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 24 家白酒上市企业的年中报告显示:18 家出现负增长,6 家实现微增长,4家处于亏损状态;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为 887 家,较去年同期减少 100 多家;产能完成 191.59 万千升,同比下降 5.8%;销售收入 3304.2 亿元,同比微增
今年 24 家白酒上市企业的年中报告显示:18 家出现负增长,6 家实现微增长,4家处于亏损状态;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为 887 家,较去年同期减少 100 多家;产能完成 191.59 万千升,同比下降 5.8%;销售收入 3304.2 亿元,同比微增 0.19%;实现利润 876.87 亿元,较去年下降 10.93%。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并非只有头部企业表现稳健,经销商与渠道商的压力实则持续增大—— 库存周转时间较去年增长 10%,平均周转天数已达 900天。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行业生态失衡,正如古语所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对此,需从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在宏观层面,需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出台配套政策;在中观层面,要着力优化行业竞争生态;在微观层面,企业需探索从 “红海” 到 “蓝海” 的良性竞争路径。
具体调整可聚焦六大维度:
第一、供给端:暂停或者限制产能无序扩展,避免资源浪费与产能过剩;
第二、需求端:多措并举扩大市场需求,精准挖掘消费潜力;
第三、经营端:重构行业生态链,优化厂商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营销端:摒弃“重销轻营”的短视思维,既要以结果为导向,更要注重长期品牌建设;
第五、业务端:推行良性供货模式,杜绝压货行为,及时清理市场遗留问题;
第六、传播端:秉持真情实意沟通的原则,减少“高大上”的套路表达。
欧洲在 1945-1965 年经历了两位数增长的繁荣期,1965 年后陷入衰退;而美国在 1965-1985 年仍保持繁荣态势,其关键在于以 “创新型经济” 取代 “管制型经济”,成功度过长周期衰退阶段。这一现象与经济学中的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即长周期论)相契合 ——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以 50-60 年为一个波动周期。
中国发展最快的20年是1992-2012 年;2014 年 “新常态” 提出后,经济增速开始下行;2021 年 “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战略的提出,为经济转型指明了新方向。
白酒行业的发展曲线与宏观经济曲线高度重叠,因此企业需依据经济周期及时调整战略。以资产负债率为例:通常 50% 左右较为合理;若经济上行、效益良好,可适当提高;若经济下行、效益欠佳,则需降低负债率,避免过高财务费用与偿债风险。
当前,白酒上市企业已进入 “负增长居多、个位数增长常态化、亏损阶段化” 的新阶段,企业不能只追求增速,更要警惕大面积下滑风险。在竞争相持阶段,资源与实力的比拼愈发白热化:已上市的优质酒企需巩固优势,未上市企业则应做好防守布局。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且层层递进:
第一、核心业务是基础:核心业务是企业最重要的产品或服务,往往贡献70% 以上的营收与利润,也是企业优质资源的主要投向;
第二、核心专长是本质:核心专长是企业的独特优势,没有核心专长,便无从谈起核心竞争力。每家存活至今的企业都有其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商业模式、品牌知名度、专项技术、管理能力,或多要素的组合,关键在于清晰认知自身优势;
第三、核心市场是载体:市场虽大,企业需聚焦核心市场。不少酒企盲目追求“全国市场”, 却因品牌影响力、团队执行力、资源储备不足而徒劳无功,最终浪费时间与成本;
第四、核心客户是目标:做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客户、服务客户 —— 客户是企业的 “江山”,失去客户则企业难以为继。因此,需坚持 “以客户为中心”,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不仅是业务人员的职责,更是企业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忽视客户终将导致企业衰败。
调整周期是企业自我革新的契机,唯有以最快速度适应环境、推出有力整改,才能破局发展。经济有周期波动,企业发展亦有生命周期,市面上的知名品牌无一不是在周期迭代中成长起来的。
当下,白酒企业必须主动向外探索,敏锐捕捉行业细微变化,摒弃惯性思维,以开放心态拥抱新形势、新挑战 —— 多学习、近距离接触行业变革,方能在新赛季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