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运河之畔的邗江,每一位教师都是托举未来的力量。第41个教师节期间,为展现邗江教师润心启智、守护成长的风采,凝聚家校社尊师重教的共识,特别推出“致敬师者・托举未来——我眼中的邗江好老师”专栏,从家长、学生、搭档的视角,讲述教师在平凡教育工作中的暖心点滴,呈现他
破茧·成长·前行:
一位青年教师的教育答卷
邗江区实验学校新盛分校
赵传慧
在运河之畔的邗江,每一位教师都是托举未来的力量。第41个教师节期间,为展现邗江教师润心启智、守护成长的风采,凝聚家校社尊师重教的共识,特别推出“致敬师者・托举未来——我眼中的邗江好老师”专栏,从家长、学生、搭档的视角,讲述教师在平凡教育工作中的暖心点滴,呈现他们乐教爱生、协同育人的动人模样,展现邗江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从“文本深耕”的初醒,到“教学匠心”的锤炼,再到“专业自觉”的确立,回首教育路,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挑战与深刻领悟。这份答卷,记录了我突破重重困难、实现专业蜕变的关键历程。
一、 破茧:从“形式浮华”回归“文本深耕”
初登讲台的我,热衷于从名师课堂、网络论文中复制“精彩”的课堂设计,用声光电技术将课堂装扮得“花团锦簇”,自以为掌握了教学密钥。这份“坐井观天”的自满,成了束缚我专业成长的“茧”。
2021年秋入职不久,我临时接到公开课任务——执教《一个粗瓷大碗》。这是一篇教材新收录的革命题材老课文,远离学生生活,网上无成熟课例,参考资料也陈旧。我投入了大量精力:查阅历史纪录片、设计精美课件、搜寻博物馆高清实物图、剪辑相关影视片段、拓展英雄遗书……自以为准备万全,然而试教现场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学生确实被声光电影吸引,却对文本内容无动于衷。巨大的挫败感让我意识到,自己精心堆砌的资源只是隔靴搔痒,不仅未能突破时空的隔阂,反而掩盖了文本本身的光芒。
关键时刻,督导室陈主任带我回归文本,反复研读,紧紧抓住阅读提示中的核心问题:“故事感人在哪里?”她教我如何让学生自主寻找关键词句;如何在他们初步感悟时,恰如其分地拓展背景知识;如何通过有层次的朗读指导将情感体验落到实处。这次指导让我明白:语文课堂的深度,不在于资源的堆砌,而在于对文本的深耕细作。从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节课前,至少读五遍课文,用核心主问题统领,留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力求“以学定教”。这是我专业觉醒的起点。
二、 成长:于“磨课淬炼”中锻造“教学匠心”
日常教学对于只教一个班的我来说,多是“一次性”的,难以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不足、打磨细节。公开课的磨课,成为最能淬炼教学能力的宝贵机会。
2023年,我再次承担大组教研任务,执教《白鹅》。教研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单元习作要求”。我模仿特级教师何捷的经典课例《麻雀》,聚焦“吃相”段落,提炼写作方法,设计“小猴吃橘子”视频练笔环节。表面看框架清晰,追求“一课一得”。然而,到了关键的练笔环节,我极度依赖学生的临场表现和自己的即兴应变,课堂推进陷入混乱。困境中,年级部的崔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老师自己先要‘下水’写作!”她指导我从动作、声音等角度提炼关键词,通过师生对话将学生的零散发现归类成板书,为学生搭建实实在在的写作支架。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如何让“行间巡视”发挥实效:要有目的地发现典型习作样本。根据设计好的评价量表,组织学生现场互评,教师再相机进行精准点拨和提升。这样,既能检测当堂所学写法是否落地,也能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修改的路径。有了章法,我将全年级的班都试教了一遍,根据学生反应不断调整评价量表,预设各种可能的情况,直到对整个流程烂熟于心。渐渐地,我不再恐惧课堂“失控”,反而期待那些意外的生成。我认识到,课堂的精彩生成并非依赖灵光一现,而是基于对学情的深刻理解与精细预设,以及在过程中灵活调整的动态智慧。磨课,磨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尊重学情、服务学生的“匠心”。
挑战接踵而至。在集团联合教研中,我需执教《父爱之舟》。这篇反映物资匮乏年代深沉父爱的课文,其蕴含的复杂情感难以引起当代学生的共鸣。尽管我在引读情境上逐字推敲,花数小时精挑细选并剪辑制作配乐,但仍然不满足于依赖音乐渲染和教师引读营造的情感氛围,我渴望在文字与学生心灵之间搭建真正的桥梁。我鼓起勇气邀请资深的顾老师指导,本以为顾老师只来听一节课提提建议,没想到她直接订好磨课计划。此后,每一节试教课,她从不缺席。文本有难度,更严峻的是,既要保障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又要深入对话,引入时代背景,体会情感,还要融入朗读与写作指导,课堂严重超时。为此,高强度磨课拉开序幕:每天至少一节试教,课后数小时精细复盘,下班持续修改教案、课件到深夜。面对“效率”这座山,只能迎难而上:逐句打磨引导语,力求精练、绝不拖泥带水;学习制作课件倒计时精准控制时间;甚至练习优化站位,减少无效移动等等。虽然疲惫,却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饥渴地汲取养分。一位即将退休的长者,对教学仍保持着如此炽热的激情与不懈的专业追求,我又怎可松懈呢?
三、 前行:于“教学攻坚”中确立“专业自觉”
2024年下半年,学校组建磨课团队,助力我连续走上区、市级优质课竞赛讲台。从《冀中的地道战》到《跳水》,一次次彻夜鏖战,一次次寻求突破。在《跳水》一课设计中,我们创设了“航海安全调查员”的情境,以“完成安全调查报告”任务驱动课堂。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我们一度自得于这样的“创新”。
然而,真正的拐点发生在专家指导环节。区教研员张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所创设的是“假情境”,是“过家家”。学生不会真的成为航海安全调查员,而刻意简化的调查报告并不严谨,甚至可能误导学生认知。他带领我们重回教学原点:逐句研读课文,深度分析课后习题背后的编者意图。针对书后第一题“填写情节箭头图并讲讲这个故事”,张主任批评了我利用人物关系图,控制学生进行填空式回答,框定答案的做法。他强调,编者只要求学生能完整概括情节脉络,而非追求绝对的简洁准确,应给予学生自主梳理的空间。针对第二题“说说水手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他指出我们分别剖析孩子遇险原因(猴子、孩子、水手)后总结三者之间的联系,未能抓住“猴子与孩子直接互动、水手从旁推波助澜”这一精巧的构思艺术,无法充分展现小说情节层层推向高潮的张力。此外,张主任还指出我对帆船的讲解过浅,仅仅停留在认识帆船的基本结构和识字写字层面。他强调除了桅杆高度,必须讲解横木的形状、宽度,引导学生想象站在摇晃的高耸横木上的感觉,这是下节课理解险境和船长决策的核心前提。
归根结底,教师不能只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明确“教到什么程度”。我顿感理论自觉的严重缺失,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困于经验主义的泥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未曾认真通读领会过新版《课程标准》这本教师必须读透的“基本手册”。张主任的指导让我明白:唯有沉下心来研读课标、深钻教材、精准领会编者意图,教学才能真正扎根深处、面向未来。
改变的路径充满挑战。摒弃“假情境”后,我们以“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险境的?”为主问题,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情节梯。然而,如何在呈现情节梯的同时充分赏析相关语句,指导朗读成了难题。就连内容繁多的情节梯板书如何呈现在黑板上也是问题。客观设备无法满足设计需要,课堂一度陷入教师牵引过度、枯燥分析的死循环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唯有坚持攻坚:为了保证第二天顺利试教,每天都要大幅修改教案;吃饭、走路、睡觉都在冥思苦想更好的解决方案;没时间背教案,只能录音循环播放帮助记忆……屡战屡败,心力交瘁,退回老路的念头几度浮现。是团队的鼎力支持支撑着我咬牙突破瓶颈。当最终圆满呈现教学设计时,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标要求的“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含义:真实情境源于文本本身,服务于解决真实的问题。文学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引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品味语言精妙、欣赏人物形象、复现生活经验、激发丰富想象——而非生造虚假任务。
如今,我深深感激邗实新盛这片沃土。团队的力量、前辈的托举、专家的指引,助我褪去青涩迷茫,踏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未来,我愿怀揣这份感恩与领悟,继续深耕讲台,将热情与智慧,接力传承。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勇于打破、持续重建的专业自觉之上。
供稿:邗江区实验学校新盛分校 赵传慧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