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教师 | 刘自云:孩子们的“光头干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1:35 1

摘要:在泸水市鲁掌镇,有一所特殊的学校——鲁掌山城附中,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温馨港湾,更是孩子们找回亲情和尊严的地方,校长刘自云和他的同事们就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用爱与坚守,护航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刘自云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光头干爹”。

在泸水市鲁掌镇,有一所特殊的学校——鲁掌山城附中,这里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温馨港湾,更是孩子们找回亲情和尊严的地方,校长刘自云和他的同事们就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用爱与坚守,护航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刘自云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光头干爹”。

专门教育启新程

学校秉承“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不放过、不放弃”的管理理念,借鉴军事化管理模式,让孩子们步入教育的正轨。从早操到军事训练,再到德育课堂,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的作息时间、规范的日常行为、严谨的纪律要求,让孩子们在严格的约束中逐渐学会自律,学会尊重规则。

以爱育心唤回归

“先做人后读书再做事,让孩子受益终生”,校园内,红底黄字的办学宗旨格外醒目;学生宿舍里,洁白的床单没有一点褶皱,被子叠成“豆腐块”,鞋子摆放整齐。

校长刘自云曾在普通中学当过班主任,做过政教主任,在如今的鲁掌山城附中,他对自己和老师的要求是,要做学生的亲人。日常生活中,他叫女生“姑娘”,喊男生“儿子”。

“必须亲情管理,用爱去感化他们。最好的关系不是师生,也不是朋友,而是亲人。有孩子的老师,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没有孩子的,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只有亲情式的教育,才能让这些孩子感知到:没有一个人放弃他们。”刘自云说。

“挺开心的,他把我们当成他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在我心里,他就像父亲一样。感觉他就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我觉得挺幸运的。”学生小文(化名)表示。

亲情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更体现在学生对于家长的感恩。学生小路(化名)的父亲已是第二次来探望了,每次来,他都给孩子带来爱吃的零食,小路给父亲下跪磕头的那一刻,父亲心中百感交集。

“以前在家的时候,孩子很不听话,爱玩手机,还跟着一些朋友不学好,什么事情都不做。刚才给我磕头的时候,觉得懂事了很多,很感动。”小路父亲感慨地说,眼里闪着泪花。

手机盛行的时代,一封家书成为连接孩子与家人的情感纽带,刘自云鼓励孩子们定期写家书,向家人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决心。孩子们在书信中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改变。通过家书,孩子们学会了感恩与孝顺,懂得了珍惜与努力。

多元教育促成长

按照“高要求、高标准、高规格”的办学要求,学校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团委、妇联、卫健等部门多方联动,适时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教育活动、青少年权益保护等工作,增强了孩子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在刘自云的带领下,学校秉持“挽救孩子、造就人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理念,创新性地开展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倡导教师“回归教材、回归课标、回归课堂”,通过定期质量分析、模拟考试等举措严把教学质量关。

面对师资紧缺的情况,刘自云推行“一师多学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跨学科授课,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按国家标准开设,同时兼顾历史、地理等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与常规学校教学内容无缝对接。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补差班”,强化基础读写与计算能力,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生一档”动态跟踪机制,为每名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确保文化学习与行为矫治同步推进。

学校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课间操跳起民族八套舞,军训中融入竞技性和娱乐性的体能训练,乒乓球比赛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还通过积分制奖励模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每天必看《法治在线》《道德观察》《新闻联播》等节目,不断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促进反思与成长。

“在原籍学校我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觉得学习和不学习,出去外面还不是一样打工。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学习是有多么地重要,我发现读书可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却是最好的出路。”多元化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进步,原本就喜欢写作的小方(化名)在老师的鼓励下投稿,并在《怒江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作文集》上发表了作文,这让她坚定了走出校门后继续读书的信念。

在刘自云看来,矫治教育不仅仅是行为上的纠正,更是心灵上的救赎。他特别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组织心理学知识学习与讨论,与专业的心理老师一起,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揭开人生的迷茫,抚慰受伤的心灵。

“我们最注重的就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的波动,平时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真正存在的问题,解开他们的心结。”教辅人员胡迎说。

2025年,学校中考成绩斐然,多数学生达到学业水平合格标准,部分学生考入理想的职业技术学校;更有一名学生在教师团队的精心培养下突破自我,成功升入普通高中,取得了该校教育矫治的新突破。

劳动实践育新人

学校拥有一片属于校产的20亩土地和占地500多平方米的饲养圈舍,全校教师、教辅人员、民辅警及学生,在土地上开荒种地,饲养鸡鸭鹅、高黎贡山猪,清理淤塘。师生们一起挖地、翻土、播种、浇水、采摘、品尝……每一次劳动都充满了汗水与艰辛,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人退缩,没有人抱怨。来到学校11个月,小华(化名)学会了种菜、喂猪、喂鸡、喂兔子,在劳动中收获了成就感。

“以前什么都不会,父母叫我干活,我都不想干,但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觉得很有成就感,也体会到了父母在烈日下干活的艰辛。以后要帮父母多干点活,让父母少累一点。”小华说。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只有这样,当他们走出校门之后,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刘自云说。

“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玩废一个孩子,将会影响一家四代人”。刘自云常跟老师和教辅人员说的一句话是,“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创造一个奇迹。”给孩子们说得最多的是,“忘记过去,活在当下,以学校为家,在这个家庭中改变自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能找回尊严,当离开学校的时候,能让家长接受、让学校接纳、让社会认可。

未来,刘自云打算进一步丰富劳动实践课的内容,给孩子们教授更多的劳动技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求生存的技能,将来不被生活淘汰、不被社会淘汰。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陈兰 余波华

来源:小菲爱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