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以来,临沧教育工作浓墨重彩,临沧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启动运行,临沧职业学院稳定招生,临翔小学、临翔区三中、民办学校嘉育中学建成招生,临沧市第一中学恢复初中招生,一大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成绩可圈可点。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去年以来,临沧教育工作浓墨重彩,临沧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启动运行,临沧职业学院稳定招生,临翔小学、临翔区三中、民办学校嘉育中学建成招生,临沧市第一中学恢复初中招生,一大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成绩可圈可点。
临沧是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根本之策。如今,临沧正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力和改革创新的决心勇气,走出了一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教育公平的生动答卷。
当琅琅书声在城乡校园回荡,当万千学子踏进名校之门,当佤山少年站上全国舞台,当理想的种子在边疆破土生长……无数个体命运的改写,汇聚成边疆教育振兴的壮阔图景。
临沧市第一中学。
破茧成蝶,临沧市一中引领教育革新
临沧教育的腾飞,始于临沧市第一中学的“涅槃重生”。10余年前,这所区域重点中学由于师资薄弱、管理粗放等因素,优质生源大量外流,教学质量滑落谷底。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2009年,临沧市委、市政府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赋予临沧市一中充分办学自主权,配套政策资金支持。
临沧市第一中学学生在人工智能实验室上课。
学校提出“细、严、实、新、恒”的管理理念,建立70余项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重塑教风和校风。教研教学上,从备课、上课、备考到作业辅导、评价反馈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大单元集体备课。课堂模式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讲题、课堂复述、当堂检测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一系列改革,学校教风学风得到根本转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临沧市一中高分段人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茅,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78人,向“985”“211”高校输送学生4471人。
更可贵的是,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开设科技创新、演讲辩论、书法绘画等30多个社团,注重特长培养,激发学生潜能。正是这样的多元平台,让众多边疆学子以美术、音乐、体育、科创等专项特长,叩响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之门。
春满云岭,集团化办学普惠边疆
一枝独放不是春,尽管临沧市一中在市内和省内的表现很亮眼,但不得不承认临沧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全省发达州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临沧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024年,临沧市组建覆盖8县(区)的普通高中教育集团,以临沧市一中为龙头,通过管理方式、教学教研一体化,建立“联考机制+名师共享+线上教研+跟岗培训+进校帮扶”的一整套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共享辐射。
一年多来,临沧市一中选派中层干部常驻临翔区、凤庆县开展驻校帮扶,9大学科组长深入县(区)联合教研;每月按年级、分主题开展线上教研,定期推送优质试题资源包,开展“名师课堂”直播课;各成员校累计派出241名管理层和教师到主校跟岗学习,全过程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2025年,镇康县78名学子被985、211高校录取。
镇康县一中建立“五精”教学机制,2025年本科上线率达72.28%,高质量指标领跑全市8县(区);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让边疆学子“同上一堂课”,本科上线、高分段人数创历史新高。凤庆、双江、耿马等地高中也在集团化带动下实现质量跃升,本科上线率稳步增长,高分考生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全市高中教育从“一枝独秀”走向“春色满园”。
“临沧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具有临沧特色的边疆教育体系。”临沧市委书记杜建辉表示,“集团化办学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边疆民族地区探索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多元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考高分”,更是“培育人”。临沧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依托学科竞赛、艺术展演、体育训练、科技创新等平台,形成“基础+特长”的培养模式,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元成长通道。
沧源“佤山少年足球队”在训练。
沧源“佤山少年足球队”成为体教融合典范,队员李俸云入选上海申花俱乐部青训队,赵希瑶被中国足协女足后备人才苏州基地选中,共向全国青训基地输送19人。临翔区乡村体育教师李家周为各级专业队输送运动员200余名,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赛事中摘金夺银。勐董镇中心完小“佤山少年创客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编程、搭建机器人,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由佤族学生组成的“佤山少年合唱团”用原创歌曲《佤山少年》唱响国家大剧院……“全面育人”理念下,更多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2024年临沧职业学院建成招生,填补高职教育空白,初步构建起临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深度对接本地产业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设高原特色农业、对外贸易与口岸经济、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装备制造4大专业群。
临沧职业学院学生在上课。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已与162家企业深度合作,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本地就业、对口就业。近3年来,累计安置毕业生1.8万余人,就业率达96%。一批茶企技术骨干、电商直播达人、文旅运营能手等新生代力量,正用所学反哺家乡建设。
培根铸魂,在边疆种下信念的种子
对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成长成才、走出大山,更要让爱国情怀扎根心田、融入血脉。临沧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铸魂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思政课建设为载体,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履行挂钩联系学校“编外校长”职责,讲授思政课76节,各学校开展“同讲一堂思政课”等活动11900场次。“‘三好’嘱托特色思政课”“我们都是收信人”“立德树人在临沧”等系列精品课程,让“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信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同时,充分利用边境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延伸至国门前、界碑旁、村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地。镇康县,小学生与解放军官兵、民辅警组成“巡边小队”,徒步数十公里为111号界桩描红;沧源县,孩子们在班洪抗英纪念馆聆听先辈百年守土故事;临翔区,组织学生清明祭英烈,亲手绘制“民族团结墙”……当界碑上“中国”二字被鲜红的油漆重新勾勒,当孩子们在国门前唱响对祖国的热爱,当红色基因在边疆代代相传,临沧的教育便有了最坚实、最温暖的底色。
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对家国的认同。它让边疆学子能以读书改变命运,也能用技能建设家乡,能以才华惊艳世界,也能用脚步守护国土……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教育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点亮万千星辰,照亮美好未来。
编辑:杨 斌
编审:付天美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