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是一位公司老板跟设计师聊方案,老板提到想用2015年“九三阅兵”的画面放进设计里,结果设计师一脸懵,说“根本没听过这事儿”
在南京,最近有段工作上的聊天记录突然火了
事情是一位公司老板跟设计师聊方案,老板提到想用2015年“九三阅兵”的画面放进设计里,结果设计师一脸懵,说“根本没听过这事儿”
老板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又多问了两遍,设计师还是那副淡淡的调调,说确实不清楚——那次阅兵,可是纪念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活动啊
现在信息满天飞,一个成年人怎么会完全不知道这个?
到底是不上心,还是压根不关心?
2025年9月1号,南京这位老板计划在阅兵当天用公司大屏转播仪式,免费开放给员工和附近居民来看,还顺手布置了些抗战80周年相关的小装饰
她把活动取名《9月3号大阅兵》,写成文档发给了长期合作的广告公司,之前合作一直挺顺畅,没出过啥问题
结果负责的设计师直接在群里问:“大阅兵是啥?是公司的誓师大会吗?”
老板赶紧解释不是,还让他把手头别的活放一放,优先处理阅兵方案
没想到设计师继续追问:“所以大阅兵到底是什么?没人跟我提过啊”
老板当时就有点无语,让他先点开文档看看,再自己搜视频补补课
信息源头来自某音一条内容,配文是:“不管怎样,爱国与爱和平是我们的底色!”
结果设计师回复说,自己平时不怎么看手机,也不关注新闻,确实不知道,语气里听不出一点抱歉的意思
老板一下就火了,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这种事都不知道,实在说不过去,而且连文档都不看就问东问西,明显是工作态度有问题,当场就说不想再跟他对接
广告公司那边其他同事赶紧打圆场,说这位设计师整天对着电脑,没空看手机和新闻,是他个人的问题,不代表公司水平
但甲方老板觉得这些解释站不住脚——文档都不点开就看都不看,这已经不是信息闭塞,是工作能力有问题
但因为合同卡着,又临近阅兵时间紧张,最后还是得让这个设计师继续做,不过老板已经让手下的人去对接了,并且打算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
2015年9月3日那场阅兵,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队展示
那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极有意义的仪式,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主题是铭记历史、怀念先烈、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那天,抗战老兵们坐着敞篷车精神抖擞地接受致敬,他们可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活见证
各种新式武器装备整齐亮相,秀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捍卫主权和领土,维护和平
这场阅兵不仅是对抗战胜利的庄严纪念,更是向世界彰显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它提醒每一个中国人,今天的和平得来多么不易,是多少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样的历史瞬间,本来该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这事被发上网之后,评论区直接炸了
好几百条留言刷刷涌进来:“不是吧??93阅兵都不知道?我奶奶那天都守着电视看了一上午!”、“在南京工作居然不知道纪念抗战胜利?这已经不是知识盲区了吧……”
有人说得更直白:“这就跟不知道清明要祭祖一样,都是该刻在心里的事”
也有人冷静分析:“别光骂一个人,我身边也有年轻人这样,问起以前的历史一脸懵,整天刷的都是娱乐八卦,历史好像变得可有可无”
“可能他真不关心,但作为成年人,基本历史常识总要有吧?这又不是多冷门的知识”
“我家孩子才上初中,课本里都讲93阅兵,他一个上班的怎么还不如初中生?”
还有人叹气说教育的问题:“光骂个人也没用,现在历史课好多就是划重点应付考试,考完就忘,没人真正往心里去”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着急的、有无奈的,翻了好几页也没见谁真正替设计师说话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
现在一打开手机,信息确实多到爆炸,但你发现没,真正跳到你眼前的,不是搞笑段子就是明星八卦,要么就是短视频——轻松的东西永远最容易传播
讲历史的内容大多太正经,节奏一快,人就懒得看
年轻人平时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哪会主动去找历史资料看?
再说学校的历史课,很多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背年代、记事件,考试考完就忘光了
学生觉得没意思,学得像任务,根本不想去了解背后的故事,那自然记不住
家庭教育也有影响,如果家长自己就不重视历史,平时也不聊,孩子更不会主动感兴趣
这件事其实是个提醒:历史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记住历史,是每个中国人该做的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可以多看看书、看看纪录片,逛逛博物馆,慢慢把历史知识补起来,平时也多留意国家大事,培养一点家国情怀
学校更得想办法把历史课教得有意思点,用多媒体、用故事,甚至搞点知识竞赛、演个历史小剧,让学生真的愿意听、愿意参与
家长也得带个头,没事跟孩子聊聊历史,分享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说实话,看到有人不知道九三阅兵,第一反应确实是“这都能不知道?”
但后来想想,可能不是他一个人这样
现在信息看似多,但其实我们都活在自己的算法泡泡里,平台推什么就看什么,不推的根本不会主动找
再加上工作一忙、压力一大,谁还有精力关心历史?
但这真不能全怪个人,整个环境都在追求快、追求爽,深刻的东西反而没空间了
但愿这次争议,至少能让一些人意识到:该抬头看看路,也要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了
信息源头:某音个人账号,2025年9月3日发的一条内容,《无论如何爱国爱和平是我们的底色……》
南京老板要求加入阅兵元素,设计师反问:什么是大阅兵?
在南京,最近有段工作上的聊天记录突然火了。
事情是一位公司老板跟设计师聊方案,老板提到想用2015年“九三阅兵”的画面放进设计里,结果设计师一脸懵,说“根本没听过这事儿”。
老板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又多问了两遍,设计师还是那副淡淡的调子,说确实不清楚——那次阅兵,可是纪念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活动啊。
现在信息满天飞,一个成年人怎么会完全不知道这个?到底是不上心,还是压根不关心?
2025年9月1号,南京这位老板计划在阅兵当天用公司大屏转播仪式,免费开放给员工和附近居民来看,还顺手布置了些抗战80周年相关的小装饰。
她把活动取名《9月3号大阅兵》,写成文档发给了长期合作的广告公司,之前合作一直挺顺畅,没出过啥问题。
结果负责的设计师直接在群里问:“大阅兵是啥?是公司的誓师大会吗?”
老板赶紧解释不是,还让他把手头别的活放一放,优先处理阅兵方案。
没想到设计师继续追问:“所以大阅兵到底是什么?没人跟我提过啊”。
老板当时就有点无语,让他先点开文档看看,再自己搜视频补补课。
信息源头来自某音一条内容,配文是:“不管怎样,爱国与爱和平是我们的底色!”
结果设计师回复说,自己平时不怎么看手机,也不关注新闻,确实不知道,语气里听不出一点抱歉的意思。
老板一下就火了,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这种事都不知道,实在说不过去,而且连文档都不看就问东问西,明显是工作态度有问题,当场就说不想再跟他对接。
广告公司那边其他同事赶紧打圆场,说这位设计师整天对着电脑,没空看手机和新闻,是他个人的问题,不代表公司水平。
但甲方老板觉得这些解释站不住脚——文档都不点开就看都不看,这已经不是信息闭塞,是工作能力有问题。
但因为合同卡着,又临近阅兵时间紧张,最后还是得让这个设计师继续做,不过老板已经让手下的人去对接了,并且打算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
2015年9月3日那场阅兵,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队展示。
那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极有意义的仪式,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主题是铭记历史、怀念先烈、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那天,抗战老兵们坐着敞篷车精神抖擞地接受致敬,他们可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活见证。
各种新式武器装备整齐亮相,秀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捍卫主权和领土,维护和平。
这场阅兵不仅是对抗战胜利的庄严纪念,更是向世界彰显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它提醒每一个中国人,今天的和平得来多么不易,是多少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样的历史瞬间,本来该深深烙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这事被发上网之后,评论区直接炸了。
好几百条留言刷刷涌进来:“不是吧??93阅兵都不知道?我奶奶那天都守着电视看了一上午!”、“在南京工作居然不知道纪念抗战胜利?这已经不是知识盲区了吧……”。
有人说得更直白:“这就跟不知道清明要祭祖一样,都是该刻在心里的事”。
也有人冷静分析:“别光骂一个人,我身边也有年轻人这样,问起以前的历史一脸懵,整天刷的都是娱乐八卦,历史好像变得可有可无”。
“可能他真不关心,但作为成年人,基本历史常识总要有吧?这又不是多冷门的知识”。
“我家孩子才上初中,课本里都讲93阅兵,他一个上班的怎么还不如初中生?”
还有人叹气说教育的问题:“光骂个人也没用,现在历史课好多就是划重点应付考试,考完就忘,没人真正往心里去”。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有着急的、有无奈的,翻了好几页也没见谁真正替设计师说话。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
现在一打开手机,信息确实多到爆炸,但你发现没,真正跳到你眼前的,不是搞笑段子就是明星八卦,要么就是短视频——轻松的东西永远最容易传播。
讲历史的内容大多太正经,节奏一快,人就懒得看。
年轻人平时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哪会主动去找历史资料看?
再说学校的历史课,很多老师就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背年代、记事件,考试考完就忘光了。
学生觉得没意思,学得像任务,根本不想去了解背后的故事,那自然记不住。
家庭教育也有影响,如果家长自己就不重视历史,平时也不聊,孩子更不会主动感兴趣。
这件事其实是个提醒:历史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记住历史,是每个中国人该做的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可以多看看书、看看纪录片,逛逛博物馆,慢慢把历史知识补起来。平时也多留意国家大事,培养一点家国情怀。
学校更得想办法把历史课教得有意思点,用多媒体、用故事,甚至搞点知识竞赛、演个历史小剧,让学生真的愿意听、愿意参与。
家长也得带个头,没事跟孩子聊聊历史,分享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
说实话,看到有人不知道九三阅兵,第一反应确实是“这都能不知道?”
但后来想想,可能不是他一个人这样。
现在信息看似多,但其实我们都活在自己的算法泡泡里,平台推什么就看什么,不推的根本不会主动找。
但这真不能全怪个人,整个环境都在追求快、追求爽,深刻的东西反而没空间了。
但愿这次争议,至少能让一些人意识到:该抬头看看路,也要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了。
来源:FJMVC-FF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