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内分泌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谨记“2不做3不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1:27 1

摘要:白露一过,凉意上身。门诊里糖友们的血糖开始“蹿高”。有的原本控制得不错,最近早上空腹血糖直奔8以上;有的本来只是餐后偏高,现在连糖化都往9靠拢。不是药不灵了,是季节变了,身体的“节奏”跟着乱了。

白露一过,凉意上身。门诊里糖友们的血糖开始“蹿高”。有的原本控制得不错,最近早上空腹血糖直奔8以上;有的本来只是餐后偏高,现在连糖化都往9靠拢。不是药不灵了,是季节变了,身体的“节奏”跟着乱了。

糖尿病不是按季节休息的病,但季节变化确实会扰乱血糖的“节拍器”。尤其是白露之后,寒气初生,昼热夜凉,这时候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就像车子突然提速),胰岛素抵抗会加重,肝脏也开始“偷偷”输出更多葡萄糖。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把血糖往上推。

糖友们,这个节气之后,有几件事真的不能再随便做了。有些习惯,看似小事,实则能把你的血糖“拉爆表”。今天我们就说清楚,白露之后,糖尿病患者要谨记“2不做3不吃”。

不做的第一件事:不贪凉晨练

不少人一入秋就开始早起锻炼,晨跑、打太极、公园走圈圈。听上去很健康,但对糖尿病人来说,白露之后的早晨,是个“高风险时段”。

清晨气温低,血管收缩加剧交感神经兴奋血糖和血压容易同时升高。这时候突然运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有研究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在清晨5点到8点之间发生心梗的风险,是其他时间段的2.3倍

尤其是空腹运动,会导致肝糖分解过度(就像仓库自己偷偷放货),反而让血糖更不稳。曾有阿姨晨练途中突然晕倒,送来急诊才发现空腹血糖低到3.2,接着反跳到16。血糖像过山车,胰岛都要喘不过气。

建议是:锻炼时间尽量安排在上午9点后或下午4点前,避开清晨寒凉时段。运动前吃点东西,控制在15克碳水左右,比如半个馒头、一小碗燕麦粥,别空着肚子上阵。

不做的第二件事:不熬夜刷手机

秋天的夜,总是让人想“多熬一会”。夜深人静,手机一刷就是两小时。但对糖尿病人来说,熬夜不是“多看一集剧”的问题,而是实打实的血糖风险放大器

褪黑激素分泌紊乱会打乱胰岛素的生物节律,让血糖调节能力下降。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高出0.7,这不是小数,是一个疗程都难拉回来的差距。

熬夜会刺激皮质醇分泌(类似于身体的“应激荷尔蒙”),会让早晨的空腹血糖持续偏高。门诊有个年轻小伙子,药吃得挺好,饮食管得也严,就是血糖控制不上。后来一问,原来每天凌晨两点才睡,睡前还要吃点“夜宵”。这不是控制,是折腾。

别再熬夜了。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建立固定作息,保障7小时高质量睡眠,这比多吃一片药管用得多。

接下来是“3不吃”,说实话,这几样东西,在白露之后,真的该拉入“黑名单”。

第一不吃:糯米类黏食

刚过白露,超市、菜市场、外卖平台,全是桂花糯米藕、糖炒栗子、糍粑年糕。秋天就该吃点糯米暖胃?对正常人是情调,对糖尿病人是陷阱。

糯米的升糖指数高达87,比白米饭还高。它在胃里停留时间短,进入肠道后迅速被分解吸收,直接拉高餐后血糖。而且黏糯的东西容易吃多,一不小心就超量。

有个“糯米控”阿姨,白露后每天早上一个糯米团子,下午一盘糖炒栗子,觉得自己吃得少。结果一查糖化血红蛋白,飙到9.2,她还一脸懵:“我都没吃甜食啊。”

提醒一句,“甜”不是唯一的血糖杀手,“黏”才是最隐蔽的敌人。白露之后,糯米类、年糕、汤圆、糖炒栗子、芋圆奶茶,统统绕行。如果实在嘴馋,一小口解馋就好,别当主食吃。

第二不吃:浓汤火锅

秋风一起,火锅就来了。尤其是“养生版”火锅,骨汤、菌汤、羊肉锅,一口下去暖到心里。但糖友们,这锅汤,问题大着呢。

先说一个冷知识:涮过菜的火锅汤,油脂和盐含量是原汤的2到3倍。每喝一碗,看似清淡,实则摄入近20克脂肪和超过1000毫克钠盐,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升得更快更猛。

而且火锅里的蘸料也是“隐形地雷”,芝麻酱、沙茶酱、糖蒜、花生碎,这些加起来,一顿饭能让血糖波动成“心电图”。

如果实在想吃火锅,别喝汤,少蘸料,多吃蔬菜和豆腐,主食只吃半碗杂粮饭,肉类选择瘦肉、去皮鸡肉,控制总量,别边吃边聊吃两小时。

第三不吃:“秋补”类滋补品

一入秋,家里人就开始安排“补”——党参黄芪炖鸡、红枣枸杞银耳汤、阿胶糕、蜂蜜水……看上去是养身,吃进去却可能是血糖灾难。

很多滋补品含糖量极高,尤其是红枣、银耳羹、阿胶糕,天然糖也会升血糖。别被“无添加”骗了,那是商家的包装,不是血糖的保护伞。

过度使用补品,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脂肪肝、胰岛负担加重。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研究显示,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过度进补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普遍偏高,且胖得更快。

建议很简单:糖友不需要“补”,需要“稳”。别轻信所谓秋补养生秘方,真的想调理身体,先从规律作息、饮食控糖、监测血糖做起。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靠“补”治的,是靠细节“熬”出来的。

白露之后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容易忽略身体变化的时候。气候舒适,人也松懈;饭吃多一点,觉少睡一点,身体的“血糖平衡木”就开始晃了。

这时候,稳住,就是胜利。

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会因为白露升糖,但每一个不注意细节的人,血糖都可能悄悄失控。血糖像水缸,进多一瓢,可能不溢;进多十瓢,就满了。

控制血糖,不是做几件“大事”,而是把“小事”坚持下去。少吃一口糯米团,多睡一小时觉,晚点出门散步,早点回家关手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才是真正守住健康的“底线”。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215-219.
[2]刘艳.糖尿病患者晨练与低血糖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5):403-406.
[3]周婷婷.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8):715-719.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