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足未来之光,差点踢成煤球王!”这可不是什么黑粉发言,而是媒体人苗原对于U23小将向余望在亚洲杯预选赛上表现的“爱之深,责之切”。两场比赛,眼看着快两位数的绝佳机会从脚边溜走,对手还是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这换谁不着急?
“国足未来之光,差点踢成煤球王!”这可不是什么黑粉发言,而是媒体人苗原对于U23小将向余望在亚洲杯预选赛上表现的“爱之深,责之切”。两场比赛,眼看着快两位数的绝佳机会从脚边溜走,对手还是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这换谁不着急?
故事得从9月7号那天说起,苗原在社交媒体上化身“足球段子手”,犀利点评向余望的表现,同时也揭开了中甲联赛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这场预选赛,向余望背负着“本土前锋希望”的名号,但表现却与期望值严重不符。心态崩盘,动作变形,时机把握失误,一系列问题暴露无遗。苗原一针见血地指出,舒适的中甲环境,很可能成为他更进一步的绊脚石。
这里插播一条旧闻:实际上,早在冬窗转会期,浙江队就对向余望垂涎三尺,愿意给出“骨折价”把他挖过去。但奈何人家是重庆队的队长和“门面担当”,在球队冲击中超的关键时刻,放人实在说不过去。最终,浙江队只能退而求其次,签下了汪士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中甲联赛表现亮眼的球员,到了更高水平的比赛中,却往往显得格格不入?苗原的分析可谓是“老江湖”的经验之谈。
中甲联赛,就像一个大型养老院。不少有实力的老将,在这里只是混日子,平稳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拿着“够唬人”的薪水,享受着相对轻松的比赛节奏。更令人无奈的是,相当一部分球队参赛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成绩,而是另有隐情。
“过去弱队遇到冲超队,收点好处费,‘意思意思’就行了。”苗原用一句略带调侃的话,揭开了中甲联赛“人情世故”的一角。现在情况变了,即使遇到冲超队,一些球队也未必会全力以赴。毕竟,拼死拼活,也捞不到什么实际好处,反而可能得罪人,影响以后的“生意”。先卖个人情,放你过去,以后“合作”的机会多着呢。
这种“花花轿子人抬人”的现象,在中甲联赛中屡见不鲜。长此以往,联赛的整体节奏和强度自然无法提升。对于年轻球员来说,这种弱竞争、慢节奏、低强度的环境,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优越感,逐渐丧失进取的动力。
向余望在中甲联赛,确实算得上是佼佼者。但苗原提醒他,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在中甲联赛“称王称霸”,而是为了更广阔的中超舞台,甚至是更高的国际赛场。
这番话,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和对年轻球员的殷切期望。毕竟,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沉溺于舒适区,最终只会泯然众人。
当然,苗原也并非一味地批评,而是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既然重庆队铁定要升入中超,那么向余望就要好好利用剩下的9轮中甲联赛,调整心态,认清差距,为明年的中超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在中超联赛中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苗原的这番话,也反映了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一些问题。中甲联赛作为中国足球的次级联赛,本应成为年轻球员锻炼和成长的摇篮。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却变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和舒适的“象牙塔”。
很多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在中甲联赛中表现出色,却难以适应更高水平的比赛。这说明,我们的青训体系,在培养球员的竞争意识、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这并非是全盘否定中甲联赛的价值。毕竟,它仍然是中国足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量球员提供了比赛的机会。但如何改变中甲联赛的现状,让它真正成为年轻球员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阻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许,我们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提高联赛的整体水平。也许,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青训,培养球员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总之,中国足球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腾飞。而向余望们,作为中国足球的希望,更应该牢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最后,用一句“老话”来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足球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信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来源:娱体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