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日,上海市嘉定区教育资产与财务核算中心发布政府采购意向,在2025学年新学期开始,要为所有3年级、6年级、7年级和10年级学生配置运动手环并对体育课上的运动心率进行监测,三年内完成所有学生全覆盖,共采购10.88万套运动手环及相关充电、信息上传配件。该
8月12日,上海市嘉定区教育资产与财务核算中心发布政府采购意向,在2025学年新学期开始,要为所有3年级、6年级、7年级和10年级学生配置运动手环并对体育课上的运动心率进行监测,三年内完成所有学生全覆盖,共采购10.88万套运动手环及相关充电、信息上传配件。该项目分三个学年完成。预算金额为2489.8941万元,预计采购时间在2025年9月。
图源:上海市政府采购网
这样的大手笔是否有必要?
光明网时评频道对此事件提出诸多质疑:
图源:光明论
首先,是采购的透明度。到底采购什么品牌、型号、功能配置的手环?价格预算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手环打算用多久?要达成怎样的效果?这些都应该事先有充分的交代与盘算。其次,还有隐私安全问题。比如,运动手环不仅能够监测心率,还可能具备定位等功能,学校如何让家长放心?更关键的一点,还是这一做法本身的必要性,存在明显的疑问。诚然,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推进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常态化监测,很重要。但是,若过度依赖技术手段监测学生运动,是否会让体育课变得“数据化”“机械化”,甚至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某种异化?
智能手表健康监测真实证据
然而对此争议,医学界并不认同。回归健康角度,智能手环的健康监测功能目前已突破基础计步,进化为覆盖生理指标、疾病筛查、行为分析的多维工具,其技术突破在多起真实案例中得到验证:
7月2日,在荣耀Magic V5暨AI终端生态发布会上我们获知:荣耀手表5 Ultra搭载行业首发的防猝筛查研究功能,该功能由荣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黎晖主任团队联合研发,首次将心率减速力(DC)监测技术引入智能穿戴领域。DC能够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当DC降低时,意味着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人体保护性作用减弱,猝死风险相应增加。反之,若DC正常,则表明迷走神经对人体的保护性较强,属于猝死低危人群。
图源:荣耀官方网站
2月26日,谷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王安然等人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Automated loss of pulse detection on a consumer smartwatch的研究论文[1]。研究开发了一种可在消费级智能手表上运行的 AI 系统,该系统使用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自动监测心脏骤停迹象,一旦监测到心脏骤停,若20秒内用户未作出响应,AI系统便会自动触发医疗急救呼叫。更牛的是,平均一个人连续使用超过 20 年才发生一次误报,其监测特异性高达 99.99%,灵敏度为 67.23%,误报率极低。
图1:脉搏丧失检测算法概述。(a)时间线展示了检测序列,最终触发急救服务呼叫。该算法包含两个初始阶段,用于识别脉搏到无脉的过渡。随后是用户面对的提示,包括震动、声音和视觉通知,邀请用户进行互动。如果用户在规定时间内未做出反应,将自动拨打急救电话。(b)设计草图展示了用户界面阶段,包括在用户响应时触发的降级流程。(c)脉搏丧失检测算法的技术细节,描述了对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加速度计传感器数据的处理。[1]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会显著增加卒中等血栓栓塞风险。为了监测房颤负荷,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杂志于2024年发表了一篇原创研究评估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的智能手表在进行房颤负荷监测可行性及准确性,其结果显示与单导联心电贴相比,带有基于PPG的智能手表在连续监测房颤负荷方面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
图源:Wiley Online Library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和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的联合研究团队基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早期筛查做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德孚医药出版社旗下的期刊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睡眠本质和科学》上。[3]数据肯定了基于PPG的智能穿戴设备可有效筛查OSA并识别心律失常风险升高人群,支持其用于大规模OSA筛查及心血管风险管理。
图2: 使用智能设备对1054例确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及19,56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风险患者进行心律监测的结果。[3]
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不仅关注生理健康,还逐渐延伸至心理健康领域。美国耶鲁大学团队利用患有例如多动症、焦虑症这样的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训练了AI模型,这些数据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些生理指标,心率、卡路里、步数、睡眠之类。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了利用AI模型精确区分多动症青少年和正常群体,准确率接近90%,甚至超过了目前数字诊断“金标准”fMRI成像,对于焦虑症、强迫症、双相等也有较好表现。这项研究说明未来也许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初步判断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态,为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发挥重要作用。[4]
图源:文献视界PaperPeek
一系列数据的呈现明确告诉我们,当下的智能手表已经从简单的心率、血氧监测,升级到复杂的睡眠分析、精神健康评估甚至心脏骤停等重大疾病风险预测,可以说,疾病的早期防筛很大可能通过佩戴智能手表实现。
远程医疗作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智能手表智能手表作为远程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健康监测功能成为连接患者与医生的便捷桥梁。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表将健康数据上传至云端,医生可以远程查看数据并给出专业建议。
看到这里,身为医生或者家长的你,觉得要不要为学生购置运动手环呢?不妨打在评论区,一起探讨下~
参考文献
[1]Shah K, Wang A, Chen Y, et al. Automated loss of pulse detection on a consumer smartwatch. Nature. 2025;642(8066):174-181. doi:10.1038/s41586-025-08810-9.
[2]Zhao Z, Li Q, Li S, et al. Evaluation of an algorithm-guided photoplethysmograph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burden using a smartwatch.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24 Feb 26. doi: 10.1111/pace.14951.
[3]Chen Y, et al. Screening OSA in Chinese Smart Device Consumers: A Real-World Arrhythmia-Related Study. Nat Sci Sleep. 2025;17:663-676. Published 2025 Apr 22. doi:10.2147/NSS.S509097.
[4]Liu JJ, Borsari B, Li Y, et al. Digital phenotyping from wearables using AI characterizes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identifies genetic associations. Cell. 2025;188(2):515-529.e15. doi:10.1016/j.cell.2024.11.012.
来源:全科学苑