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近70年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播种科学的种子,点燃科学的梦想,以科普之光,照亮求真之路。值此全国科普月,《知识就是力量》精彩不停歇!好玩的活动、硬核的科普,邀您共赴首个全国科普月!
在心理学的宝箱中,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若你善于使用它,便可以激发心灵深处的潜能,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这把“钥匙”,就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适用情境
自我暗示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改变思维、情绪或行为的情境。
压力管理: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情绪波动的情况,有时在学习中也容易出现焦虑。此时,就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的自我暗示来缓解压力、改善心情。例如,当感到紧张时,可以告诉自己“我可以冷静地处理这个问题”,以此来舒缓压力。
自信心提升:当缺乏自信或面临自我怀疑时,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例如,告诉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很多优点”,来保持一种积极自信的心态。
学习与成长: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或挑战时,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力,例如,告诉自己“我有进步的空间”,在考前焦虑时对自己说“我能够放松,我可以正常发挥”。
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自我暗示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例如,告诉自己“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我值得被爱”。
自我暗示的具体步骤
想得到自我暗示这把“钥匙”,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明确目标:明确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或期望得到的结果。例如,你可能想在一个重要的演讲中表现得更自信,或者在面对考前焦虑时保持情绪平稳。只要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便可有的放矢。
制定积极的自我暗示语:根据个人目标,制定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语句,这些语句应该简短、明确且具有激励性。例如“我的状态很好”“我有能力应对这个挑战”等。
重复自我暗示:每天数次重复这些自我暗示语句。不仅可以在心里默念,也可以大声朗读,或者设计一个动作来代表你的暗示,并真诚地相信这些暗示,进而将其内化为坚定的信念。
将自我暗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仅仅进行自我暗示不足以实现目标,还需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例如,如果想要提高演讲能力,就需不断练习并将自我暗示融入其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保持耐心和毅力: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需要时间和努力,要耐心地坚持练习和保持自我暗示的习惯。
践行以上步骤,就可以逐渐培养出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消极自我暗示到积极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自我暗示在生活中也时有出现,例如,“我很差”“我太笨了”等。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个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降低自信心,也会使个人更加容易关注自身的不足和失败,提高焦虑情况发生的频率,从而限制个人潜力。长期的消极自我暗示可能会使个人形成悲观心态,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出现消极自我暗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
意识到消极自我暗示:在采取措施之前,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出现了这类情况,觉察到自己倾向于以消极的想法来看待问题。
分析消极自我暗示的根源:过去的经历、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亦或是自己的不安全感,都有可能成为消极自我暗示产生的原因。了解根源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和消除消极自我暗示。若意识到个人在应对消极自我暗示时有些困难,也可以求助父母、亲友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师。
转变思维模式:要尝试将消极的自我暗示逐渐转变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将“我做不到”转变为“我会尽力去做”,将“我很笨”转变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主动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替代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只要敢尝试就是好样的”“困难永远只是暂时的”等。
自我暗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技巧,它的魔力就在于隐蔽性和持久性,它不像外界的命令那样直接,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意识。有意识地练习和掌握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不仅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还能够激发个人潜能,使之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助推器”。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