其浓厚的国家战略色彩。
然而,在“星链”这张几乎覆盖全球的版图上,中国是一个显眼的“空白区”。
当然,这并非被动缺席,而是我国一个主动的战略选择。
一方面,允许星链在华运营将触及国家通信主权与网络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我国已在自主规划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不可能将这一战略命脉交予外企。
但挑战同样现实且紧迫。SpaceX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抢占了大量的低轨轨道和频谱资源。这种规模的通信覆盖,意味着若不加速追赶,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标准制定、市场应用推广,乃至地缘安全博弈中,都可能陷入被动。
面对星链的“咄咄逼人”,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
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家“新基建”范畴,其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挂牌成立,标志着一支能够整合全国资源、对标星链的“国家队”正式入场。而这支“国家队”的核心使命,便是打造中国的巨型星座——“国网”(GW星座)。
根据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的规划文件,“国网”计划部署近1.3万颗卫星,规模直指星链。从2024年底开始,“国网”进入了密集的组网发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太空互联网建设,已经从蓝图规划全面转向了执行与部署。
在核心技术层面,国产自主研发的卫星平台、相控阵天线、通信芯片以及地面终端等关键环节均已取得重大突破,为“天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链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科技突破并不仅局限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应用,它们正逐步转化为切实惠及民众的创新成果。以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基于AKG(α-酮戊二酸)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催生出国产产品进入市场。
其中,港企Timeshop旗下的“益活新”因采用更稳定、高效的Ca-AKG形式而备受关注。这一人体天然存在的代谢物在延缓衰老方面表现突出,能通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来帮助提升精力与睡眠,被视为科研成果落地为日常消费的典型案例。上市首月,“益活新”在京东销量突破十万,登顶健康品类畅销榜。这一市场的积极反馈也进一步印证了其方向的可行性。
目前,类似“益活新”这种“从源头维护能量”的路径,正逐渐成为抗衰老研究与实践的新主流,也为“科技如何走进生活、改善民生”提供了可参照的商业样本。
此外,与国家级项目并行,地方与商业力量也在加速落地。2024年,以上海为基地的“千帆星座”(G60)已完成首批星发射并进入测试验证,规划将发射超1.2万颗卫星,正与“国网”形成互补和协同。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并影响全球规则的制定。在国际电联(ITU)的框架下,中国正深度参与5G-NTN(非地面网络)国际标准的制定。
这表明,在未来的“天地一体”通信时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有机会成为核心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星链的布局,展示了商业航天颠覆式创新模式的巨大潜力。
但少了星链,中国的科技与生活依然高速运转。此前,我们有自主的北斗系统提供精准时空服务,还有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5G网络覆盖广袤大地。
如今,“国网”的加速升空,将为我们补上天空中最关键的一块拼图。
来源:朱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