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2. AL5E对BtHKU5-CoV-2和NeoCoV(T510F)假病毒的抑制效果为何同一个抑制剂对相似病毒效果迥异?机制研究表明:对于BtHKU5-CoV-2,其灵活的IL促使HR1区域明显暴露,使AL5E能够同步高效结合双靶点,实现协同抑制;而在Neo
图2. AL5E对BtHKU5-CoV-2和NeoCoV(T510F)假病毒的抑制效果为何同一个抑制剂对相似病毒效果迥异?机制研究表明:对于BtHKU5-CoV-2,其灵活的IL促使HR1区域明显暴露,使AL5E能够同步高效结合双靶点,实现协同抑制;而在NeoCoV(T510F)中,T510F突变在增强受体结合能力的同时,可能引起蛋白整体的远距离构象调整,导致HR1微移位,超出AL5E双靶点的最优作用范围,从而削弱抑制效能。该假设尚需通过冷冻电镜结构解析进一步验证。总之,该研究通过结构预测揭示了两种高风险蝙蝠MERSr-CoVs在融合机制上的异同,深入探讨了双靶点抑制剂AL5E的差异化效果与机制。研究表明,针对不同冠状病毒乃至不同变异株,需依据其融合蛋白的构象特征“量体裁衣”,设计和优化抑制策略,为开发广谱、高效的冠状病毒融合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与理论依据。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的王欣玲青年研究员、孙蕾研究员、姜世勃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孙禄加博士、刘治民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tm2.70459 来源:科学巨匠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