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刚接到一笔急单,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可月台装卸的叉车司机却集体请假,货柜车排队到高速口,老板急得直跺脚。
“工厂老板最怕的不是订单少,而是订单来了却没人搬得动。”
这句话在华东一家汽车零部件厂里被反复念叨。
他们刚接到一笔急单,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可月台装卸的叉车司机却集体请假,货柜车排队到高速口,老板急得直跺脚。
华晓精密的AGV就是这时候开进去的,三台重载潜伏车顶着两吨重的料架,贴着墙角原地掉头,像拼积木一样把产线重新排布,72小时后,订单准时发货。
这不是宣传片,是2023年冬天真实发生的事。
华晓把这场景拍成15秒短视频,发到抖音,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里全是“求链接”。
为什么它能火?因为戳中了制造业最疼的痛点:人难招、货难搬、系统难兼容。
华晓的做法很“反常识”。
别人卷低价,它卷“乐高”。
把非标需求拆成标准模块,像拼积木一样快速组合。
客户要的不是一台车,而是一套能随时变形的搬运系统。
比如Omni全向激光重载潜伏车,底盘是标准件,上层货架可以换,今天搬轮胎,明天搬发动机,换块板就行。
更狠的是,他们把交付周期压到60天。
行业里普遍半年起步,华晓的“交付铁军”把项目拆成100多个节点,每天对表,晚一天就扣奖金。
老板们最怕拖工期,华晓这招直接打七寸。
技术层面,华晓没玩虚的。
SLAM导航、运动控制、集群调度,听起来高大上,落地就一个目的:让机器人不“智障”。
比如重载转运,200吨的大家伙,误差超过5厘米就可能撞墙。
华晓的算法能让20台车同步走位,像跳集体舞,谁先谁后,提前算好。
海外市场更聪明。
不盲目扩张,跟着大客户走。
国内某家电巨头在泰国建厂,华晓的AGV直接打包发货,落地插电就能用。
这种模式省掉了海外认证的麻烦,也避开了价格战。
未来呢?
华晓盯上了“具身智能”。
简单说,就是让机器人长“脑子”。
他们和高校合作,把工业大模型塞进AGV,让它能看懂图纸、听懂指令。
比如工人喊一句“把左边那箱螺丝送到三号工位”,机器人就能自己找路、避障、卸货。
听起来像科幻,但华晓已经做出样机,预计年内发布。
老板们最关心的是成本,华晓的答案是:模块化+规模化。
浙江龙泉的新基地年产2.5万台,摊薄研发成本,让AI不再贵得离谱。
制造业的焦虑,从来不是技术不够炫,而是技术能不能解决问题。
华晓的答案很简单: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
就像那家汽车零部件厂的老板说的:“我不关心机器人有多聪明,我只关心它能不能让我安心睡觉。”华晓做到了。
来源:爱摄影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