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作家的最后下场,往往很惨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1:32 2

摘要:其中《锦衣之下》被改编为电视剧,全网累计播放量达到48.24亿,位居全网第三,成为了网络文学出海的代表之作,这也让“蓝色狮”这个笔名广为人知。

第二十六辑:

当作家成为职业

2024年11月,一则讣告很突兀地出现:网络文学作家蓝色狮,因病逝世。

许多网友在错愕之下,眼前却忽然浮现出来《锦衣之下》的剧照。

2006年7月7日,本名陈惊鸿的蓝色狮首次在晋江文学城发布作品《月斜碧纱窗》;

同年10月9日,发表作品《一片冰心在玉壶》;

之后陆续发表《士为知己》《漂浮大陆》《明月漫千山》《灵犀》等作品。

其中《锦衣之下》被改编为电视剧,全网累计播放量达到48.24亿,位居全网第三,成为了网络文学出海的代表之作,这也让“蓝色狮”这个笔名广为人知。

《锦衣之下》剧照

作为一个2006年开启女频写作的作者,蓝色狮见证和参与了晋江原创女频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也见证了大IP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

除了蓝色狮,近年来接连离去的网文作家大有人在。

他们的英年早逝,也让人们在惊愕之余,开始审视网络作家这个职业,到底是否真的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

网络作家成为一个职业的故事,正如我们之前讲过的,要从VIP制度开启。

网络文学作家拿到钱,可以借此养家糊口,他们的作品首先选择在网络文学门户网站上,而不是出现在传统出版社和出版公司的编辑案头。

但要让一个职业变成一个行业,成为社会上所习惯的一种主流存在,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2010年之前崛起的作家们,在成名道路上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唐家三少和我吃西红柿等人领到巨额稿费之后错愕不已的情况是时代的常态。

早期在起点的作家们(部分)

网络作家出现的土壤,是无数个当年明月和天下霸唱,他们在相对空闲的工作的茶余饭后,打开单位的电脑,把生活的平淡和无趣转变为激情洋溢的文字,顺着网线让万千人看到,并为之倾倒。

只有这个时候,那些原本的银行职员、公务员、商业人士抑或者是程序员们,才会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另外一种可能:

也许我可以辞职,以在网络上写作,养家糊口。

踏出第一步,前方就是万丈深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赚到百万级别的稿费,那些赚到数万或者数十万元的作家们,必须思考再三,才有可能小心翼翼地和自己家人提出:要么我试着在家全职写作。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怀揣着远高于小说里主人公的勇气,去敲开自己老板的办公室,进而递上一纸辞呈。

而在之后很漫长的岁月里,他和他的家人们也必须承担诸多非议:

例如“没有稳定工作该怎么办”,抑或者是“网上的小说有人看吗”……

2015年的时候,身上背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一系列头衔的打眼会在采访之中优先强调,“这些身份我都会放在网络作家之后的,没有什么丢人的”。

网络作家打眼

这样的强调背后,隐藏着某种至少在2015年还依旧存在着的社会障碍——

作家也许是受到尊敬的,但加上“网络”二字,则一切未必。

要转变这一切,让网络文学从“职业”走向“行业”,则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某些契机的出现。

契机出现在2012年或者2013年的前后。

2012年,吴怀尧和《华西都市报》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点子。

那就是在他们之前搞了很多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基础上,把网络文学也单独来个榜单,形成《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

当然,为了让数据更有冲击力一点,吴怀尧决定不按照最近一年的数据去统计,出现在榜单上的,为中国网络作家2007至2012的这五年间,其作品产生的版税及相关授权总收入。

唐家三少、吴怀尧、江南

现在想想,2012年,可能是未来很多年里,中国人对“文学”一词最为敏感的一年。

当80年代的朦胧诗派和先锋文学,90年代的汪国真和《活着》,2000年后的青春文学风暴都在随着社会大潮渐行渐远的时候,2012年秋冬之际,来自瑞典的一则讯息重新刺激了国民的文学神经:

莫言凭借作品《蛙》,拿下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不久之后,伴随着莫言的作品在2012年末的洛阳纸贵,《中国作家富豪榜》获得了足够的社会关注,莫言本人最终以2150万元的版税居第二,仅次于郑渊洁。

而让人们真正惊讶的,并不是莫言的收入,而是另一份《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

在这份榜单上,五年内总收入过千万的网络作家一共有六人,分别是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骷髅精灵、血红和梦入神机。其中,唐家三少的3300万和我吃西红柿的2100万格外引人注目。

网络作家富豪榜(部分截取)

在那个没有短视频也没有公众号的时代,以唐家三少为代表的网络文学作家群体们还是火了。

3300万收入的消息在被某些媒体刻意忽略了“五年”的前缀后,变成了“网文作家收入超越莫言”这样的消息在3G的互联网上不胫而走。

许多人也许未必看过网络文学作品,但他们的的确确意识到了,“网络文学作家”是一个可以赚到大钱的行业。

一年后,新的一期《中国网络文学富豪榜》颁布,唐家三少的年度版权收入达到了2650万,这与他之前五年的总收入相差无几,真正意义上从收入层次“比肩莫言”。

这年的三月,当时还是省级电视台里堪称传说级别的湖南卫视,在自己最有名气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上,把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骷髅精灵四位大神请到了台上,台柱子汪涵以年收入为噱头,向观众介绍了这些二三十岁的千万富翁们。

天蚕土豆、骷髅精灵、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

这是网络文学作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具象化地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与此同时,就像唐家三少或者骷髅精灵等人看着金庸和黄易长大一样,看着网络文学的一代少年也在成长。

假如你是一个在2013年前后的中学生,那你很难不听说唐家三少或者南派三叔等人的名字。

他们的一部作品出版为实体书,也许有十本或者二十本,在校门外的书店里能够摆满整整一排书架;

翻开《知音漫客》等畅销的动漫杂志,《斗罗大陆》或者《吞噬星空》等漫画每一期都在连载;

互联网的信息潮中,“网络作家年入千万”的新闻让还不知道就业为何物的中学生或大学生们,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成为一个网络文学作家,去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把高考作文中培养起来的文笔放到键盘上,成为一代年轻人的选择。

当金钱和市场经济开始与文学梦想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网络文学迸发出了对年轻人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以2015年“IP时代”的开启作为原点向后看去,一批“90后”和“00后”成为了网络文学新增的主流。

他们走上网络文学道路,不同于前辈们的偶然奇遇和小心翼翼,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有可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他们在注册账号的那一刻,就怀揣着作品成为爆款,进而变成IP获得各种改编的梦想,他们也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唐家三少”或者“匪我思存”,赚到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乃至一千万。

数据会告诉我们,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2013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各个网络文学网站上已经注册的网络文学作家人数约为200万人。

而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848万人,一年后,人数暴涨到1325万人,到2020年,人数突破了2000万。

简而言之,网络文学作家的注册人数,用了不到八年的时间暴涨了不止十倍。

这时候,也许所有人都很难否认,这个曾经在网吧里被少数人随手为之的写作行为,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上无法忽略的行业,如参天大树一般不可忽视,且树多成林,郁郁葱葱,影响着每个人身边的你我他。

以上列了一堆的宏观数据,从“3300万”的收入到“2000万”的人数,很容易让人沉浸在一片目眩神迷之中。

但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林子里埋葬着尸骨,也埋葬着野心。

正如不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登上胡润或者福布斯的富豪榜单一样,能成为下一个“唐家三少”的几率也几乎渺茫。

唐家三少

成为一个网络作家需要经历些什么,每个网络文学门户网站上有着大同小异的规矩。以收入较高的男频为例,用最火的起点中文网为代表,我们可以构想出这样一段经历。

当一个年轻人想要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在网络文学门户网站上注册成为一名作家,随后他需要思考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你到底准备写什么样的题材,作为你的第一部作品。

这个问题会刷掉很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用高中作文的逻辑有时候很难进入到这个赛道,大多数第一次写作的作者,往往很难有专业的作品大纲这样的东西。

他们也很难像专业的作家那样,用小本子或者手机的备忘录,随时记下灵感和故事情节。

对于普通的写作者来说,写几万字可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他们可能首先需要写几万字,才能保证前期的更新。

对于一个网络作家来说,并不是把自己的文字放在门户网站上就能获得收益,在2003年之后,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网站们逐渐确立起了网文付费制度。

随即“作品签约”的概念也被广泛接受,除去那些最顶尖的网络文学写手外,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要面临着后台编辑的签约问题。

通常情况下,有些作者在写了数千字的时候,就会受到后台编辑的邀约,进而进行签约。但这是最顺利的情况。

起点中文网签约流程界面(早期)

假如没有受到签约的限制,那也不用着急,在写到1万—2万字、3万—5万字和10万字左右的时候,都会有机会实现签约。

但假如过了十万,不好意思,历史的经验会告诉作者,这本书大概率签约无望了,及时“太监”(以未完结状态结束这本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签约之后,上架的问题随之而来。因为即使签约,也需要一定的字数,才能变成上架作品。

让读者进行付费,这个字数有时候是十几万字,有时候是30万字左右,能不能把自己的小说按部就班写到三十万,且能不能有人看,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即使是成名的大神作家,编辑们也不会让一本书很快上架。因为网络文学的思维之一,就是通过前期的免费篇章,为这本书积累足够的人气。

晋江文学城主页

事实上,未上架意味着这本书还处在“新书”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这本书有可能在网站的“新书榜单”上获得更多的推荐。

签约和上架成功,基本已经意味着跑赢了大多数的网络文学作家,无数的新人作家都在能不能签约和能不能上架之间来回奔波,即使是签约成功了一本书,下一本书也是未知数。

上架是一个网络写手拿到稿费的第一步,是很多人在摸爬滚打后都很难摸到的门槛,但这距离成为一个职业网络文学作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我们这里可以引入一下番茄中文网在2023年的数据。

这一年,有20万人在番茄获得了收益,而月收入能到3000的作家,只有7064人,能到月收入3万的“人上人”,更是只有几百人。

番茄小说作者月收入情况(21-23年4月)

“100个网络写手,至少90个没有收入,剩下10个人,也许只有1个人能赚到令人羡慕的财富。”

这句在网络文学作者圈恒久流传着的话,却是行业内颠折不破的真理。

“我们不是脑力劳动,我们是体力劳动”,一位被问到的网络文学作家这样戏称创作网络文学的过程。

在自媒体的时代完全到来之前,2012年后涌入的新一代网络文学作家们是较早一批感受到互联网焦虑的群体。

许多作家写数十万字收入只有三位数或者四位数是行业的常态,即使是上一本赚到钱的作家,也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下一本书顺利签约。

这是一个和读者审美以及编辑审核博弈的过程,作家们常常在夜半三更的时候惊醒,摸着黑点开手机,几乎凭借惯性点开自己发布作品的个人后台管理,去查看阅读和订阅的数据。

如果在某天夜里新签约的作家,他发现自己的后台多了三个订阅,那他也许会激动到失眠,第二天打开窗帘,发现屋外的霞光满天;

而假如他发现一天内乃至近几天的数据完全没有增长,或者为数不多的读者在评论区来了一句“写的什么东西”,他也许会在未来24个小时内无精打采甚至怀疑人生。

但无论第二天是哪种状态,也无论第二天他是否要上班或者上学从事其他事情,作为一个网络文学创作者,他都至少要把自己的作品更新4000字,即使不考虑收入,他也必须为作品的名气考虑。

对于一部新作品来说,不能每天抓住读者,以及断掉某一天的更新,都是危险的,这可能让这部作品为数不多的人气毁于一旦。

高强度的写作压力,难以避免的流量焦虑,文学梦想和“写什么能火”的写作矛盾,是悬在每一个网络文学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无数凌晨还在键盘上辛勤码字的年轻人们难以呼吸。

这不是戏剧,也不是悲剧,这是现状和个人选择,是一个职业和行业在根深叶茂后必须面对的霜雪。

网络文学让更多的人拥有了成为作家的可能,这种可能背后,随着行业的不断扩张,也在不断拷问着每一个网络文学作家:

门就在那里,但你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准备。

策划:翟晨旭 夏夜飞行

排版/编辑: 洛溪 夏夜飞行

来源: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