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外卖小哥的自嘲段子曾引发全网共鸣:"算命先生说我24岁会黄袍加身,天天大鱼大肉为伴。结果真成了美团骑手,穿着黄制服送遍山珍海味。"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反差叙事,恰是千万骑手的真实写照——当传统意义上的"黄袍"褪去权力隐喻,化作穿梭城市的工装,
玉溪某团人事在朋友圈晒出的工作照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外卖小哥的自嘲段子曾引发全网共鸣:"算命先生说我24岁会黄袍加身,天天大鱼大肉为伴。结果真成了美团骑手,穿着黄制服送遍山珍海味。"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反差叙事,恰是千万骑手的真实写照——当传统意义上的"黄袍"褪去权力隐喻,化作穿梭城市的工装,当代骑手正以奔跑的姿态重新定义劳动价值,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书写着属于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千万骑手的"黄袍"觉醒
截至2025年,中国外卖骑手数量突破1000万大关,这个庞大群体正以日均超2.5亿单的配送量,重构着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从写字楼白领到社区老人,从药品生鲜到应急物资,骑手的黄色身影成为城市运转的"隐形脊柱"。厦门等地出台的《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规范》,将骑手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标志着这个群体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制度性突破。当黄袍不再是帝王专属,而是千万劳动者的职业标识,它承载的已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数字时代新就业形态的集体觉醒。
奔跑中的职业尊严重构
全国劳模廖泽萌手绘"外卖秘籍"带徒传技,张文强7年配送10万单零事故,这些新时代劳动者用汗水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更值得关注的是,骑手群体正从单纯的配送者向城市治理参与者转变:北京骑手刘一飞通过AI语音外呼实现无障碍沟通,武汉骑手张宝剑考取救护员资格救人于危难 。当骑手开始参与社区议事、开设公益账号,当平台推出"骑士学院"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正在突破简单的劳动交换,升华为城市温度的传递者。
算法时代的突围与共生
不可否认,骑手群体仍面临超时扣款、交通事故等现实困境。
数据显示,劳动时间超10小时的骑手占比从2018年的36.5%攀升至2021年的62.6%,部分骑手为维持收入不得不"跨平台接单"。但令人欣慰的是,平台正在做出改变:美团宣布2025年底前取消超时扣款,饿了么与骑手签订行业首份集体合同约定"算法取中"。这种从"速度至上"到"安全优先"的转变,折射出数字经济与人文关怀的博弈与共生。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覆盖超1000万骑手,厦门等地规范明确要求平台优化配送路线、设定合理时限,这些制度创新正在重塑劳动规则。
从"中转站"到"新赛道"
骑手职业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既是谋生手段,也是人生跳板。钢琴十级的李瑞丰通过送外卖还清债务,"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奔波中写出豆瓣高分诗集,这些故事证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奋斗本身就是光芒。平台也在拓展职业发展路径,饿了么合生汇站点5位骑手月入超3万元,部分优秀骑手晋升为城市经理 。当灵活就业遇上技能培训,当配送经验转化为管理能力,骑手群体正在开辟属于自己的职业新赛道。
站在城市的霓虹里回望,那些身着黄袍的骑手们,既是数字化浪潮中的弄潮儿,也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缩影。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温度,用汗水浇筑着生活的希望。当我们在写字楼等待外卖时,在深夜收到应急药品时,在暴雨天看到骑手湿透的背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配送服务,更是千万普通人在时代变局中不屈的身影。愿每一件黄袍都能承载尊严,每一次奔跑都能通向希望,让"重活一世"的自嘲,最终化作职业荣耀的勋章。
欢迎莅临玉溪播客- 音频
来源:书法聚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