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6 年,21 岁的莫言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对他而言,当兵是逃离压抑的绝佳机会。当时,他在一家棉花厂做临时工,听闻征兵消息,内心的渴望瞬间被点燃。在那个当兵光荣的年代,对农村孩子来说,当兵意味着能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吃上 “官粮”,改变命运。莫言此
1976 年,21 岁的莫言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对他而言,当兵是逃离压抑的绝佳机会。当时,他在一家棉花厂做临时工,听闻征兵消息,内心的渴望瞬间被点燃。在那个当兵光荣的年代,对农村孩子来说,当兵意味着能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吃上 “官粮”,改变命运。莫言此前因家中 “中农” 身份,多次申请当兵都未能如愿。这次,在儿时好友的建议下,他写了一封自荐信,幸运的是,他终于收到了入伍通知书。
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逃离家乡的急切心情,莫言登上了军车。他满心期待着能去遥远的大西北,到一个远离家乡、无人认识他的地方,开启全新的生活。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军车仅仅开了三百多里,就停在了黄县。这与他心中遥远的天涯海角相差甚远,他的心情瞬间从云端跌入谷底,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
新兵们被安排住在黄县的丁家大院,这座大院曾是清初黄县大地主丁百万的宅院,如今已改为博物馆。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对于初来乍到的新兵们来说,这里的居住条件十分艰苦。石板冰冷坚硬,他们只能在上面铺上薄薄的稻草勉强休息。夜晚,石板的寒意透过稻草侵入身体,让人难以入眠。但莫言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信念:要在军旅生活中拿出优异的表现,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天,莫言因为发烧被班长留下搞内务。在其他人都去训练时,他独自一人留在宿舍。此时,他心中的壮志豪情被点燃,他用一根生锈的铁钉,在压在枕头下的方砖上刻下了豪言壮语。每一笔刻下,都仿佛在向命运宣告他的决心与勇气。多年后,1999 年 9 月 15 日上午 9 时,莫言故地重游,重回新兵连驻地丁家大院,他还特意寻找那块刻字的方砖,可惜地面已经更换,那块承载着他青春壮志的方砖已不见踪影 。
1978 年,对于莫言来说是充满波折的一年。这一年,他争取到了报考解放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电子计算机系的机会。这让他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他深知这可能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 6 个月的时间备考,而他的数理基础太差。但莫言并没有退缩,他咬紧牙关,叫家里把大哥小学到高中的教材打包寄来。此后,每天下班后,他就一头扎进一间小仓库中,整夜整夜地复习。仓库里阴暗潮湿,地面和墙壁上都画满了数学物理公式,那是他为梦想努力奋斗的痕迹 。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他。6 月份的时候,他被告知名额取消了。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他所有的努力瞬间化为泡影。他感到无比的愤怒和绝望,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却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同年 7 月,他崇敬的爷爷去世。爷爷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给予他无数的关爱和支持。爷爷的离去,让他的内心更加痛苦和孤独,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 。
但莫言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在黄县站岗种地的三年中,尽管生活艰苦,前途迷茫,他依然没有放弃写作。1978 年,他先后写了《妈妈的故事》和话剧《离婚》,投给《解放军文艺》,虽然都被退稿,但他并没有气馁。在那个充满压抑和苦闷的环境里,写作成为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不断地写,不断地投稿,期待着有一天能得到认可,实现自己的文学梦 。
在多次投稿 — 退稿的循环中,莫言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何时才能得到认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迎来曙光 。
终于,在 1981 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26 岁的莫言当兵已经六年,一直提干无望,眼看着就要离开部队返回家乡。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终于收到了保定地方文学刊物《莲池》编辑毛兆晃的来信。这封信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黑暗的世界。他激动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便驱车 3 小时前往编辑部。见到毛兆晃的那一刻,他紧张又兴奋,心中充满了期待 。
毛兆晃对莫言的作品很感兴趣,认为他的作品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他与莫言深入地探讨了小说的修改方向,给予了他很多宝贵的建议。莫言虚心接受,认真修改,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都融入到了作品中。经过多次修改,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终于发表在《莲池》1981 年第 5 期上。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军嫂对远在海岛当兵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
莫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那种喜悦和成就感让他热泪盈眶。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的文学之路还很长,但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年 11 月,他的女儿管笑笑出生,这对他来说,是生活中又一份珍贵的礼物,家庭的温暖和新生命的诞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更多的动力 。
此后,莫言的创作灵感如泉涌,他不断地创作,不断地投稿。1982 年,小说《丑兵》和《因为孩子》又分别在《莲池》第 2 期和第 5 期发表。《丑兵》通过讲述一位相貌丑陋的士兵在部队中的成长与牺牲,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凭借这些作品,莫言提干留在了部队,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
秋天,莫言从保定调到京郊延庆,任新闻干事。新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热情,他依然笔耕不辍。1983 年,他又在《莲池》第 3 期和第 5 期发表《售棉大路》和《民间音乐》。《售棉大路》被《小说月报》转载,这让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民间音乐》则得到了老作家孙犁的赞扬,孙犁认为 “小瞎子的形象,有些飘飘欲仙的空灵之感”。得到前辈的认可,这对莫言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
1984 年 6 月,莫言得到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消息:可以报考解放军文艺学院文学系。这个消息让他欣喜若狂,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然而,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却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因为报名时间已经过了 。
莫言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深知这可能是他实现文学梦想的最后机会。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西线轶事》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文坛深孚众望。莫言带着自己的作品《民间音乐》找到了徐怀中,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 。
徐怀中看了《民间音乐》之后,大为赞赏。他从莫言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才华和潜力,他仿佛看到了一颗即将在文坛升起的新星。在徐怀中的眼中,莫言的作品虽然还略显稚嫩,但却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
徐怀中决定准许莫言破格报名,这一决定无疑改变了莫言的命运。莫言得到这个机会后,倍加珍惜。距离考试仅 12 天,他便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准备。他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他日夜苦读,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就像一个在沙漠中渴望水源的人,不放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机会 。最终,莫言以作品最高分、文化考试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这个成绩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也证明了他的努力和才华。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进入军艺后,莫言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他们都有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充满了激情和才华。莫言与他们交流、学习,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他们一起探讨文学作品,分享创作心得,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成长 。
在军艺的学习生活中,莫言接触到了系统的文学教育,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学习了各种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深入研究了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创新与突破,他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营养。他开始尝试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
在这个时期,莫言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等。《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透明红萝卜的故事。小说中的黑孩,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沉默寡言,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黑孩对红萝卜的执着追求,象征着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莫言通过对黑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纯真和坚韧,以及在苦难中对希望的坚守 。
《白狗秋千架》则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命运的故事。小说中,主人公与儿时的恋人多年后重逢,然而此时的恋人却已历经沧桑,命运的捉弄让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无奈和遗憾。莫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
莫言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他巧妙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相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世界。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与幻想交织,历史与当下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跌宕起伏。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
从《红高粱家族》中,我们看到了高密东北乡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和顽强不屈,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尊严;在《丰乳肥臀》里,通过上官一家的命运沉浮,我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蛙》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 “姑姑” 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莫言擅长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营造出独特的文学氛围。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时而简洁明快,时而细腻委婉,时而又激情澎湃,让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
莫言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本身,还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推动和影响。他的创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成功,激励着无数中国作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追求文学的高峰 。
在国际上,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他的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2012 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