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逝世的武林》有感(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1:36 1

摘要:第二章。丈夫立身当如此俗话说得好“师徒如父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徒制讲究“亲情”,如果学习某领域的技能不但“立规矩”,还要启发你“初心即道心”,形意拳最大的武德就是“报效国家”,并通过练拳的过程“切入”到心性上的修炼,李仲轩老先生详细的解释了“桩功和劈钻”,桩

第二章。丈夫立身当如此
俗话说得好“师徒如父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徒制讲究“亲情”,如果学习某领域的技能不但“立规矩”,还要启发你“初心即道心”,形意拳最大的武德就是“报效国家”,并通过练拳的过程“切入”到心性上的修炼,李仲轩老先生详细的解释了“桩功和劈钻”,桩功主要
学“虫子”,虫子一年四季“冬藏、春蛰、夏充、秋养”,实际上就是“阳气”在人身上四个循环过程,而气的作用与“呼吸”是息息相关联的,“练息补气”就是通过劈拳来实现的,身体强壮了,头脑就有了“灵性”,人的气质就会变得“高贵、有教养”了,同时李仲轩老先生也略谈了那个时代做人的基本原则“老要癫狂,少要稳重”。

第三章。乃知兵者是凶器
李仲轩老先生说,学会了形意拳“打法”,就不能用于平时生产劳动,否则长期养成了习惯后就可能“无意间”伤到了亲人,实际上还是“武善藏”的藏字诀;过去武林里的“师徒制”多学孔圣人,孔子有子贡帮助他结交官府,有颜回帮助他传播学问,有子路帮助他管理学生,门庭中有此三个这样的人,必然会兴盛!此节章大妙!!
李仲轩老先生讲述年轻时“调皮”之事,师傅的智慧修为与年轻人不同,师傅考虑问题往往很全面,“不谋全局者难谋一时”,在形意拳技能上练法与打法是不同的,打法就是个“技巧”,而练法往往是“功夫”,没有练法妄学打法,容易把身体搞“透支”了。

第四章。五台雨雪恨难消
形意拳以腿功“行走”著称,形意拳也称为“国术”,是“保家卫国”之意,“形为所有外在,意为所有内在”,形意拳有“触必应,随感而发”的功能,也就是说形意拳练得就是这份“感应”,而这份感应还是在“并不知其何以然”情况下的自发性。
老辈年代那个时候“师徒制”是要相互坦诚的尊重,如果徒弟抱有“偷学”什么心机的话,实际上就有了“贼心”,而有了此心机的徒弟在日后生活中做人或行事必定不能做到“坦坦荡荡,正大光明”。
李仲轩老先生讲过去学剑必须要“拜剑”,俗话说得好“万物万事都有灵性”,找到了“剑神”方能御剑如一;至于处理生活中“鸡毛蒜皮”小事,也是“内外有别”的不同处理方式,社会上低层次下乘的处理方式多为“武力相拼”草草收场,而高层次上乘的处理方式应该用智慧地“中和”之道解决问题的根源,杜绝生活中“拼得两败俱伤”的极端手段,这也是形意拳武德的修养修行过程。

第十章。大道如青天

李仲轩老爷子说形意拳自古有“入象”之说,实际上所谓的“入象”之说就是体悟出了天地人三才之“炁”,但很多习武之人修炼至此都入了“魔境”而出不来,因此李老说了句“胆子小,就快点找个师傅吧”,并进一步说“师傅就是你的心态”!“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师徒强于父子”!“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是太容易动摇了,世上没几个天生的好汉”!读到此节回想当年“铁马金戈”不由地感叹,如果自己没有师父和师叔“引路”,可能“不知不觉”中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我小时候很顽皮也很好奇,看过精灵古怪的小说《聊斋》,李仲轩老爷子却说“失意的人看《聊斋》”,难道预兆着我长大后处处“失意”吗?真是天意难违啊!李老又说形意大师薛颠读《易经》,但没有教过他,年老时想读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家里就有了本《易经》,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李老直到看了易经后也不由自主地感叹“直到老了,才明白了年轻时就知道的老理”,并说“薛颠读它是有原因的,薛颠的程度,我不敢推测,神鬼难知”,很奇怪此章前后没有专门“注解易经篇”;看来《逝去的武林》作者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读了易经是“神鬼难知”,其实易经是我们传统国学文化的源头,历经三圣五千余年的传承,如果弄懂易经的奥妙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初唐宰相虞世南曾说过:“不学易不可为将相”,药圣孙思邈也曾夸赞:“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毛主席更是感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以学习易经就是我们禅武修行之大道!

来源:意行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