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 我和老师说两句“心里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1:34 1

摘要: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决定授予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等120个集体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武新军等1497人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其中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名、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决定授予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等120个集体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武新军等1497人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其中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名、河南省优秀教师1197名、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00名。

洛阳市第三高级中学老师殷莉婷作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的代表,接受了《河南日报》的专访,一起听听她的教学故事。

1.“师德先进个人”这个称号分量很重,回顾您的教育生涯,是什么初心让您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是哪些信念或力量支撑着您始终坚守在讲台,践行着您心中的“师德”?

这份荣誉,确实沉甸甸的。回望来时路,我的初心其实很简单:源于小时候听到的那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它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教师的种子,少年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再后来我遇见过改变我人生的好老师,我也希望能成为那样的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不仅教会我鉴赏文字之美,更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了我温暖的关怀和坚定的信任,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这份最初的感动,是我选择的起点。

漫长的生涯中,当然有疲惫、有困惑,也有过看似“更好”的机会。支撑我坚守的,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信念,而是每一天的认真与坚持,对爱和奉献。我的恩师林芸老师曾说:“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成了我的信念。

2.一位老师的“德行”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才情”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结合您的经验,您观察到那些真正具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包括您自己),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乃至人生道路选择的?

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永远是“以身作则”。有德行的老师,他自己就是“诚信”、“负责”、“仁爱”的化身。学生每天观察他如何对待工作(备课是否认真)、如何对待同事(是否尊重)、如何对待错误(是否勇于承认并改正)。这些无声的“示范”,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讲都更有力。

师德的辐射力不仅限于校园。您认为,老师们以身作则展现的良好师德(如诚信、仁爱、责任、公正等),对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更进一步看,这种由校园传递出去的道德力量,对于引领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文明和谐的社会,有着怎样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老师们的师德,是校园文化的“定盘星”和“催化剂”。

在一个班级里,如果老师公正仁爱,学生之间就会减少欺凌,增加互助;如果老师诚信守时,学生就会鄙视谎言,崇尚契约;如果老师积极乐观,班级就会充满正能量。这是一种“涟漪效应”,一个好的老师能带动一个好的班级,一群好的老师就能塑造一所学校的灵魂。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最佳土壤。

更进一步看,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摇篮。每一个从这座摇篮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带着在校期间所浸润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当千千万万的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公平、学会了诚信、懂得了仁爱、践行了责任,他们走入社会,就会成为这些美好品质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他们会成为更文明的公民、更友善的邻居、更正直的员工。

所以说,师德建设看似在校园,其影响却辐射至整个社会。我们今天在教室里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师德的高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未来社会文明的高度。我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前沿、最直接的播种者

3.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师德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期待。您认为当前在弘扬和实践高尚师德方面,存在哪些主要的困难或误区?从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您觉得我们可以如何共同努力,让尊师重教、师德高尚的风尚更加深入人心,激励更多教师见贤思齐?

绩效主义”的挤压: 过度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的评价体系,有时会让老师们陷入“重术轻道”的困境,忙于知识灌输而弱化了育人的时间和精力。

“角色过载”的压力: 老师常常被赋予过多角色(教师、警察、调解员、表格填写员…),巨大的非教学压力消耗着老师们的情感,导致职业倦怠,无力去精细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观念冲突”的挑战: 在社会价值多元和家校关系复杂的背景下,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时会不被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甚至动辄得咎,这让一些老师感到迷茫和无奈。

针对这些,我们需要:

社会层面:真正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是只在教师节喊口号,而是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的信任、时间的保障和合理的期待上。媒体应多宣传教师群体的正面典型和日常的艰辛。

学校层面: 改革评价机制,不能唯分数论,要建立更全面、更人文的教师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教师的“坚强后盾”,在家校冲突中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老师创造一个安心从教的环境。

教师个人层面: 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耗竭,在繁忙中守住教育的核心。同时也要保持学习,提升与家长、学生沟通的智慧,寻求共识。

4.您觉得在新时代背景下,“师德”的内涵是否也在发展变化?有哪些传统师德品质是历久弥新的?又有哪些新的要求或侧重点(比如信息素养、心理健康关怀、家校合作等)需要融入当代的师德标准中?

师德的核心,如“爱”、“责任”、“公平”,是历久弥新的。但它的外延确实在与时俱进;

信息素养与媒介伦理:在数字时代,老师自身要成为信息甄别的专家和网络文明的示范者,并引导学生理性、负责任地使用网络,这成为了师德的新维度。

心理健康关怀能力:当代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一个好老师必须粗通心理学知识,能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信号,并具备初步的疏导和转介能力。这从“可选”变成了“必备”。

家校共育的协作智慧:传统的“家访”变成了更复杂的“家校沟通”。师德要求我们更主动、更专业、更富有同理心地与家长建立“教育合伙人”的关系,而非简单的通知与被执行关系。

终身学习的示范:面对知识的急速迭代,老师自身是否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师德教育。固步自封、拒绝新知的老师,很难赢得新时代学生的尊重。

5.作为师德先进,您对刚刚踏上讲台或正在成长中的年轻教师们,在“立德树人”方面有什么最核心的建议或期许?您希望他们如何理解和践行“师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第一,请无比珍视并呵护你选择教育的那颗“初心”。它可能是对知识的向往,对成长的渴望,或者仅仅是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的单纯快乐。未来无论多累多难,都时常回头看看那个最初的自己。这份初心,是你职业生涯的“压舱石”。

第二,请理解,最好的教育是“关系”。先不要急于做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努力去做他们的“知心人”和“同行者”。真正地去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生命个体。当你和学生建立了坚实的、充满善意的情感连接时,所有的“育人”工作才会真正开始生效。

第三,记住“育人先育己”。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保持阅读,保持思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保持情绪的稳定。一个不断成长、内心丰盈、灵魂有趣的老师,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这份事业,是“仁而爱人”的事业。它注定不会遍地鲜花,路上会有风雨和荆棘。但请相信,你投下的每一颗善意的石子,都必将在时间的湖面上激起悠远的回响。愿你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路,用你们的青春和智慧,去成为下一个孩子生命里的“筑梦人”和“点灯者”。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